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三五”发展目标 《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物质能基本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生物质能年利用量约5800万吨标准煤.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00万千瓦,年发电量900亿千瓦时,其中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700万千瓦,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750万千瓦,沼气发电50万千瓦;生物天然气年利用量80亿立方米;生物液体燃料年利用量600万吨;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3000万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能源和环境需求的日益增加,发展取之不尽、清洁无污染的生物质能已经成为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2007年国家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质周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440亿立方米,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也提出,要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相似文献   

3.
正11月7日,由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联合编制的《生物质电价政策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这是国内首部侧重生物质电价政策研究的行业报告。《报告》指出,补贴拖欠是影响生物质发电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截至2017年,未列入可再生  相似文献   

4.
正2018年底,由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联合编制的《生物质是价政策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这是国内首部侧重生物质电价政策研究的行业报告。《报告》指出,补贴拖欠是影响生物质发电行业发展的主  相似文献   

5.
获悉,即将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十二五”生物质能源领域的发展目标及具体的产业发展布局,确定的生物质发电及生物燃料规模较“十一五”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6.
《能源评论》2014,(11):64-67
生物质能源被称为“零碳能源”,可为应对气候变化、保证能源独立和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我国《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中国可作为能源利用的生物质资源总量每年约4.6亿吨标准煤,目前已利用量约2200万吨标准煤。在全球范围,直到2014年6月,世界生物质能协会(WBA)才发布了目前第一份专门针对全球生物质能发展情况的统计报告。本期数说能源盘点、展望全球生物质能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正12月5日,国家能源局印发了《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对我国生物质能可再生能源发展作出具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物质能基本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生物质能产业新增投资约1960亿元。据悉,生物质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等特点。加快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是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内容,是改  相似文献   

8.
《节能与环保》2011,(7):16-16
生物质能 我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每年理论有生物质能资源50亿吨左右,其中农作物残留物占一半多。生物质能源是我国仅次于煤与石油的第三大能源,在全部能源消耗中约占15%。生物质能源目前主要用于发电和转化为“绿色汽油“与“生物石油”。  相似文献   

9.
生物质能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程院最新的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结论之一:根据我国的资源状况、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提出"生物燃料(化工产品)替代石油为主,因地制宜生物质热电利用为辅"的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构想和"到2050年替代1亿吨进口石油"的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目标。届时生物  相似文献   

10.
生物燃料为发展重点生物质能不同于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是唯一能以气态、固态、液态三种形态存在的可再生能源,这是其他可再生能源无法相比的。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马隆龙认为生物质能的发展应发挥自身优势,重点以发展生物燃料为主。目前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达50 MW以上,今后将从科技到产业重点发展气体燃料、固体燃料和液体燃料。生物质能的资源来源是多元化的,  相似文献   

11.
一、概 述 生物质能,包括薪柴、秸秆和植物加工的废弃物,以及垃圾和禽畜粪便。本文介绍的生物质能利用,主要指薪柴、农作物秸秆及其他农林残余物。与常规能源相比,生物质能是可再生的,因而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世界一次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它将在能源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在能源紧缺的中国,对它的利用也将日益受到重视。 全世界的生物质,像稻壳、秸秆、柴草、木屑、树叶等资源相当丰富,据估计世界陆上生物质年产量为10~(11)~10~(12)吨干物质,相当于目前年耗能量之数倍。但过去生物质能利用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直到七十年代初期,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各国才兴起了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的热潮。 我国广大农村生物质燃料资源丰富,数量大,分布广。据估计,每年能够收集起来的农作物秸秆约2.3亿吨,柴草约1.8亿吨,稻壳约0.4亿吨,共折合标准煤约2.3亿吨,占目前农村总能耗的61%。因此,利用生物质  相似文献   

12.
<正>“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中说。《规划》明确了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每年10万~2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每年100万~200万吨。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生物质能利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物质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介绍了我国生物质能的发展现状,包括固态生物质燃料、液态生物质燃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气态生物质燃料的开发利用和技术进展。对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提出了建议,包括生物质能原料的利用和开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路线与技术,以及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等。  相似文献   

14.
到2010年,中国生物质能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物质发电达到550万千瓦,生物液体燃料达到2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190亿立方米,生物固体成型燃料达到100万吨,生物质能年利用量占到一次能源消费量的1%。财政部对中国能源与生物化工产业将采取弹性亏损补贴、原料基地补助、示范补助、税收优惠四项财税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5.
正生物质成型燃料虽然是一种清洁能源,具有节能减排的优势,但过去却一直没有得到大力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政策的扶持。近日,国家能源局和环境保护部下发通知,组织开展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示范项目建设,生物质成型燃料将有望"逆袭"得到大力发展。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生物质能利用在我国是朝阳产业。据统计,我国可作为能源利用的生物质资源总量每年约4.6亿吨标准煤,目前已利用量仅为2200万吨标准煤左右。  相似文献   

16.
<正>生物质能是人类使用的最古老的能源,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世界第四大能源,其利用形式很多,如直燃发电、成型燃料、生物质炭、生物质燃气、生物沼气、生物质油、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然而在发展过程中,生物质能似乎没有得到其他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那般的重视,没能够享受到与之相同的待遇。甚至生物质成型燃料还一度被列为高污染燃料,限制其发展和使用。业内人士指出,其实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中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同时还是可再生碳源,应受到重视,并被鼓励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物质能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第四位。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仅农林废弃物及禽畜粪便资源量每年即可达10亿吨。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在我国农村地区占有重要地位,每年开发利用量约2亿吨标准煤,提供40%的农村用能,占农村生活燃料的70%...  相似文献   

18.
国家发改委8月7日发布《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在《规划》中了解到,“十二五”期间可再生能源投资需求估算总计约1.8万亿元。根据《规划》达到2015年发展目标时,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相当于减少CO2年排放量约10亿t,  相似文献   

19.
白杉 《广西节能》2004,(1):34-36
生物质能是属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是蕴藏在生物质中的能量,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贮存在生物内部的能量,属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来源于太阳能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丰富、含碳量低的特点。作为能源,在人类历史上曾起过巨大的作用,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全世界约有25亿人的生活能源依靠生物质能,生物质能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第四位。  相似文献   

20.
汪彤彤 《太阳能》2011,(18):19-20
2011年9月2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委会组织召开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生物质能分论坛。论坛分为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基产品/成型燃料、生物质气化/裂解/沼气四部分。来自全国各地的生物质能领域的专家、研究生等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对生物质能技术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