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根据归纳出的建立蓄水拦沙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原则,结合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二副区的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情况,分别建立了丘一区和丘二区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拦沙指标体系,其中淤地坝的拦泥指标与坝地面积建立了指数函数关系。将所建蓄水拦沙指标体系应用于属于丘一区的三川河流域,计算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三川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效益较为显著,尤其是80年代和90年代,其拦沙效益和蓄水效益大幅度提高,这与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的增长幅度基本一致,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但所建指标体系的适用性还需作进一步的检验。  相似文献   

2.
从进行单项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到综合措施蓄水拦沙机理的逻辑关系入手,研究分析以流域地貌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措施拦沙的复合效应,提出了一套相应的概化计算理论公式,修正了原有的水土保持水沙效应分析思路和方法,弥补了过去对各项措施拦沙由于概念模糊而造成重复计算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清涧河流域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下蓄水拦沙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分析清涧河流域不同年代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人手,以蓄水拦沙效益为研究目标,探讨了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问题。分析认为: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与蓄水拦沙效益是密切相关的,淤地坝在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中应占有合理比重,坡面治理措施配置中需进一步加大封禁治理比例。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孤山川流域水沙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对黄土高原典型支流孤山川流域的水土保持蓄水拦沙效益评价方法及水沙变化模型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统计模型得出的水土保持效益存在一定差异,而建模所用资料的代表性不足和统计模型本身外延精度不高的缺陷应是引起该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具有物理基础的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在水沙变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官厅水库泥沙淤积过程和流域水沙综合治理进行了研究,指出入库水少沙多、蓄水拦沙运用等是造成官厅水库严重淤积(包括拦门沙淤堵及坝前淤积)的主要原因,三角洲淤积形态与淤积分布不均衡是官厅水库泥沙淤积的主要特征;泥沙严重淤积导致官厅水库防洪标准降低、供水无保证、库周淹没损失扩大,以及影响泄洪建筑物的安全和发电供水质量等一系列问题;从官厅水库流域水沙配置的角度,提出了上游拦沙(水土保持和水库拦沙)、中游用沙(水沙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库区治沙(挖泥疏浚)和下游排沙用沙等内容的流域水沙综合治理措施,给出了官厅水库泥沙淤积治理的应急、近期及中长期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孤山川流域水沙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对黄土高原典型支流孤山川流域的水土保持蓄水拦沙效益评价方法及水沙变化模型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统计模型得出的水土保持效益存在一定差异,而建模所用资料的代表性不足和统计模型本身外延精度不高的缺陷应是引起该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具有物理基础的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在水沙变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建立具有通用性和实效性的水土保持坡面措施蓄水拦沙指标计算模型,是准确评价水土保持蓄水拦沙效益的基础。依据以往对大量小区试验资料的整理分析结果,运用神经网络技术来映射影响蓄水拦沙指标的各变量间的复杂关系,建立了以区域降雨-径流-泥沙子模型和林草盖度子模型等为基础的基于BP神经网络的坡面措施蓄水拦沙指标模型,并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蓄水保土效益评价中进行了应用和验证。结果表明:①神经网络模型能以较高的精度映射不同区域降雨产流产沙、水土保持措施质量与蓄水拦沙量间的复杂关系;②神经网络模型突破并消除了对降雨、植被盖度等因子进行人为分组的局限及其对计算精度产生的影响;③随着监测数据的增加,模型将不断得到泛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官厅水库泥沙淤积过程和流域水沙综合治理进行了研究,指出入库水少沙多、蓄水拦沙运用等是造成官厅水库严重淤积(包括拦门沙淤堵及坝前淤积)的主要原因,三角洲淤积形态与淤积分布不均衡是官厅水库泥沙淤积的主要特征;泥沙严重淤积导致官厅水库防洪标准降低、供水无保证、库周淹没损失扩大,以及影响泄洪建筑物的安全和发电供水质量等一系列问题;从官厅水库流域水沙配置的角度,提出了上游拦沙(水土保持和水库拦沙)、中游用沙(水沙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库区治沙(挖泥疏浚)和下游排沙用沙等内容的流域水沙综合治理措施,给出了官厅水库泥沙淤积治理的应急、近期及中长期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9.
