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断层是岩层或岩体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断层相关褶皱是与断层活动有关的皱褶,其形成机制为岩石受力后先发生断层而后发生褶皱,断层在发育过程中,由于两盘岩石相对运动而产生的平面或剖面上的剪切作用,使地层弯曲变形,从而形成断层相关褶皱。按照形成机制,断层相关褶皱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断层转折褶皱:由于断层转折弯曲,断层上盘岩石在下伏断层转折部位发生运动时形成的褶皱;由  相似文献   

2.
川东大池干构造的正演平衡剖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伟  曾庆 《石油实验地质》1992,14(4):443-453
在挤压推覆构造地区,推覆断层上盘的地层构造变形可用Suppe的断层弯曲褶皱几何要素来描述。在经典平衡剖面的假定前提下,笔者编制出一套以Suppe几何模型为基础的平衡剖面正演计算程序。在程序中,笔者不仅扩充了以往计算中对断面形态的简化处理,而且还辅以Williams的反演法获得初始断层参数。只要给出断层数目及其构造解释模型,即可求得给定区域内推覆构造的正演平衡剖面。笔者用该程序计算并绘制了川东地区大池干构造的平衡剖面以及大池干背斜的构造演化图。   相似文献   

3.
在前陆盆地构造形变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构造分析及平衡剖面技术,重点研究江汉盆地的局部圈闭的样式及演化规律,充分运用钻井、测井资料以及地震资料等,重新分析认识区内圈闭构造形变及展布规律,首次利用Suppe理论对本区褶皱进行分类,大体分为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断层滑脱褶皱三种断层相关褶皱,并对这三种褶皱的勘探前景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4.
1前言新竹和苗栗地区麓山带是台湾陆上地区最老和最大的气田。烃类储集主要以地下背斜顶部的构造圈闭为特征。一些背斜显然是由高角度逆断层作用形成的。其他背斜仅仅由褶皱作用形成,显然与地表观察的逆断层作用无关。许多年来,通过钻井在地下确认的表层逆断层已被台湾中油公司地质学家解释为地下的高角度断层。Suppe(1976)第一次把低角度逆断层的思想引入到麓山带构造地质中。追随Suppe的思想,Namson(1984)采用台湾中油公司的钻井资料,并结合表层地层建立了横穿台湾西北部麓山带的14条横剖面。这些横剖面在面积和地层长度上保持…  相似文献   

5.
断层—推生(Propagation)褶皱是褶皱和冲断层带中常见的构造圈团类型。在这些构造中,推进冲断层通过断层缩短转变为断层顶端的褶皱形成,滑动消失,并终止于上段地层。断层—推生褶皱的几何形状也可被某些单元中的叠瓦状断层改变,或者因沿断层弯曲面推移而改变。最终所成的构造难以与具完全相似几何形状的构造(如推移滑脱褶皱)区别。  相似文献   

6.
应用地震资料建立压性盆地平衡剖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由地震资料分析认为,造成压性盆地地层缩短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①断裂作用;②褶皱作用。由断层作用造成的地层缩短量等于水平断距;由褶皱造成的地层缩短量等于褶皱弯曲部分的长度减去弯曲剖分的水平距离。应用地层缩短量可建立压性盆地平衡后的古地质构造发育史剖面图、平面图,并可间接地研究盆地不同位置、不同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强度。  相似文献   

