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对新建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零排放进行了论述,通过对新建垃圾场的特点及场区面积的划分,回灌量、蒸发量、调节池容积的综合计算得出实现渗滤液零排放的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在参考国内一些对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沥液的处理组合工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适合我国渗滤液处理的技术路线,同时以广东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改造工程实践为背景,先对原处理工艺运行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原工艺的不足,再结合该垃圾填埋场渗沥特点和场地条件,对其原渗滤液处理工艺进行改造和处理效果进行评价,最终实现各指标均能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为类似渗滤液改造工程的工艺优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对于进一步优化社会资源的利用价值、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基于此,首先阐述了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的优势,重点对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环境影响评估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阐述了我国医疗化工危险废物处理现状、市场需求、技术发展及相关余热锅炉技术发展等情况,对焚烧处理的工艺流程、关键控制技术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叙述了中国北方某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场区地下水的污染状况,根据地下水中主要污染物的空间分布规律,结合场区垃圾分布特性和地质结构特性,提出了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污染防控时策. 相似文献
10.
11.
危险废物分级分类管理及风险管控的实现有赖于企业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价,通过风险评价将危废产生源进行分类分级,针对不同风险特征企业制定相应管理对策,才能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危废高效管理。本研究针对广东省工业企业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根据企业危险废物环境风险系统的特征建立了涵盖风险源、控制机制、风险受体三大类评价因素,危险废物年产生量、危险废物危险特性等15项细化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评价分级标准及评价方法。最后,运用建立的评价方法对珠海市3个工业企业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水平进行了评价,确定了企业危险废物风险等级,并提出了各企业风险管控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2.
石油化工企业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催化剂、碱渣、炉渣、油泥等固体废物,当前通常采用填埋的方式处理固体废物。固废填埋场由于管控措施不到位,导致填埋场渗滤液超标排放、渗漏问题严重,产生的固废渗滤液和有害气体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石化企业填埋场常用的固废处理技术包括就地封存的源控制技术、可渗透性反应墙、原位好氧稳定化处理等原位处置技术和整体搬迁、高效分离资源化等异位处置技术,适用于不同的固废情况。填埋场固废渗滤液的主要处理技术有膜生物反应器(MBR)、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工艺(UASB)、碟管式反渗透工艺(DTRO)、缺氧/好氧(A/O)工艺、序列式活性污泥(SBR)和组合工艺等。针对填埋场一般固废,某石化企业采用异位筛分、资源化利用和渗滤液异位处置的方案进行处理;另一石化企业则采用分区清挖、分离减量化方案分别处理填埋场的危废和一般固废。建议未来进一步改进固废筛分技术和设备,提高渗滤液生物处理技术的节能水平。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黎川县将军殿简易垃圾填埋场土壤环境现状。针对填埋场现状,综合分析了原位封场处置、原位筛分处置、全量转运异地处理、原位好氧降解处理等4种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的工艺及优缺点,发现采用原位封场处置技术治理填埋场更具有优势,其投资低、实施周期较短,可以很快的遏制垃圾渗滤液污染农田土壤、地下水,从而使当地的环境和生态平衡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既可以发挥物质的最大价值,又可以减少废物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结合最新危险废物管理要求和处理处置技术,对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途径进行了研究,发现目前危险废物的资源利用手段主要有通用型利用、“点对点”利用、等离子体处理后回收利用、水泥回转窑等工业窑炉协同处置协同处理利用、新技术开发利用等。 相似文献
17.
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7家集成电路制造业危险废物产量较大的企业,分析企业2020年危险废物产生现状和产量影响因素,采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对企业危险废物产量进行数据建模,通过模型拟合结果对比以及与企业2021年危废实际产量验证,得出与集成电路行业生产工艺影响因素更符合的模型。此次行业模型研究有助于新区危险废物管理部门加强行业全过程监管,也为浦东新区“中国芯”产业发展设施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危险废物焚烧处理工艺展开探讨,对常见的危险废物处理技术进行概述,阐述危险废物焚烧机理及其处理工艺,并针对危险废物焚烧烟气净化工艺进行相应的分析,以期为危险废物焚烧的无害化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各种回转窑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当前最适合处理危险废物的回转窑的形式。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回转窑处理危险废物系统的设计过程,并对回转窑处理危险废物工程焚烧系统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