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铜(Ⅱ)对KClO3氧化中性红褪色反应的强催化作用,催化程度与铜(Ⅱ)量线性相关。基于此,建立了一种测定微量铜(Ⅱ)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在pH值3的H2SO4溶液中,有色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25nm,方法检出限为O.03μg/L。铜(Ⅱ)量在0~0.025mg/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铜(Ⅱ)的加标回收率在99.0%~103.2%之间。本方法可用于测定电镀废水中的微量铜(Ⅱ)。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硫酸介质中铜(Ⅱ)催化高碘酸钾氧化中性红(HnR)褪色反应的适宜条件,建立了动力学光度法测定微量Cu(Ⅱ)的新方法。Cu(Ⅱ)的质量浓度在0~0.5μg/25mL范围内与A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高,适宜于拟薄水铝石中CuO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用萃取-催化褪色光度法测定电镀废水中的微量铜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罗道成  刘俊峰 《材料保护》2005,38(3):69-70,72
在pH值为8.0的Na2B4O7-HCl缓冲溶液中,微量铜(Ⅱ)对过氧化氢氧化等色染料离子对[TBF(BRB)2]的褪色反应具有催化作用,催化程度与Cu(Ⅱ)的浓度在0~35 μg/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用萃取平衡控制反应时间和水中有机染料浓度,建立了一种测定Cu(Ⅱ)的萃取催化褪色光度法的新方法.方法的检出限量为0.10 μg/L,该法已用于电镀废水中微量铜的测定,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5-(间羟基苯基)-10,15,20-三对氯苯基卟啉(5-(m-hydroxyphenyl)-10,15,20—tir(P—chlorohenyl)porphyrin,m-OH—TCP)及铜卟啉配合物(m-0H—TCP—Cu(Ⅱ)),并系统地研究了其在气/液界面上的成膜性能。利用UV--vis分光光度计,原子力显微镜等方法对其膜的表面形貌及金属离子Cu(Ⅱ)对卟啉环在LB膜中的排列取向及相互作用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制备的单层膜中,当亚相为超纯水时,m-OH—TCP分子中卟啉环面与水平面倾角约为14.5°;当改变亚相环境时(亚相为Cu(Ⅱ)离子浓度为5×10^ -4 mol/L的水溶液),m-OH—TCP分子中卟啉环面与水平面倾角约为51.9°;而对于合成的铜卟啉配合物(亚相条件为超纯水),m-OH—TCP~Cu(Ⅱ)分子中卟啉环面与水平面倾角约为33.2°;证明在亚相中引入Cu(Ⅱ),可以有效的诱导卟啉环取向,亚相中Cu(Ⅱ)的诱导机理可能是通过Cu(Ⅱ)与卟啉环面空腔形成的氢键作用,而非配位作用。这为卟啉衍生物功能纳米材料性质LB膜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用硝酸铈铵作引发剂,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接枝到剑麻纤维(SF)的表面。研究了接枝聚合反应的规律.并考察了接枝聚合对SF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达4h后。单体转化率趋于恒定;MMA与SF质量比在0.85左右。接枝率处于最大值;当引发荆浓度为8mmol/L时,接枝率和接枝效率都比较理想。SF表面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导致了SF的原纤化,提高了其抗湿性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溶液蒸发法制备了硫酸锆/聚乙烯醇[Zr(SO_4)_2/PVA]杂化催化膜,并将此催化膜用于催化酯化酸化油制备生物柴油.通过考察醇/油摩尔比、催化膜用量、反应时间、PVA与Zr(SO_4)_2质量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得到Zr(SO_4)_2/PVA催化膜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即保持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120 min、催化膜用量为4%(质量分数)、PVA与Zr(SO_4)_2质量比1∶1,转化率可以达到94.5%.对比了交联与未交联Zr(SO_4)_2/PVA催化膜的重复使用性能,重复使用5次交联与未交联Zr(SO_4)_2/PVA催化膜转化率分别为64.3%和78.2%.  相似文献   

