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野工作作为一种经典研究手段和科学学术范式,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获取事实,探寻现象背后的逻辑和意义,特别适合对繁杂琐碎、难以系统表述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事件,或缺乏客观表达能力的人群进行研究.田野工作研究有助于再现日常生活和行为的丰富细节和真实性,并且挖掘行为背后的意义.将田野工作用于食物消费研究中,有助于解决当前食物...  相似文献   

2.
人体胃肠道在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且关键的作用,在对人体胃肠道功能进行研究过程中常存在伦理问题,而体外人胃肠模拟系统可有效解决该问题,对促进胃肠道功能的研究和食物消化行为的研究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对体外人胃肠模拟系统的研究现状、研究局限性等进行了综述,并对体外人胃肠模拟系统的应用研究进行展望,提出一些发展建议和意见,以期促进体外人胃肠模拟系统在食物消化行为研究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食物消费是食物经济重点研究领域之一。随着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升级,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研究开始逐渐兴起。文章从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趋势预测和外部效应四个方面对国内外主要食物消费研究进行综述分析。近年来,在重视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福祉的背景下,食物消费相关的营养健康和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未来,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研究要坚持理论创新、问题导向和学科融合,需要重点发掘现代新形势下食物消费的影响因素,创新食物消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拓展食物消费趋势预测的研究维度并深化食物消费外部效应的分析测算,为构建中国特色食物经济研究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由于淡爽型啤酒酿造的需要,辅料的添加比例不断增加。高辅料比生产工艺的采用无疑可降低酿造成本,但会使发酵麦汁组成发生较大变化,它降低了酵母增殖所必需的氨基酸、生物素以及保持发酵酶活性所必需的无机离子,结果导致发酵过程中酵母细胞密度降低,双乙酰峰值升高,酵母双乙酰还原能力减弱,甚至影响发酵速度。为解决上述发酵过程中的问题,改善麦汁的组成及啤酒发酵中酵母的营养状况,在发酵过程中添加一定量的酵母营养盐是一个非常有效且简便的方法。结果证实酵母营养盐的添加在高辅料比和添加各种糖浆的啤酒生产工艺中对酵母增殖、双乙酰峰值降低、双乙酰还原以及高级醇的形成等方面效果均良好。另外,还可使其酵母使用代数得以增加,对成品啤酒的质量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章依据传统烹饪技艺,详细论述了3种肉类菜肴的工艺流程和关键点,重点研究添加速迭香前后3种肉类菜肴的品质差异.实验结果表明,速迭香的抗氧化性可以改善肉质的颜色和质感,所含挥发性物质可以改善肉类食品的风味.  相似文献   

6.
食物防癌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提出一个五年计划,研究预防癌症的“设计食品”,从而提供了饮食与癌症之间联系的新进展,并可能创造一个全新的食品工业.  相似文献   

