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北断块314-6砂体是江汉油田的典型中高渗透油层,目前已进入高水阶段,面临着自然递减逐年增大和含水上升快等诸多问题。对此,结合该砂体储层特征,在北断块314-6砂体的西北与东南两个区域开展大量研究工作,对西北部大厚层进行密闭取芯、细分等措施挖潜剩余油;东南部薄油层则立足基础井网,进行整体完善,以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子北地区延长组长6段油层构造特征、沉积相分布及砂体展布特征,从烃源岩、储层、盖层等方面对长6段油藏成藏条件进行了探讨,并就油藏类型、主控因素及成藏期次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子北地区长6段油藏具有较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主要受沉积微相及储层物性控制;长6段油气主要储存在长61、62、63 段河道砂体内,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圈闭;长6段油藏主控因素有主分流河道、储层物性及其非均质性、原油分布;长6段油层中,油气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呈双峰状,主要在100℃~110℃和130℃~140℃;利用热演化史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法对油气成藏期次进行判断,长7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早白垩世运移并大量聚集至长6段油层组,形成长6段油藏。  相似文献   

3.
针对油田高含水期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规律认识不清和有效挖潜难等问题,以松辽盆地杏南油田北断块葡萄花油层为解剖对象,利用三维地震、测井曲线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分析断层边部断砂配置关系、储层砂体发育特征、油层沉积演化序列和单砂体开发动用状况等,得出断层边部剩余油平面富集部位受控于断砂配置关系影响下的单砂体开发动用状况,以及垂向富集层位受控于油层沉积演化序列和储层砂体发育特征控制下的中厚层河道发育层位,建立油田高含水期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规律及定向井挖潜方法,为老油田增储稳产提供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4.
以江汉盆地潜北凹陷周返断裂带古近系潜江组为例,对潜江凹陷层序进行地层学研究,建立了潜江组层序地层格架,确定了各层序及体系域的砂体展布规律。该区受区域构造应力的影响,区内发育了一系列近北东向断层,这些断层与近北西-南东走向的砂体相交,形成断层切割长条形砂体的断层岩性圈闭。整体解剖发现这些断层都具有同生性和继承性,表现为周矶断裂带构造坡折发育,在低位区,极易形成上倾尖灭的岩性油藏,周返地区东北向断层与西北向砂岩尖灭线斜交,是断层-岩性油藏发育区。  相似文献   

5.
坪北油田由于地层水敏、地层负压亏空的限制,常用的水力冲砂法易造成油层污染。机械捞砂作业与水力冲砂法相比具有两大优势:一是无洗井冲砂液,有利于油层保护,能满足特殊作业的需要;二是工艺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方便,成本低。为提高坪北油田机械捞砂作业的有效率,借助于对"机械捞砂作业管柱设计数学模型"的研究,设计出捞砂管柱及捞砂趟数,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完善油井清砂提供了新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潜江凹陷广北地区岩性油藏分布广泛且层系多,但沉积地层岩性、岩相横向上变化快,纵向碎屑岩与化学岩频繁交互,平面上砂泥岩、碳酸盐岩和盐岩同时出现的特点,开展了基于小层精细沉积微相研究的相控储层预测攻关研究,形成了适应潜北地区岩性油藏预测技术。结论认为广北地区潜341储砂体主要来自西北部荆门物源,砂体自西向东逐渐减薄,发育大量孤立砂体,其中广华断层上升盘以滩坝砂体为主,下降盘则以河口坝、改造的水下分流河道为主,是滚动勘探的主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7.
以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为基础,根据葡北地区矿场试验情况,从调剖井调剖目的层、非目的层吸液剖面以及试验区生产动态等方面的变化,对交联聚合物(CD剂)深度调剖对提高采收率的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砂体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砂体多呈条带状,且水驱方向较为单一的油田,在高含水期,首先对高含水厚油层进行深度调剖,然后对全井进行后续水驱,能够有效降低含水,增加产油量,是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综合利用岩心、测井、钻井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与描述及隔夹层分析,对志丹地区长2、长3段的沉积环境和砂体展布特征进行研究,认为长2段储层在河道加积作用下,自下而上砂体厚度增大,砂体侧向连通性变好,而长3段油层组的砂体呈现出与之相反的沉积变化规律。采用岩心分析测试和测井解释等方法进行储层评价,认为长2段储层的渗透率非均质性较强,长3段储层渗透率虽特别低,但其渗透率均质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坪北油田长7-长9油组特低渗透油层与浅层的长4+5和长6油层有很大的不同,不能沿用老的解释标准。从分析长7-长9油组油藏特征及含油特点入手,研究测井解释模型,建立了孔隙度解释、渗透率解释、含油饱和度等测井解释模型;采用最小孔喉半径法、岩心含油产状法及试油试采法等研究手段,对油层有效厚度物性下限进行研究,确定了油层有效厚度物性下限标准及测井解释标准,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老井复查工作,重新解释油层293.6m/81层。  相似文献   

