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针对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展研究,既可以维护农业生态安全,确定农业生产格局,又可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平衡关系,从而提升国土空间的治理能力。本文以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为研究对象,对该县的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价,并进行农业开发潜力、风险识别、农业空间划定研究。研究表明:安仁县农业资源禀赋较好,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III级及III级以上的土地面积达到63 705.49 hm2,占县域总面积的43.57%;农业开发潜力土地面积达到18 678.51 hm2,占县域总面积的12.77%。安仁县属于南方山地丘陵地区,水土资源、环境条件良好,区域农业开发潜力高,但农业发展受生态限制因素影响较大,在耕地保护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生态安全风险及矛盾冲突。经调查分析,存在冲突土地面积达到7 105.15 hm2,占县域总面积的4.86%。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空间格局特征识别农业空间,划定安仁县农业空间土地面积为49 616.65 hm2,占县域总面积的33.93%,并且明确了该县属于“两盆地一走廊”的农业发展空间格局。这为锁定农业综合治理靶区,提高国土空间治理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级受生态保护重要性、土地资源、水资源、自然灾害等多种要素影响。安仁县的现状耕地、永久基本农田、耕地后备资源与生态保护极重要、极敏感地域重叠较多,且在承载能力低区域存在大量种植园地、养殖坑塘等农业用地。关注山地丘陵地区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善加利用各等级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土地,对于有效化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生态风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云南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应用《云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通过研究云南省耕地的区域分布特点、坡度等自然状况及全省5大分区农用地等别的分布情况,分析和探讨了云南省耕地与基本农田质量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主要措施,即以科研成果为支撑,合理确定基本农田空间布局,实施“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措施,建设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探索基本农田保护新机制,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加强执法力度,提升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3.
以天镇县熏夭口村耕地为例,介绍了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的方法,并对主要影响耕地质量等别的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3类评价因子进行计算打分,依据打分结果确定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及经济等别,从而全面掌握了项目区内引起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的因子及其相互联系,进而为当地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的年度更新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4.
杨良顺  朱明 《地矿测绘》2007,23(3):22-26
针对永仁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指出了进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目的、意义;论述了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结构、数量、质量、分布及其有关的自然、经济、社会情况,以及基于RS、GIS技术进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过程和方法;总结了以往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耕地后备资源的建议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永城市耕地保护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宗杰 《资源与产业》2008,10(4):101-103
文章在简述永城市土地后备资源不足、深度开发较低、人均用地超标等利用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人地矛盾突出、利用率不高、质量退化等问题,总结了土地利用管理经验,提出了耕地保护的目标、原则及其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方针调整基本农田布局,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稳定现状基本农田布局的思路为基础,研究基本农田布局调整方法。综合考虑耕地质量、区位条件、坡度及连片性等因素,构建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江西省高安市为例,采用综合评价法进行潜力评价,借助GIS技术获取评价指标值,依据评价结果调整基本农田布局;比较调整前后的基本农田,以农用地分等利用等指数和集中连片性为检验内容,调整后基本农田中优质耕地比重由38.51%提高到45.35%,集中连片耕地比重由27.81%提高到30.56%。研究优化了当地的基本农田布局,对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农田调整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以联合国1993年修订的核算体系为主体中,耕地部分只反映了种植的农产品的收入,却没有反映导致的耕地资源环境污染的损失。针对耕地资源价值的低估和对其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代价问题,以江苏省为例,对耕地资源耗竭成本、耕地资源环境降级成本和耕地资源恢复收益进行分析,采用收益倍数法、污染损失率法等评估方法构建核算模型,计算得出基于耕地资源价值调整的绿色GDP,结果显示: 基于耕地资源价值调整的绿色GDP逐年上升,耕地资源保护效果优于耕地环境整治效果;江苏省耕地环境降级成本占传统GDP比重最高且逐年波动增加,耕地污染情形依然不容乐观;江苏省耕地资源恢复收益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土地整治综合效益。研究结果对耕地资源质量提升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城乡统筹角度出发,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城市、城镇、农村作为一个区域整体来研究,并从自然、社会、经济、人为4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影响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为驱动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自然因素包括地质、地形、气候和环境,社会因素包括城市化和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技术水平和区位条件,经济因素包括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产业集聚和地价,人为因素包括政策制度、宏观调控和文化习俗等。研究认为,自然因素是限制性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是促进性因素,人为因素是控制性因素,各因素必须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才能促使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口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困扰中国发展的热点问题。其中,耕地是土地利用中变化最显著的一类。目前,国内正面临着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等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系列问题,而人口数量是土地利用变更尤其是耕地变化的直接因素之一。为此,通过分析中国2001-2005年间耕地变化与人口的关系,即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各类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一元、二元空间自相关分析来研究人口与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验证了人口是耕地变化的活力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南锡康 《中国矿业》2021,30(10):66-70
矿产资源开采影响土地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态环境,矿区耕地极易受到采矿活动的破坏和污染,在土壤质量、利用条件、土壤生态状况等方面易发生变化,其物理化学性质和清洁程度影响其产出农作物是否可食用和交易,矿区耕地健康状况评价对于当地资源合理利用和食物安全供给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分析耕地质量评价相关标准及评价因素,建议矿区耕地健康状况评价从土壤质量、利用条件、土壤生态等方面选取剖面构型、有效土层厚度、表土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灌排条件、坡度、田块规整度、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指标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以因素法为宜,采用百分制对指标不同级别赋分,选取部分评价单元开展试评价,科学论证试评价结果后开展整体评价。评价结果有助于明确评价单元利用条件和利用方式,可服务于农用地安全利用、制定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方案等。  相似文献   

11.