7.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及其食物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科学概念及其食物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8.
食物过敏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对食物过敏原的潜在致敏性进行评价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食物过敏原自身特性及其对过敏人群免疫系统的影响。模拟消化实验是食物过敏原潜在致敏性评价的有力手段。食物过敏原蛋白的消化稳定性为其潜在致敏性评价结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但并非所有食物过敏原均具有较强的消化稳定性。食物过敏原的潜在致敏性一方面取决于过敏原蛋白在通过消化道时的消化稳定性,另一方面取决于消化产物中具有免疫刺激能力的过敏原表位的丰度。不同模拟消化方法的应用对食物过敏原的消化结果及潜在致敏性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体内及体外模拟消化方法的优缺点及在食物过敏原潜在致敏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综述了食物过敏原消化稳定性与其潜在致敏性评价结果的关系。以期对食物过敏原致敏性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青少年食物消费研究现状,系统把握青少年的食物消费状况,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引导青少年养成健康的食物消费习惯,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方法:运用文献分析、词云分析等方法,对该群体食物消费相关研究的深入分析,概括了青少年食物消费研究的现状、问题、原因以及干预措施和改善建议。结果:发现以往研究的对象主要关注农村青少年、住校生、弱势群体等特殊群体;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食物消费行为习惯、食物营养认识水平,以及特定食物消费情况等方面,对零食、油炸食品、外卖食品与含糖饮料给予了特别重视。结论:对青少年的食物消费研究需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定量测度和模式判别,并探索健康消费模式及其引导措施,指导中学生科学消费食物,促进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者不再纯粹追求物质需求,而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要求服装设计更多关注受众者的心理空间、直觉和审美情感等心理诉求,更契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现针对现代年轻消费者对于服装设计方面的消费心理进行研究,分析受众者的心理效应,提出服装设计的心理策略,希望能够对服装设计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食品安全导刊》2015,(7):34-35
<正>食物过敏是人们对食物中一些蛋白质的一种不良的免疫反应。其症状有轻微的,也有严重的,非常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大约有4%的成人和8%的儿童存在食物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也是导致人们就医的主要原因。在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食物过敏所带来的健康问题。遗憾地是,至今还没有治疗它的有效方法。而我们能做的是尽量避免和过敏原接触。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素在食物保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希汉  尉芹 《食品科学》1994,15(7):13-14
微生物素在食物保藏中的应用马希汉,尉芹西北林学院712100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0%~20%的食物损失于各种腐败。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藏期限,人们在加工中,一方面采取消毒处理,另一方面添加防腐剂,大多为一些化学药品。近年来,人们对这些化学药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牛磺酸具有缓解体力疲劳、改善记忆、增强免疫力以及调节脂质代谢等生理功能,是保健食品的主要原料之一。本文通过剖析保健食品的发展前景,论述牛磺酸生物学功能,从其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及保健食品剂型两个方面探讨牛磺酸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并提出保障含牛磺酸保健食品安全的具体对策,促进保健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体内的血清胆固醇,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受饮食、运动锻炼、药物、疾病等等环境与后天因素的影响.这里面,饮食因素对血清胆固醇的影响最大.脂肪,特别  相似文献   

15.
16.
硒是一种发现较迟的化学元素,也是近年来才被确认是人和动物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可谓“新型营养素”.但它对人体的作用,在目前尚未被大多数人认识.人体所需硒,来源于食物.因此,硒在研究食物发展战略、食物营养结构、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都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食物消费已完全达到小康阶段的基本要求.本文通过对我国居民的粮食、水产品、肉类等主要食物的消费现状进行分析,从家庭消费和户外消费两方面探讨了城乡居民主要食物的食用消费情况,并对2007年、2010年的我国居民主要食物的消费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与方法:基于问卷调研数据,分析北京市初中学生正餐食物消费数量、种类与结构,以及零食、快餐、饮料和营养补充品的食用情况,并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该年龄阶段推荐参考做了比较。结果:北京市初中学生全食物消费总量不低于膳食推荐水平,三餐分布较为合理;消费食物类别结构方面,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消费占比大致是1:2;零食消费是该群体必不可少的能量补充,对零食的选择上,主要关注口感,偏爱甜食,购买地点主要是学校附近的小卖店和小吃摊点。结论:有必要规范校园周边小食部摊点,防范其营养风险与健康风险,同时推动食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食物营养素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食物消费习惯,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基于食物当量统一量化分析了1980年以来中国居民食物消费量和食物消费结构的演变趋势,结合Shannon-Wiener指数,分析探讨了居民食物消费种类的变化;通过进一步比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和不同收入阶层食物消费性支出,对比分析中国城乡居民及不同收入群体间的食物消费支出差异。研究发现,居民消费的食物质量不断提高,消费种类趋于多元化;居民直接粮食消费量逐年降低,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持续增加,未来我国食物安全问题将转变为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安全问题;我国居民肉类消费量与发达国家及饮食结构相似的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目前居民谷类食物的摄入量已达到要求,肉类食物的摄入量略高于标准,但奶类的消费量还远远低于营养目标,食物消费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20.
食物纤维分析方法进展阎蔚,楼星球(食品科学与工程系)0前言食物纤维(DietaryFiber,简称DF)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保健作用,已被营养学界公认。目前DF作为一种功能性食品基料已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工业,各种含高DF的食品应运而生,并形成了一定的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