10.
宋芳屯南部P油层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利用42口井岩芯和2 745口井测井曲线,对松辽盆地宋芳屯地区南部P油层内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的演化规律及高分辨率层序发育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宋芳屯地区P油层发育4类层序界面,共划分为2个中期、5个短期和12个超短期层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沉积微相类型及分布演化规律研究。研究认为,宋芳屯地区P油层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进而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决口扇、漫流砂、河口坝、远砂坝、河道间和席间泥等8种微相砂体。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广泛发育,延伸距离较远,由于频繁的分叉和改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平面上呈树枝与条带状展布,该砂体物性较好,为主力储集体。通过沉积微相精细研究,为该区岩性油气藏的下步勘探与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庆长垣主体区块现已进入开发后期,有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的特点,其剩余油呈高度分散状态,调整挖潜难度逐渐增大。为划定长垣A区西斜坡P油层增储区域,利用测井-地震联合构造解释、储层预测及油水识别等方法,开展成藏构造、储层、油水分布研究。研究表明,P油层油水平面分布受构造单元控制,垂向油藏类型受沉积演化特征控制,油富集程度受断层封闭性控制,油气成藏难易由断裂与砂体配置关系决定。根据研究成果,在西斜坡P油层划定I、II和III潜力区。  相似文献   

12.
王场油田北断块经过多年注水开发,受储层物性差异,水驱状况的影响,不同区域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西北部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油层内顶底部位,东南部油层物性差异大,动用差,剩余油连片分布,通过有针对性的调整可提高其动用程度,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3.
八面河油田面37区沙三中属于典型的小断块边水稠油油藏,油藏含油面积小,边水活跃,原油粘度高,一般以热采作为主要的开发方式。热采一轮次后普遍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边水指进现象严重。分析面37区沙三中水淹特征,从地层倾角和储层展布两方面对引起水淹的因素进行研究,开展间歇注汽和堵水热采等提高水淹区热采效果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场油田北断块精细地质研究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场油田北断块经过多年的开发,已进入中高含水的开发中后期,但是有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潜力。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角度出发,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精细地质研究:研究薄隔层展布规律、研究储层特征、精细描述剩余油分布。成果目前应用成效显著,最终达到了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对同类油藏持续稳产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面120区沙四段是一个油层埋深浅在950m~1200m的中、低渗普通稠油油藏,自2001年投入开发以来,在开发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热采回采水率低、吞吐有效期较短、热采效果逐轮次变差、油井出砂和单井液量下降等方面.通过深化地质认识,对沙四段进行了动态分析,找出了影响开采效果的原因,为下步该单元开发调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开发后期的潜江组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油田进行精细地层对比、沉积微相研究,并引入层序地层学的观点,进行精细小层划分,解决地层对比中“等时性”问题,结合油藏开采特征研究,发现了在油田开发早期忽视的岩性油藏。针对发现的岩性油藏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出挖潜方向及措施意见,从而达到“双高”油田增储上产,提高采收率的...  相似文献   

17.
稠油底水油藏地质研究及水平井调整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东部油田由于受沉积环境的影响,油藏类型大部分为复杂断块油藏,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羊三木油田三断块NgI油组是一个复杂断块稠油底水油藏,投入开发近30年,目前采出程度不足8%,开发效果一直较差.通过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搞清储层及剩余油在三维空间展布的基础上,提出三断块NgI稠油底水油藏,采取钻水平井加密与钻直井加密相结合,并配合一定的油水井措施整体挖掘油藏潜力的井网调整策略.羊H1井的钻探成功,为下一步的调整、挖潜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对同类油藏的开发调整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稠油油藏受边底水的束缚和制约,开发过程中暴露出直井常规开采出砂严重、含水上升快、储量动用程度低、油藏采收率低等突出问题。针对边底水稠油油藏存在问题,开展边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热采开发技术研究,进一步改善油藏开发效果。通过深化油藏地质研究,剖析制约油藏开发的主要因素,应用先进的油藏数值模拟手段,研究并优化设计了热采水平井的...  相似文献   

19.
统计分析认为,影响八面河油田面138区薄层稠油油藏热采效果的主要因数是油层厚度和油层渗透率。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对面138区薄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后,热采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单井注汽量减少,单井产量、周期油汽比和回采水率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