基本农田建设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实现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寒地黑土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商品粮基地,该区域土壤肥沃,土地生产潜力巨大,但寒地、冻土等特殊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使该区在农业发展上表现出一定的不可持续性,影响黑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国家粮食安全,需要通过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土地质量,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海伦市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为例,探讨了基本农田建设的有效模式,把示范区建设和当地一般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对比,结合区域特点,提出防治冻害、控制返浆、保育黑土等寒地黑土区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建设的技术方案和关键技术调控措施,以为该区域的基本农田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总结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与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内涵,对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进行了简要总结,分析了土地开发整理中规划、权属调整、效益分析和项目管理等方面对农用地质量信息的需求,并提出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在上述领域的具体应用方案。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应用试点研究,以便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土地管理与改革。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针对盐城市地域特征,探寻适合盐城市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资源保护对策。研究方法:通过大量实地调查、走访、收集资料、统计分析。研究结果:盐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建设占用过多耕地而耕地总体质量差,尤其是在占补平衡中,占的是城市郊区的优质耕地,而新补充的耕地多属沿海新开垦的滩涂,在质量上较差,并没有真正完成国家所要求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 研究结论:盐城市耕地资源保护的重点为合理规划及节约建设用地,耕地保护应以提高耕地质量为中心。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空间分析法,本文提出根据农用地分等与地化评估整合成果优化基本农田布局的方法,并对浙江省峰江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整合两个不同的土地质量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土地稳定的生产能力、土地肥力、环境与健康质量,并依此确定基本农田调入调出的门槛,实现基本农田布局优化的方法完全可行。这一方法有助于把环境污染、肥力缺乏的耕地调出基本农田,把高产、优质、清洁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保证基本农田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河北省清河县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指标体系分析和测算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界定了挂钩规模的允许范围,并对项目区增减挂钩的布局进行了安排。研究结果表明,清河县农村建设用地有较大整理复垦潜力,通过挂钩能满足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最终得出挂钩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一项重要手段,最终可以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使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本文可为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内容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6.
通过标准公顷、耕地供给质量化指数等同度量分析的方法,将千差万别的耕地放在能够同度量的参照系内,进行更趋合理的定量分析。本文首先利用标准公顷和标准公顷常数阐述了江苏省耕地面积递减的严重性,然后通过人均实际公顷和人均标准公顷的对比分析,剖析了江苏省人地关系紧张的内涵,利用耕地供给质量化指数揭示了江苏省耕地质量变化的趋势,最后依据江苏各市标准公顷、人均标准公顷和耕地的供给质量化指数,区分情况提出了有差别的区域耕地政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标准公顷、耕地供给质量化指数等同度量分析的方法,将千差万别的耕地放在能够同度量的参照系内.进行更趋合理的定量分析。本文首先利用标准公顷和标准公顷常数阐述了江苏省耕地面积递减的严重性.然后通过人均实际公顷和人均标准公顷的对比分析,剖析了江苏省人地关系紧张的内涵,利用耕地供给质量化指数揭示了江苏省耕地质量变化的趋势,最后依据江苏各市标准公顷、人均标准公顷和耕地的供给质量化指数.区分情况提出了有差别的区域耕地政策。  相似文献   

18.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总结了10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的进展,系统分析了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既面临着涉农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资金投入分散等机制体制方面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田块破碎度大、权属状况复杂等社会现实问题。破解问题的关键是进一步完善机制体制,加大涉农资金在国家层面上的统筹力度,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结合,构建政府主导、国土部门搭台、相关部门集中投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19.
论文基于2011—2013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地碳排放量测算数据,应用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实证分析了人口、富裕度、技术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农地碳排放的影响以及系数的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农地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量的空间特征依次为“农业大省高”“北高南低”“北低南高”;2)人口对农地碳排放具有正的固定弹性系数,富裕度和技术水平对农地碳排放的弹性系数表现出空间差异性,其中人均农业增加值、人均非农业收入、城镇化率、农业机械化总动力的系数符号稳定但大小具有空间差异性,农业占第一产业的比和农地规模的系数符号和大小均具有空间差异性。基于此,提出适当调整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可作为控制农地碳排放的一个手段;提高人均农地经营规模有助于“农地减排”,特别是对于东北、华北、华东和内蒙古等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