7.
采用响应面法考察聚苯乙烯磺酸(PSSA)/聚乙烯醇(PVA)共混型催化膜催化酯化制备生物柴油工艺中催化膜用量、醇油质量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及其交互作用对酯化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各因素对转化率影响顺序为:醇油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同时,醇油比与催化剂量的交互作用对转化率的影响最强,而与反应时间相关的交互作...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5-氯-苯骈噻唑偶氮苯甲酸(5-Cl-BTAEB)与铜的显色反应.在pH值为3.5的HAc NaAc缓冲溶液中,在乳化剂OP存在下,5-Cl-BTAEB与Cu(Ⅱ)生成2:1稳定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655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5.17×104L/(mol·cm),由此建立了一种新的Cu(Ⅱ)测定方法.铜含量在0~480.0μg/L内符合比尔定律,该方法用于测定电镀废水中微量铜,结果与萃取-催化褪色光度法相符.实际样品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加标回收率为98.0%~103.5%.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ZVI/Cu(铁/铜)双金属体系的降解能力,制备了不同理论Cu质量载荷(0.05、0.11、0.24、0.41和1.26 g Cu/g ZVI)的ZVI/Cu双金属颗粒。利用制备所得的ZVI/Cu双金属颗粒活化过硫酸钠(PDS)产生的硫酸根自由基(SO~-_4·)作为氧化剂降解偶氮染料甲基橙(MO)。研究了不同因素对目标产物降解效率的影响,包括有Cu质量载荷、ZVI/Cu双金属颗粒的加入量、过硫酸钠的浓度、pH值、温度。实验结果表明ZVI/Cu双金属相对于单纯的Cu和ZVI具有更加优异的催化降解能力,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零价铁上沉积一层过渡金属Cu可以有效提高活化能力,以达到提升降解能力的效果;在MO初始浓度为50 mg/L、PDS加入量为5.0 mmol/L、ZVI/Cu双金属颗粒加入量为0.15 g/L、初始pH值为4.0、温度为30℃的条件下,反应进行60 min MO降解率达到86.4%。  相似文献   

10.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微球的结构组成、表面形貌、粒径及其分布进行了表征。系统地研究了单体、引发剂、铜离子用量及其加入时间对单体转化率、微球的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反应初期引入Cu2+会导致PMMA微球粒径分布变宽,粒径大小不均匀。而聚合反应进行2h后加入Cu2+能够得到粒径约为300nm,球形度好,表面光滑,大小均匀的单分散PMMA微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相关制造领域排放的污水重金属铜离子污染愈发严重。与此同时,催化领域对铜金属资源的需求却不断增加。本研究利用粉煤灰和改性剂聚乙烯亚胺(PEI)制备了低成本改性水合硅酸钙(PCSH),用于吸附水溶液中的铜离子(Cu(Ⅱ)),并进一步碱处理固定于表面的Cu(Ⅱ),形成铜基活性材料用于有机污染物的催化降解。相比于未改性的样品(CSH),PCSH对Cu(Ⅱ)的饱和吸附容量提高100%,高达588 mg/g。研究发现,这主要是因为添加PEI有利于形成较大的比表面积、优良的孔隙结构以及Cu(Ⅱ)与-NH2之间的强络合。从PCSH获得的铜基催化剂呈现纺锤形多孔形貌,作为催化剂分别用于活化过氧硫酸氢钾(PMS)氧化降解罗丹明B(RhB)和活化硼氢化钠(NaBH4)还原降解4-硝基苯酚(4-NP),速率常数达到0.7135/min(pH(7.0±0.3);[RhB]=20 mg/L;[PMS]=0.12 g/L;[催化剂]=0.8 g/L)和11.47×10-3/s(pH(11.0±0.3);[4-NP]=10...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地提高废水中吸附剂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降低重金属离子对水体的污染,以Cu(Ⅱ)为印迹离子,壳聚糖为印迹母体材料,青霉属菌丝体为核心,纳米Fe3O4为磁组分,制备了铜离子印迹磁性复合吸附剂(Cu(Ⅱ)-IMB).研究了复合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制备条件与Cu(Ⅱ)吸附性能的关系,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优化确定了复合吸附剂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表明,以硫酸铜中Cu(Ⅱ)为印迹模板,2g菌丝体/0.2gCS,交联剂环氧氯丙烷加入2.99g,Fe3O4加入0.505g,印迹铜离子质量为25.245mg时,所制备Cu(Ⅱ)-IMB对铜离子去除率达82.85%(质量分数),吸附容量33.8mg/g,可重复使用5次以上.用铜离子印迹磁性复合吸附剂物理吸附方法去除水体中重金属离子成本低廉,磁性回收方便,选择吸附性能好、无污染,在废水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核磁共根(^1H—NMR)、透射电镜(TEM)和粘度测定法的结果表明两亲接枝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聚氧乙烯(PMMA—g—PEO)在甲苯中可形成胶束,PMMA—g-PEO的浓度和体系的温度决定量胶束的大小及CMC值。将PMMA—g-PEO应用于丙烯酰胺的反相乳液聚合,结果表明,可形成稳定的乳液。PMMA—g—PEO用量越大,丙烯酰胺的聚合速率越快,乳液粒径和稳定性越大。  相似文献   