杨家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杨家沟水土保持措施数量的变化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效益发挥年限等方面,对杨家沟流域水沙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流域径流量、泥沙量的增加由两方面的因素引起:①发挥拦蓄效益的水土保持措施数量有所减少;②沟道工程措施的拦蓄效益下降,沟头防护工程没有被及时修复.同时,对水土保持措施的总体拦蓄效益进行了分析,认为工程措施的减水减沙作用占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总量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将产生一定的蓄水减沙效益,也是较为有效的减沙措施。以喀什噶尔河流域为例,基于1970年~2009年不同时期水保措施配置比例与蓄水减沙效益的关系,进行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下蓄水减少效益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流域1980年~1989年间由于不同水保措施配比的合理性,导致这一时期水保措施蓄水减沙效益最为显著,而此后的时期由于不同措施配比发生了变化,导致蓄水效益缓慢增长,减沙效果不增反降,为促进流域不同水保措施蓄水减沙效益的提升,应当在1980年~1989年间不同水保措施配比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流域基础水文资料为依据,确定出不同时期流域各项水保措施最佳的组合比例,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减沙效益。  相似文献   

11.
由于水利水保工程和气候因素的双重作用 ,使得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入黄水沙锐减 ,虽然减沙有利于黄河下游河道减淤 ,但减水特别是含沙量较小区的减水使黄河下游河道淤积量增加并逐步细化 ,且使下游断流现象加剧。本文经分析指出 ,多沙粗沙区必须加速治理 ,少沙清水区和黄河下游要节约用水 ,才有可能缓解黄河下游的断流和中常洪水高水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北洛河流域水沙变化对降雨和土地利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流域水沙变化对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理,对流域土地利用规划决策及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土高原北洛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Pettitt突变检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定量分析了流域近60年降雨、径流和输沙的演变规律及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探讨了流域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960—2016年间,北洛河流域降雨随时间变化总体趋势不显著,而径流量和输沙量随时间变化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31.4%和83.5%,输沙量减少趋势尤为显著;研究时段内,北洛河流域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为景观基质,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是基本特征;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是造成径流泥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其对径流输沙量减少贡献率分别为76.9%和96.6%,降雨变化影响贡献率分别为23.1%和3.4%。研究结果为深刻认识黄河水沙动态变化提供依据,对未来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3.
近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计算方法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计算方法,是分析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和预测水沙变化发展趋势的关键技术。通过总结近期黄河水沙变化研究中的主要方法,对计算方法的改进提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评述,探讨了今后改进提高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采用“水保法”对泾河流域自70年代以来水土保持保持的减水减沙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泾河流域各县1989年土地详查资料和1996年土地变更调查资料,核实了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保存面积。坡面措施减洪减沙作用计算方法自成体系,在小区坡面措施减洪指标推到流域的过程中,消除了小区与流域存在的时段、点面和地区三方面差异;流域坡面措施减少量的计算注重了坡面与沟道、洪水与泥沙的有机联系。计算结果表明:1970-1996年,泾河流域年均综合减水6.537亿m^3、减沙0.475亿t。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特点分析及未来趋势展望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对1950年以来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自5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水沙总体上呈逐年代递减的趋势,其中尤以80年代和90年代减少量为显著。90年代是1950年以来黄河上中游径流总量最少的十年,而输沙量较80年代有所增加。本文还就气候因素、工业业用水以及水利水保工程对水沙变化的影响作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未来黄河三门峡以上区的水沙变化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利用径流量的宏观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土保持治理较高水平下,水土保持径流利用率最大为63%,最大利用径流量约40×10~8~50×10~8 m~3.研究指出,水土保持措施利用径流量问题,涉及降水、下垫面、治理程度、措施构成、土壤水运动、水的回归等许多动态因素,相互作用情况十分复杂,如遇暴雨,水土保持利用径流量将会减小.建议对这一问题进行长期持续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在流域减水减沙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以陕西省黑草河小流域为例,对多种水土保持措施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流域的径流输沙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通过对比评价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减水减沙效益,为流域内配置水土保持措施和优化流域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