7.
略论马家滩褶皱断裂带的扭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伯荣 《石油学报》1982,3(2):15-20
作用于马家滩褶皱断裂带的压扭力来源于鄂尔多斯盆地与周边地区存在着的旋转运动,这种旋转运动不仅由马家滩褶皱断裂带的构造特征所证实,也由盆地边缘多种构造现象证实.马家滩褶皱断裂带在压扭力作用下形成了多种褶皱类型:被扭断层破碎的背斜;扭力形成的雁行褶皱;特别是那些与扭断层紧密相关的褶皱如断层消失部位的褶皱,弯曲断层内侧的褶皱和断层旁侧的水平牵引褶皱.这些褶皱皆具储油条件,从而丰富了在扭动带找油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黄骅盆地孔店凸起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店凸起是黄骅盆地中重要的油气聚集构造(带)之一.根据构造平衡原理对孔店凸起及其两侧断陷进行了较详细的构造几何学、运动学解析,认为这一区段的盆地西缘主边界断层─-沧东断层是一条坡坪式正断层,孔店凸起是该坡坪式正断层上盘的一大型“滚动背斜”.这种滚动背斜的成因属于重力引起的“横弯褶皱作用”机制,而不是侧向挤压引起的“纵弯褶皱作用”机制.孔店凸起的演化过程与沧东断层由平面式正断层演变成为铲式-坡坪式正断层的过程有密切关系,是盆地中主干伸展断层运动学特征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走滑构造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大地电磁测深资料(MT)及地表构造调查综合研究揭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发育高陡走滑断层和正花状构造,可划分为扎伊尔 哈拉阿拉特山(达尔布特断层)隆起区、断块 褶皱带、斜坡带3个构造带。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具有右行走滑变形性质,发育高陡走滑断层和雁行排列短轴倾伏背斜(鼻状构造),不发育逆冲推覆断层和线性褶皱。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走滑构造发育于二叠纪末期-三叠纪,与相邻的达尔布特右行走滑断层同步发育;新生代,达尔布特断层发生左行走滑,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没有发生大的变形。准噶尔盆地西北缘3个构造带具有不同的圈闭类型和勘探目标,隆起区发育披覆不整合岩性油气藏,断块 褶皱带发育背斜-断块油气藏,斜坡带发育不整合面控制的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我们提出一种新的构造分析,该方法中,通过地震反射剖面网及正演平衡模拟,可以制作有关轴面(褶皱枢纽)的图件。轴面图(1)确定褶皱的走向,横向界限及构造闭合度,(2)限定了下伏断层的几何形态及滑移情况。以及(3)突向和连接了可以通过一系列平衡模型或横剖面进行解释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
昌吉背斜构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过井地震剖面为基础,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对昌吉背斜进行构造分析,利用平衡软件对构造进行复原,验证解释的合理性并展示构造运动学过程。过井地震剖面显示昌吉背斜由三个断层转折褶皱叠加形成前列式叠瓦状断层转折褶皱,部分位移量转换为反向逆冲断层,以复合型构造三角楔形式形成现今的昌吉背斜。  相似文献   

12.
扬子板内递进变形——南方构造问题之二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印支—早燕山期由于古特提斯洋盆地关闭,扬子板块大陆边缘受到挤压与碰撞作用,在板内形成了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A带),由于从南东向北西方向(同时派生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方向)的大规模水平推挤作用,使扬子板内中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由强及弱的递进(衰减)变形改造。在其前缘形成了高角度冲断层—断弯褶皱带(B带)、逆掩断层—断展褶皱带(C带)、滑脱断层—滑脱褶皱带(D带)、共轭冲断层—膝折褶皱带(E带)和古隆起—单斜带(F带);在其后缘则形成了滑覆断层—滑脱褶皱带(G带)。不同构造变形区带具有不同的水平位移量和压缩变形量、不同的逆冲断裂与褶皱的空间配置、不同的构造圈闭类型和保存条件,因而控制了不同类型的油气聚集与分布。   相似文献   

13.
徐家围子断陷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为了搞清徐家围子断陷构造及其演化特征,采用断层相关褶皱的原理和几何分析方法,利用平衡剖面的模拟技术,对徐家围子断陷断层相关褶皱类型及演化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徐家围子断陷建造期发育正断层相关褶皱,改造期发育断层转折褶皱,正断层相关褶皱具有控盆和控隆作用,控制了徐中隆起、徐西坳陷和徐东坳陷的形成和发育,断层转折褶皱具有控制构造带和局部构造的作用,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4.
具前陆盆地性质的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和塔里木盆地北缘发育九类逆冲断层:褶皱-逆冲断层型,褶皱-逆冲推覆型,高角度逆冲-牵引褶皱型,犁式逆冲-推覆型,同沉积基底逆冲断层型,基底楔冲断层型,基底背冲断层型,逆转逆冲断层型和基底平移-逆冲断层型。这些褶皱-逆冲构造的形成主要受板内地块或微板块间侧向挤压应力作用、基底缩短作用和滑脱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具前陆盆地性质的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和塔里木盆地北缘发育九类逆冲断层:褶皱-逆冲断层型,褶皱-逆冲推覆型,高角度逆冲-牵引褶皱型,犁式逆冲-推覆型,同沉积基底逆冲断层型,基底楔冲断层型,基底背冲断层型,逆转逆冲断层型和基底平移-逆冲断层型。这些褶皱-逆冲构造的形成主要受板内地块或微板块间侧向挤压应力作用、基底缩短作用和滑脱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正向反转的构造是先期的张性构造经挤压活化所形成的。研究这类构造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的演化过程,需要利用天然构造的实验模型和观察结果来建立定量分析模型。本文中分析了反转构造的两种主要形成机制:(1)面状断层上的断层扩展褶皱作用;(2)铲状断层上的断层扳曲褶皱作用。 断层扩展褶皱作用形成的反转构造常见于北海南部、蒙大拿中部地台和坎金盆地。拉张过程中,在主断层上发育起平缓的断层扩展(或披盖)褶皱,其后断层将穿透该褶皱。沉积于上盘的与拉张同期生成的地层,在朝着盆地的方向明显增厚。挤压活化作用导致了主断层和次生断层的反方向滑动和向低倾角方向的转动,并形成压性断层扩展褶皱。 铲状断层上断层扳曲褶皱作用形成的反转构造可见于塔兰纳克盆地和北海南部。拉张过程中在上盘发生反向牵引的褶皱作用,在断层端点附近还会伴随着少量的断层扩展褶皱作用。形变主要限于一组对偶的断层内。与拉张同期生成的沉积朝断层带方向显著增厚,但在紧靠断层处却出现变薄现象。在挤压过程中,张性褶皱首先得以消解,然后又褶皱成压性断层扳曲褶皱。 地层几何形态和厚度的特征变化,为在地震资料质量差的地区解释这两类反转构造的地下几何特征提供了预测模型,这些模型对于探明那些相对难解释的拉张同期生成地层中  相似文献   