14.
《功能材料》2012,43(13)
以过硫酸胺(APS)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采用插层聚合法制备了蒙脱土/海藻酸钠接枝丙烯酸(MMT/SA—g—PAA)高吸水性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A)对MMT/SA—g—PAA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MMT/SA-g—PAA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室温下MMT/SA—g-PAA对Pb2+、Cu2+、Ni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968.9、231.0及236.Omg/g,其中对Pb2+和Cu计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而对Ni2+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15.
CNT的准一维中空特性和优异的长径比让其成为优异的导热材料。利用酸化的多壁碳纳米管,分别采用原位聚合和粉末冶金的方法制备MWCNT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MWCNTs/铜(Cu),以及MWCNTs/Cu/PMMA复合样品。实验结果表明,1.3%(质量分数)MWCNTs/PMMA和1.3%(质量分数)MWCNTs/1.3%(质量分数)Cu/PMMA相比纯PMMA的导热率分别提高8%和29.14%;2%(体积分数)MWCNTs/Cu相比纯Cu的导热率提高8.47%。利用SEM图观察到MWCNTs分散在基底中,并从Raman光谱得到MWCNTs的G带和D带峰。  相似文献   

16.
导电玻片上氧化亚铜膜的电沉积和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用简单铜盐通过阴极还原氧化亚铜的电化学行为,讨论了一些工艺因素对在导电玻片上电沉积Cu2O薄膜的影响,并对所制备的Cu2O薄膜分别用台阶仪、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进行表征.得到的较佳工艺条件为:电势-0.22~-0.45V(vs SCE),温度为60℃,pH值为5.5~6.0,(CH3COO)2Cu浓度为0.015—0.04mol/L.表征结果发现,随池温的升高,晶粒尺寸从0.2μm增加到0.4μm,60。C沉积的Cu2O薄膜开始具有(111)面择优取向,Cu2O膜纯度高,薄膜表面呈网络多孔结构  相似文献   

17.
以柠檬酸三钠为络合剂,采用络合反应快速冷冻共沉淀法制备出铜掺杂氢氧化镍超细粉体样品材料,采用XRD、SEM、TEM、TG—DSC、Raman和红外对其进行表征,同时将其作为正极活性材料组装成MH—Ni电池,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充放电结果表明,样品电极具有较好的循环特性.当Cu的掺杂量为5%时,合活性物质80%的样品电极在恒流80mA/g下充电6h,40mA/g放电,终止电压为1.0V时.放电电压稳定于1.260V的时间较长,开路电位为1.462V,放电比容量可达362.976mAh/g,表现出其较高的电化学活性。  相似文献   

18.
以氯乙酰化聚苯乙烯微球(PS-acyl-Cl)为大分子引发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以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链状的亲水性环氧聚苯乙烯微球载体(PS-acyl-g-P(AM-GMA)),并与L-苯丙氨酸(LPhe)反应制得一种柔性链状L-Phe树脂。研究了反应时间、原料树脂溶胀时间、溶剂体系、催化剂添加量等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反应时间延长至20 h,增重率增至最大;原料溶胀时间延长至24 h,增重率增至最大;溶剂水较之N,N-二甲基甲酰胺经济且效果好;使用且增加催化剂至20%时,结果最好。在此优化条件下,可得环氧基转化率72%、担载量2.4 mmol/g的L-Phe树脂。研究了L-Phe树脂对Cu2+的吸附,得到最佳条件:Cu2+浓度为100mmol/L,pH为5.8~8.0,饱和吸附时间80 min。树脂最高吸附量为2.0 mmol/g。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络合剂对纳米铜粉体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影响,分别以柠檬酸、葡萄糖为络合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铜.考察了两种络合剂对制备过程以及产物结构的影响,通过催化苯氧化合成苯酚的反应考察制得的纳米铜粉的催化性能.研究表明:葡萄糖为络合剂制得的纳米铜(G-Cu)平均粒径较小(30 nm),比表面积为5.203 m2/g,在催化苯制苯酚反应时,具有较高的苯转化率(50.30%),但对苯酚的选择性较差;而柠檬酸为络合剂制得的纳米铜(C-Cu)平均粒径为55 nm,比表面积19.517 m2/g,催化苯转化率为21.95%,选择性为38.46%.此外,通过对溶胶凝胶法制备机理分析可知,在形成的胶体结构中,柠檬酸和葡萄糖中的羧基和羟基分别与铜离子进行配位.  相似文献   

20.
采用浸渍法将铜(Cu)负载在ZSM-5分子筛上,制备了一系列不同Cu含量的Cu/ZSM-5分子筛催化剂。对ZSM-5及Cu/ZSM-5分子筛催化剂的氨选择性催化还原一氧化氮(NO)性能进行评价,并对Cu/ZSM-5分子筛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Cu含量变化对Cu/ZSM-5分子筛催化剂的氨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NH3-SCR)活性影响较大,Cu含量为0.75%(wt,质量分数)制得的Cu/ZSM-5具有最佳的中低温活性,在190℃条件下对NO的转化率为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