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国际上,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便是食源性疾病,根据相关统计,此病的发生率仅次呼吸道疾病。为了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与变化方向,方便选用正确的预防措施,人们在食源性疾病中,实施了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检测。文章主要浅析了食源性危害与食品安全检测,获得了相应的应用研究。食源性疾病危害概述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及食源性病毒感染等,凡是通过口进食,都会或多或少的带有致病菌,此种疾病都是  相似文献   

2.
了解金华市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基本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更为准确、充分的科学依据。方法 对金华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哨点医院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4 095例,男女比例1.33∶1,以20~59岁年龄组为主(52.60%,2 154/4 095),职业以农民为主;采集粪便标本3 927份进行特定病原体检测,共检出致病菌120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55株、沙门菌46株、志贺菌18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株。2014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4 起,发病人数125人,以致病菌导致的感染性腹泻为主,5~8月为高发期,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最高。结论 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反映金华市食源性疾病发生处于低水平,应重点加强监测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建议进一步扩大主动监测的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0—2013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为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3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报告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3年保山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25起,除1起食源性寄生虫病外,均为食物中毒事件,发病439人,死亡4人;第二、三季度食源性疾病的发病起数和发病人数均最多;2011年来发病起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死亡人数无明显规律。结论为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监管部门应加强食品监测与消费者食源性疾病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北京市平谷区2018年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的主动监测结果分析, 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方法 收集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例定义的347例病人的信息, 对采集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诺如病毒等5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病原学检测。结果 347例食源性疾病患者26~35岁年龄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大(32.0%)。疾病发生的场所主要为家庭(80.4%)。在明确的可疑原因食品中, 肉与肉制品所占比例最大(20.7%)。共采集332份患者粪便标本, 检测出致病菌者79例, 检出率23.8%。沙门菌检出率最高(10.2%)、其次为致泻大肠埃希菌(9.6%)。抽取264份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检测, 14份检出阳性, 检出率5.3%。第3季度致病菌检出率高于其他季度, 12、1、2、3月份诺如病毒检出率较高。结论 应加强平谷区食源性疾病的季节性监测, 对易感人群、家庭进行食品卫生知识重点宣传教育, 尤其是肉与肉制品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保山市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 掌握发病特点和发生规律。方法 收集2014~2018年保山市6家哨点医院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个案4897例, 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男女比为1.03:1, 病例中最小年龄为出生50天, 最大年龄96岁, 多发于25~55岁(50.42%), 农村居民多于城镇居民, 农民为主(55.28%); 6~8月为高发期; 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 采集652份粪便标本中, 检出致病微生物24株, 检出率3.68%,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最高; 可疑食品以毒蘑菇、肉与肉制品、蔬菜类及其制品、附片为主; 家庭是主要暴露场所。结论 有针对性的在农村家庭开展预防毒蘑菇、附子(川乌、草乌)及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健康教育, 可有效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320份市售熟肉制品的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市售熟肉制品被微生物污染的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一年内分四季抽取320份熟肉制品,依照国家标准进行检验和评价分析。结果共检熟肉制品320份(城区160份,乡镇160份),合格130份,总合格率为40.6%;菌落总数合格193份,合格率60.3%;大肠菌群合格149份,合格率46.6%;检出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33份,检出率10.3%。结论中山市市售熟肉制品被微生物污染的程度较为严重,总合格率偏低,不合格主要是大肠菌群。检出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提示要警惕熟肉制品引发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滨州市餐饮服务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相关国标和标准检测方法对2014—2017年餐饮服务食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共采集滨州市10大类食品共计328份,进行4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结果: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328份样品中共检出致病菌45份,总检出率为13.72%。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合格率为100.00%,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较高。食源性致病菌高检出率样品集中在街头摊点及第三季度。结论:滨州市餐饮服务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存在一定程度污染,应加强餐饮服务环节中食源性致病菌的防控措施,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4,自引:6,他引:8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最大程度地控制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于 2 0 0 1年被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项目建立了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分析了 1992年至 2 0 0 1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 ,对 2 0 0 2年部分个案进行了监测与分析。在常见食物病原菌DNA指纹图谱技术的研究 ,PCR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建立了鸡蛋中沙门氏菌危险性评估模型 ,对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进行了定量监测与危险性评估。建立了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库及信息系统。该研究将有效地提高我国食品卫生监督检测系统对食物中毒致病菌的快速检测和鉴定水平 ,为全国的系统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为缩小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科学地监控食源性疾病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为政府及国际食品法典提供了有价值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检测肉制品中的致病菌是保障肉制品质量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爆发的有效手段。PCR技术作为一种同时检测多种病原菌的技术,是检测肉制品中致病菌的重要手段。此次主题由刘磊老师对肉制品致病菌的各种知识和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讲解。食源性致病菌及其危害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据不完全统计,约66%的食源性疾病由食源性微生物引起。据WHO(世界卫生组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实验室微生物检测查清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一起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为相似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供处置依据。方法:采集可疑食品及其包装袋8份、病例呕吐物2份至实验室进行常见致病菌检测,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测定增菌液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类型。结果:1份面包屑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份吃剩的鸡腿检出蜡样芽胞杆菌,其余样品未检出可疑致病菌。结论:根据采集样品实验室微生物检测结果,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中毒病例临床症状综合分析,此事件因食物保存不当,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滋生,食入引起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1.
《中国食品》2014,(21):11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教育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教育局:针对2014年上半年学校食堂食品污染、饮用水污染事件多发现象,为进一步做好学校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和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预防学校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流行事件和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发生,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现就相关工作通知如下:一、高度重视学校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和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食品中的致病菌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中致病菌风险监测预警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可有效避免食品中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食品安全。本文简要概述食品中致病菌风险监测预警的定义、特点和对象,介绍了步骤及可应用的技术方法,以及我国食品中致病菌风险监测预警的现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思路,以期为我国食品中致病菌风险监测预警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食品种类的丰富,导致食品安全风险相应增加。全球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在近十年内一直呈上升趋势,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食源性疾病主要由食源性致病菌导致,该病菌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本文从食源性疾病现状入手,就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状和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发表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温州市平阳县食物来源和食源性疾病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群分布特点以及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TDH相关溶血素(TRH)检出情况。方法以59株副溶血性弧菌食品风险监测分离株和39株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离株为研究对象,用标准血清进行血清学分群,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tdh基因和trh基因。结果食品风险监测分离株检出9个血清群,无优势菌群;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离株检出O1、O3和O4;以O3和O4为主,分别占48.7%(19/39)和46.2%(18/39)。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离株的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为38株仅含有tdh基因,1株仅含有trh基因,而食品风险监测分离株仅检出1株只含有tdh基因的菌株。结论平阳县食品风险监测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与分离自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主要血清型、毒力基因都存在差别。本研究为预防和快速检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03-2007年中国1060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了解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发生趋势、流行特征。方法根据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3-2007年报告资料,分析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住院率等流行病学指标的时间趋势、地区差异、人口学特征,以及发病人群的病原体分布、原因食品比例以及引发事件因素等特征。结果2003-2007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报告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共1060起,涉及发病人数32261例,住院16426例,死亡16例。夏秋季是高发季节;6~15岁年龄组人群为重点关注人群;副溶血性弧菌为我国最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畜禽肉类食品是主要的原因食品,自制粮食类食品是导致死亡的最重要食品,食品加工不当是导致疾病的最主要因素。结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仍是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疾病监测网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解地区食品中主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的污染水平以及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确定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来源,掌握和分析本地区餐饮食品安全现状,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进行风险预警。按照《2015年自治区卫生系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2015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样品采集、运送的要求开展样品采集、检测。55份食品样中总合格率94.44%,其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样品共25份,合格率92%;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30份,  相似文献   

