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具有原位导电微纤网络的CB/PET/PE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前期热塑性塑料原位成纤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利用原位成纤方法制备炭黑(CB)/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高密度聚乙烯(HDPE)原位导电微纤网络复合材料(CEMN),以期增强复合体系的力学强度。通过对CEMN体系与CB/PE体系的力学性能测试发现,CEMN体系的拉伸强度低于普通CB/PE复合物。为增强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应改变加工过程及降低体系中CB的用量。  相似文献   

2.
罗卫  黄象安 《合成纤维》2010,39(12):18-21
采用挤出-熔体拉伸-淬冷法制得了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E/PBT)原位复合纤维和原位增强材料,研究了挤出后熔体拉伸速度对PBT微纤形态和复合纤维强度的影响以及原位成纤复合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熔体拉伸速度的增加,PBT微纤的平均直径先减小后增大,复合纤维相对强度基本呈上升趋势。在注塑样条中,随着PBT含量的增加,材料的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但比普通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好。  相似文献   

3.
采用熔融挤出-微纳叠层共挤制备了HDPE/PA6原位成纤增强复合材料,通过SEM分析了分散相PA6含量对其在基体中的形态及分布的影响;讨论了两种加工方式下分散相PA6含量对复合材料静态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的影响以及加工方式对复合体系力学性能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原位成纤增强复合材料中存在直径为2~5μm的纤维,当HDPE/PA6质量比为85/15时,微纤直径约为3μm,此时,与普通共混体系相比,原位成纤增强复合体系的拉伸强度提高了6.9%,拉伸模量提高了14.8%,冲击强度提高10.03%;随PA6含量的增加,原位成纤增强复合体系维卡软化温度明显提高,PA6质量分数为25%时比普通共混体系提高8.8℃。  相似文献   

4.
采用原位成纤复合法制备了均聚聚丙烯(PP-H)/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原位成纤复合材料,研究了PET原位微纤化对PP-H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采用的设计工艺可实现PET在PP-H基体中原位微纤化;原位生成的PET纤维对PP-H力学性能的影响呈各向异性,表现为拉伸及弯曲强度提高,冲击强度下降,改善效果受PET微观形态...  相似文献   

5.
用挤出-熔体拉伸-淬冷法制得了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E/PTT)原位成纤增强纤维,以普通共混纤维作为对照,研究了挤出后熔体拉伸速度对PTT成纤形态和纤维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原位成纤作用对材料力学性能的提高在注塑样条中得到了体现。拉伸速度越大,液滴转化为纤维的数量越多,形成的微纤越多;但若拉伸速度过大,在本实验范围内,纤维强度反而有所下降;在注塑样条中,随着PTT含量的增加,材料的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6.
TP/TP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热塑性聚合物(TP)/热塑性聚合物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产生、制备方法,并着重讨论了原位成纤的机理、影响微纤化共混物材料特性(形态、流变性、结晶性、力学性能等)的因素,对该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热致液晶聚合物/热塑性聚合物原位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热致液晶聚合物/热塑性聚合物(TLCP/TP)原位复合材料的最新进展,系统阐述了TLCP/TP体系的微纤形成、流变行为、微观形态和力学性能,并对改善相容性和优化加工条件的研究工作作了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8.
采用熔融挤出——热拉伸——牵引拉伸制备了HDPE/PA6原位成纤增强复合材料,通过SEM分析了分散相PA6含量对其在基体中的形态及分布的影响;讨论了两种加工方式条件下分散相PA6含量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和冲击韧性的影响以及加工方式对复合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原位成纤增强复合材料中存在直径为2~5 μm的纤维,当HDPE/PA6质量比为85/15时,微纤直径约为3 μm,此时,与普通共混复合材料相比,原位成纤增强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了6.9%,拉伸模量提高了14.8%,冲击强度提高10.03%。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2类原位复合成纤增强体系,分别讨论了它们的成纤机理,影响成纤的条件及组分间的相互影响;并概要地叙述了目前国内外在这些领域内所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聚合物共混体系原位成纤原理、影响因素、制备方法及聚丙烯(PP)与其他聚合物原位成纤共混体系研究进展,包括PP/聚酰胺(PA)、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原位成纤共混体系等.重点阐述了不同共混比、相容性、黏度比和加工参数(如拉伸速率、螺杆转速、加工温度等)等对PA或PET在PP中的成纤形态和PP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温差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热致液晶(PP/TLCP)原位增强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共混物微观形貌以及力学性能。SEM分析表明,TLCP在体系中的成纤效果受到其含量的影响,当TLCP含量达到30%时,体系的表层和芯层均形成取向良好的TLCP纤维。力学性能分析表明,当TLCP含量低于20%时,PP/TLCP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均随着TLCP含量的增加而提高,断裂伸长率则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2.
热塑性聚合物原位成纤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奎  沈经纬 《塑料工业》2004,32(6):8-10,13
综述了近年来柔性链聚合物原位成纤技术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原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增强增韧机理,着重总结了微纤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尼龙(PA)66、PA6、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聚苯硫醚(PPS)、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等热塑性树脂为成纤聚合物,综述了利用这些成纤聚合物制备聚丙烯(PP)基原位成纤复合材料的方法、技术及复合材料的结构特征、力学性能.提出了优化PP基原位成纤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以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炭黑(PE/EVA/CB)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熔融共混挤出成型制样的方法,详细研究了瞬时电场对PE/EVA/CB复合导电材料的诱导作用,发现瞬时电场能瞬时性降低材料的电阻率,而较长的作用时间或较高的瞬时电压可以导致断电后瞬间较高的材料电阻率,并且该电阻率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按一定规律演变,最终稳定于材料的室温电阻率。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应的模型分析认为,这些现象均源于材料微观结构在瞬时电场作用下所发生的一定程度上取向现象和电热效应。  相似文献   

