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凝玉  张哲 《华中建筑》2007,25(12):113-117
中国的国粹书画艺术和传统园林艺术,是两类极具民族特色且带有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交叉、渗透、互为增色、并进互补,共存共荣.该文试从书画艺术和中国园林艺术在文化渊源、形态美、韵律美以及艺术境界等方面的美学关系中,揭示出两者的相通性,以期对传统园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3)
中国传统艺术贵在传承与发扬,其中园林艺术集合了中国传统艺术为一体,是国画、建筑、诗词歌赋、风水玄学的集大成者。不少文人墨客赋诗于园林之中,不仅给历史的研究留下线索,而且还给予现代园林艺术的创作以启发。是对现代建设的宝贵财富。而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借景的手法是其传承千年仍具魅力的原因。本文即通过对园林艺术中借景艺术的讨论,发掘其更全面的美感,并与现代建筑艺术相融合,继续传承这一建筑艺术。  相似文献   

3.
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建筑文化体系中关于文化意境构建的代表形式,在现代中式园林设计中,在继承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与文化的同时,融入了新的思想,并通过创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形式,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中式园林文化意境体验.虽然,中式园林设计继承了传统园林建筑文化.但是,基于现代建筑理念与文化艺术的发展,其实际效果也发生了明显转变.  相似文献   

4.
"园篱"是中国园林的重要艺术组成,在明代园林绘画中可以窥见园篱具有的显著地位,其传递出的文化表征也与园林空间的形塑有直接联系。特别是明代前期的园林图像中出现了大量与后世不同的园篱运用,如果以空间的视角去理解分析,以形态构成为侧重点,研究其在园林中的空间组构与时空衍化脉络,则有助于清晰了解时代园林修建过程中文化观念对空间环境的影响。如果沿循并交错"园林"和"图绘"的平行系统去探寻园林艺术发展的内涵,以材料本身视觉和美学特征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形成对明代绘画中园篱的多模态解读,则能产生对此时期园林修建的趣味所向、文化内涵及时代风格等对园林空间形态映射的清晰理解,并在探讨传统园林艺术形式的同时,通过园篱这个物质载体去体会特定时代的园林风格,重新感知并梳理转化形成当今园林发展的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5):95-102
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代表,谢林的艺术哲学理应给中国现、当代美学一定的启发和影响。可是在中国近百年的美学史上,谢林的艺术哲学思想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谢林艺术哲学在中国遭受冷遇,原因比较复杂,一大可能性原因,就是与中国近百年的思想进程不相吻合。另外,谢林哲学美学思想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中,有被误读的成分。通过对谢林及其艺术哲学的中国遭遇的探讨,或许可以一窥中国百年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特点,并对本土现代性建构起到一些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1)
"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的审美特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释精神,表现于中国的书画艺术和园林艺术中。"拙"的美学观不仅影响了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而且与西方近现代艺术的审美观念相吻合,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审美风格。究其原因,在于"拙"的内涵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园林艺术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其关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现代居住建筑中.建筑师渐渐重视和挖掘传统美学的元素和手法.并运到现代规划和建筑设计中。通过研究现代居住建筑中的成功案例。剖析传统思想和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及中国传统园林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极少主义本源哲学思想是东方禅宗哲学,进而在西方发展成熟起来。极少主义发展于西方近现代设计运动,在艺术领域的绘画与雕塑和近现代建筑中逐步发展为一种设计思想。当代极少主义建筑潮流以其简洁、内敛、隐匿的性格和纯净的建筑形态与空间,表达出其特有的包容性和概括性。而东方哲学的语境下,极少主义美学含意更加丰富,为了更好理解极少主义的思想本质,透过中国禅宗哲学的发展,以及传统绘画、建筑空间等形式的表达,进一步解读本土语境下的极少主义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福州金辉.莱茵城二期建筑设计的回顾,从艺术与实用,传统与现代上进行分析。并根据现代居住模式和居民的审美观念反馈到居住建筑的设计中,在现代技术为主导的建筑设计中寻找西方美学符号,探讨了如何在中国现代居住建筑中通过现代的技术水平实现西方的传统美学特征,并综合分析了支持西方美学形态得以实现的更深层次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园林》2018,(7)
正传统是民族特质的文化性格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传统是时代的传统,时代是传统的时代。"明末画家、诗人兼造园艺术家计成所撰写的《园冶》是其建造园林实践经验的毕生总结,是中国古代造物智慧的结晶。此书从本质上对园林艺术设计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全面的总结,将中国园林建造的精髓理念尽收其中,总结并提出了许多独具匠心的造园设计观念,为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提供了经典的艺术范式,极具丰富的美学价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造园建筑独特的艺术思想,为中国当代的园林建筑  相似文献   

11.
东西方古典园林艺术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  倪亦南 《中国园林》2004,20(12):63-66
从美学、艺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角度探讨东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园林多为几何式园林,讲究规整、对称,强调人工美;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具有自然性、曲折多样性的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12.
邱果 《南方建筑》2006,(3):65-66
在解析造园手法之时,始终需联系的观点。园林艺术作为中华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从他的发展其实就映射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并且与其他传统人文艺术息息相关。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触类旁通。园林艺术与社会渊源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24)
园林景观设计是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使自然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的艺术。中国画是反映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的绘画艺术。中国画与园林景观设计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但两者都符合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都有对美的追求。园林景观设计融入中国画艺术,能拓展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空间。文章在阐述中国画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密切关系的基础上,重点从中国画的留白、空间表现技法、意境等方面阐述中国画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13)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当今商品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现代视觉设计在社会经济形态中越来越凸显其重要作用。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对现代视觉设计的影响,将是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传统人文意境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精髓,在现代视觉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现代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肖宇  章瑾 《中外建筑》2010,(4):57-58
建筑设计与哲学思想互为同构关系,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整体思维"与"群体形态构成","天人合一"与"新地域主义","阴阳五行"与"现代建筑意向","善"的美学理念与"适形"的理性主义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希冀运用相关的哲学观念来指导建筑实践,创造出与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相匹配的现代建筑艺术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7,(19)
传统审美理想,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受时代影响的。中西方文化、思想、审美、社会背景等都不相同,中西方的传统审美理想也有所区别。该文从传统审美理想出发,比较分析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从西方现代美学看西方的"意"和"真"以及西方艺术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7.
秦超  王梓 《山西建筑》2012,38(15):222-223
阐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特点,并针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探讨,指出中国传统园林是东方园林艺术的瑰宝,对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且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钟弘 《市政技术》2016,(4):44-46
分析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特色、景观营造手法,并将园林艺术的设计手法引入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使现代公路景观设计内涵与外延都能得到极大的深化与发展,最终实现公路与景观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9.
戴秋思  张兴国 《中国园林》2012,28(2):109-113
中国传统园林作为容纳多种艺术门类的文化载体,在其发展中与诸多门类艺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线条作为中国古代艺术中反映自然形态的一种最简洁、最概括的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书法作为高度成熟的艺术门类,是线的艺术的不二代表,且为构成园林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将中国传统园林和书法置于共同的文化语境中,以线条情感审美作为审美通感研究的切入点,分析了园林与书法在审美情感引领下的线条形式美通感,揭示出二者在情形同构下创作与赏析中所体现的情感智慧。研究内容有助于把门类艺术放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这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去思考和探索,促进门类艺术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丰富园林创作与赏析之思路。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8,(7)
陶瓷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员,作为室内陈设历史悠久,发展至今仍未脱离器物所限。该文研究陶瓷从明清到现代室内设计的风格变迁,探讨了陶瓷与新中式风格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美学上的精神共性、生命共性,为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