17.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的或中毒性的一类疾病,都称之为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目前世界上最广泛的卫生问题,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兽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其中以食源性致病菌最为突出。食源性疾病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轻则腹泻,重则导致人体中毒,甚至死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食品的消费水平持续增长,食品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抗生素有促生长作用,导致畜牧业中滥用抗生素的情况非常严重。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抗生素滥用导致食源性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食品中的多重耐药致病菌传播到人体中的情况日益严重,应从各方面入手杜绝耐药。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食源性疾病现状分析及控制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掌握近年来湖北省食源性疾病的情况,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依据,分析了2000年。2002年湖北省食源性疾病的资料。湖北省传染性食源性疾病以细菌性痢疾为主,占总发病率的50%以上;夏季发病多,以8月份为高峰;有3个高峰年龄段,1。2岁人群有小高峰,10-15岁和30-35岁发病高峰。非传染性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以农药化学品起数最多(40.5%),其次为微生物因素(27.8%),有毒动植物因素和不明原因各占15.2%和16.5%。每起发病人数微生物中毒引起的最多;病死率以有毒动植物因素最高(接近3%);植物性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病死率是动物性食品中毒病死率的3倍。该分析为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05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研究2005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覆盖地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趋势和特征。方法对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5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14个监测地区共上报485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10179人,死亡45人。在病原清楚的暴发事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分别占42.4%和58.2%;有毒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30.3%和25.6%;化学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3.2%和9.2%。结论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目前我国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副溶血性弧菌是最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  相似文献   

20.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7):263-267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典型的海洋性食源性致病菌,是近年来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要致病菌。据估计,我国每年因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发病高达495.1万人次。为了进一步掌握副溶血性弧菌在我国的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分析了副溶血性弧菌近十年的流行病学概况,同时选取了我国24个大中型海产品主要消费城市作为分析对象,分别从副溶血性弧菌的整体检出率、时空变化以及品种间差异3个方面逐一分析了2006年~2013年期间各城市的污染调查数据。并对该菌在污染源头、流通、销售和消费过程中的现有控制措施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以期为更好地控制副溶血性弧菌引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从而进一步降低我国因食用海产品而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