15.
采用微纳叠层共挤制备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酰胺6(PA6)原位成纤增强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普通共混挤出和微纳叠层挤出共混物中分散相PA6的形态及分布;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研究了复合体系中PA6对HDPE基体熔点和结晶性能的影响;讨论了两种加工方式条件下PA6添加量对复合材料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加工方式对复合体系力学性能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微纳叠层挤出共混物HDPE/PA6(质量比85/15)中存在直径约为3μm的纤维;随着PA6含量的增加,复合体系的结晶度增大。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近年原位成纤技术在热致性液晶聚合物(TLCP)/热塑性聚合物(TP)、TP/TP体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提出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构想,展望原位成纤技术在新的复合体系中的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CNT/CB填充PE材料正电温度系数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炭黑(CB)和碳纳米管(CNT)/CB复合填充聚乙烯(PE)体系的正电温度系数(PTC)特征,初步考察了CNT含量、CNT与CB配比对体系PTC性能的影响,并与CB/PE体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添加10%(w)的CNT时,室温电阻保持不变,而体系的PTC强度发生明显的变化;改变CNT与CB的配比,体系的PTC强度和室温电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均随CNT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ABS/木粉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研究ABS/木粉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比较了MAH增容、MAH/St原位增容、ABS-g-MAH增容等不同增容方法对复合体系的增容效果,发现ABS接枝物的增容效果优于原位增容效果;同时在ABS/木粉体系中引入复合基体PVC,在确定ABS/PVC配比为70/30的基础上,考察了木粉含量对体系性能的影响,发现三元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更佳。  相似文献   

19.
《塑料科技》2017,(6):106-111
综述了近年来利用原位成纤技术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原位成纤技术的增强机理和影响因素,总结了不同体系原位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和最优的成纤加工条件。最后对原位成纤复合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采用原位复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具有双渗滤结构的新型低碳含量高密度聚乙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玻璃纤维/炭黑(HDPE/EAA/GF/CB)四元抗静电复合材料,研究了所得材料的电性能与力学性能.SEM测试表明:材料中EAA相包覆在GF上,形成一个特殊的纤维状结构分散在HDPE中,EAA与HDPE有明显界限,这种结构使材料产生了双渗滤行为,体积电阻率大大下降.同时,研究了GF、CB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表明纤维的增强作用,使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20 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