17.
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基础上,对川西坳陷西部龙门山前缘X区块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断层和褶皱构造的特征及构造样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X区块须家河组构造变形较复杂,断层按走向主要有北东和北北东或近南北向两组,分别形成于印支早中期和燕山期。褶皱的发育受断层控制,多为断层相关褶皱。须家河组构造样式主要有滑脱褶皱、铲形逆断层及其上盘断层褶皱组合、断展褶皱、对冲-背冲断层组合、冲起构造、断弯褶皱等六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南阳凹陷属南襄盆地次级构造单元,是发育在秦岭-大别褶皱造山带之上的富油气断陷。研究其地质结构特征和形成演化过程,对凹陷油气勘探和认识秦岭-大别褶皱造山带晚白垩世以来隆升剥蚀作用的盆地构造-沉积响应均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凹陷内2/3D地震、钻井、测录井资料,识别区域性不整合面,划分构造-地层层序,刻画主要断裂的构造特征及凹陷平、剖面形态;运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南阳凹陷晚白垩世以来的形成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南阳凹陷发育胡岗组底部(Tg)、玉皇顶组底部(T7)、核桃园组底部(T5)、上寺组底部(T1)4个区域性不整合面,将凹陷地层划分为基底构造层、胡岗组构造层、玉皇顶组-大仓房组构造层、核桃园组-廖庄组构造层、上寺组-平原组构造层共5套构造-地层层序。受新野断层、禹桐断层、师岗断层等基底断层控制,南阳凹陷表现出南北分带、东西分块、隆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凹陷经历了初始断陷期、持续断陷期、强烈断陷期、断-拗转换期和拗陷期共5期构造演化阶段。基底结构复杂、边界断层形态差异及分段差异沉降是凹陷地质结构的主要控制因...  相似文献   

19.
川西龙门山前缘地质地球物理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地面地质观察和地球物理资料解释,作者认为龙门山区及其前缘有着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点:即由三大断裂带控制的四个构造带,以及前缘依据其构造风格所确立的三个块体;建立了犁式断层、阶状断层、波状断层、穹背式断层和平移断层等5种断裂模型,以及与断裂作用有关的褶皱构造和与断层组合有关的褶皱构造两类断层-褶皱组合模型;提出了龙门山地区印支晚期-喜山期由西向东的背驮式迁移;并在上震旦统底、志留系、下三叠统和上三叠统4个构造层次上滑脱。处在现今龙门山前渊深部的古生界、中生界内有着良好的与逆冲断层密切相关的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20.
褶皱—冲断体系双层滑脱构造变形物理模拟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褶皱冲断带是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滑脱层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显著作用。应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在模型中设置2套滑脱层,并改变其厚度和位置,研究了褶皱冲断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双滑脱层褶皱冲断带中,主要形成自底部滑脱层向上传播的正向逆冲断层,断层以前展式发展,岩层在上部滑脱层以上弯曲形成断层相关褶皱。当2个滑脱层距离相近时,作为一个整体对断层起控制作用,形成的正向逆冲断层数目少,有利于反向逆冲断层形成;与2个滑脱层距离较远时,下部滑脱层对逆冲断层起主要控制作用,形成较多的正向逆冲断层和较少的反向逆冲断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