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基于了解乡村国土空间现状为村庄规划提供依据的目的,以昆明市庄房村为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选取相关指数分析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的方法,利用ArcGIS与Fragstats42对庄房村国土空间现状进行实验,得出2015年、2018年,庄房村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以转出为主,转出面积分别为21716.94 m2、14293.36 m2、0.18 m2;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以转入为主,其中林地转入面积最大,达到105343.52 m2.庄房村整体景观破碎度增加、聚集度减弱但各景观类型在景观中呈均匀化趋势分布,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  相似文献   

2.
基于了解乡村国土空间现状为村庄规划提供依据的目的,以昆明市庄房村为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选取相关指数分析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的方法,利用ArcGIS与Fragstats4.2对庄房村国土空间现状进行实验,得出2015年、2018年,庄房村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以转出为主,转出面积分别为21 716.94 m~2、14 293.36 m~2、0.18 m~2;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以转入为主,其中林地转入面积最大,达到105 343.52 m~2。庄房村整体景观破碎度增加、聚集度减弱但各景观类型在景观中呈均匀化趋势分布,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  相似文献   

3.
以青岛市1990-2006年土地利用统计资料和卫星图片等相关资料为基础,通过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模型分析,归纳出了其动态变化规律,即: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林地面积、交通用地面积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耕地、园地和未利用地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得出了影响青岛市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的几种主要因素,分别是:地形地貌、区域位置、经济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以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宏观政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是针对都匀市城镇工矿功能分区划分.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存在的城镇工矿用地进行科学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其影响因素或原因,为进行城镇工矿土地利用功能分区进行合理划分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城市大规模用地更新给交通安全带来了重大影响。以武汉市为例,运用聚类分析和负二项模型识别交通事故的高发区,分析土地利用对交通事故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交通事故高发区具有人口密度高、居住用地比例高和土地利用混合程度高等特征,城市交通事故与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绿地、土地利用混合度正相关,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负相关,交通流量是土地利用影响交通事故的中介变量,以此为基础提出交通安全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6.
张航  许文豪  刘江  张雪葳 《住区》2022,(3):144-155
聚焦耕地与建设用地冲突情景,基于地理模拟与优化系统(GEOSOS),构建县域耕地与建设用地冲突协调方案:首先,构建耕地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人工神经网络训练得到每个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适宜性概率;其次,开展耕地与建设用地承载规模评价,以资源限制、空间约束、环境容量等短板要素评价用地的合理规模;最后,将适宜性概率作为土地利用转化规则,合理承载规模作为土地转化量,在GEOSOS开展用地冲突协调模拟。并以浙江长兴县为例,模型经过Kappa系数检验为0.76,能够有效模拟现实情景。对用地冲突协调研究的贡献体现在:1.整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双评价”部分成果,促进形成长期有效的用地规模和空间约束;2.从主体利益出发开展土地利用冲突协调,并充分考虑政策因素影响,有利于判断用地发展的合理性和潜在影响;3.通过集成适宜性评价和承载规模评价形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张康建  胡佳  华晨 《规划师》2010,26(1):54-58
以浙江省最新开展的县域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两规"衔接为研究背景,在县域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确定的前提下,通过县域城市化水平控制,构建县城、建制镇、农居点和独立工矿用地四大用地主体的内在关系,将所有的人口用地指标置于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整体框架下进行平衡,以统筹考虑城乡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分配有限的人口和用地,满足局部利益的有限诉求,防止各种层次和类型的规划之间互相"打架"和"扯皮"现象的发生,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基于洞庭湖区1996年~2016年遥感影像和DEM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等方法研究了土地利用图谱的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水域为主,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最快,水域面积持续萎缩;②土地变化模式图谱中稳定型图谱为主要类型,土地利用变化呈现"耕地稳定与耕草交替"特征;③以低和...  相似文献   

9.
以武汉市城镇住宅能源审计数据为基础,对武汉市城镇住宅碳排放量进行计算,采用SPSS 22对碳排放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建立了城镇住宅碳排放的回归模型。并结合武汉市统计年鉴,提出了两种武汉市城镇住宅现阶段碳排放总量核算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这两种方法可为城市城镇住宅碳排放量的测算及校核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丹江流域(河南段)为研究区,选取2005年、2010年ETM+影像和2015年OLI影像等数据,解译了研究区内土地利用数据,并对三期数据定量分析。在对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改进PSR模型,对研究期内丹江流域(河南段)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响应进行评价。研究表明:从2005年到2015年,研究区在土地利用总量、类型和结构变化等内生变量中,建设用地的高速扩展对生态环境的负向变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背 景下,控制碳排放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前 提条件。县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单 元,统筹县域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对中 国实现控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172 个县级单元的经济发展和碳排放数据,采用 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法,对中国县域经济发展 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一、 县域碳排放总量与经济总量和工业化水平高 度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 碳生产力,降低碳排放强度;二、县域内工业 的集聚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但服务业的 聚集将会导致县域碳排放水平的上升。基于 此,建议在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应加强县 域工业用地的集中布局,确保基本公共服务 设施的均等化。  相似文献   

12.
郭嵘  吴晓晨  瑞芳 《室内设计》2023,38(6):122-128
“双碳”目标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紧凑布局是大城市控碳减排的主要策略,这一 策略对于县域城镇空间是否适用还需进一步探 讨。本研究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构建紧凑度综 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09—2018年的 城镇空间紧凑度,判断紧凑度对碳排放是否存在 独立作用,并基于测度结果分析了紧凑度对碳排 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 量均呈现增速逐年放缓的增长态势。在控制变 量的情况下,紧凑度对碳排放存在正向作用。经 济紧凑度、土地利用紧凑度、基础设施紧凑度的 增加使碳排放增加,人口紧凑度、经济紧凑度、 基础设施紧凑度和生态环境协同度增加会降 低碳排放强度。由于长兴县处于快速城镇化阶 段,经济发展以碳排放作为支撑,城镇空间紧凑 度促进碳排放,但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碳排放的经济效益增加,紧凑发展同样适用于县域城镇空间。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长兴县城 镇空间的紧凑规划策略,为其他县级城市的低碳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出现了诸如用地总量急剧增长、城市公共用地比重上升、城市容积率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提高等趋向,以及城市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土地粗放利用、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力量较弱等问题。针对这些趋向与问题,提出了优化对策,以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大湾区和城市样区两个层面的碳排放总量、碳排放效率与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空间形态、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相关性,得出高度融合的产城关系、更合理的用地结构、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后工业化的产业结构、较高人口素质和密度都会相应提升碳排放效率。提出建议:优化国土空间碳排放格局,控制各类用地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加快推进生产体系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向转型;全面推进低碳城区、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态资源的价值核算方法,推动形成跨区域的碳补偿机制完善碳排放交易机制。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4)
本文以合肥市包河区为研究区,考虑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适宜性的影响,用全局最小二乘法OLS Logistic回归模型和GWR Logistic模型来建立土地利用格局与其驱动因子之间的回归模型,并进行土地利用格局模拟的实例研究与模型比较。同时,运用此模型定量地分析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机制,预测土地利用未来变化的趋势,可以为包河区及其类似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刘伟  张红果  杨全 《山西建筑》2007,33(16):215-216,278
对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的概念进行阐述,分析建设用地在土地利用中的变化趋势,结合西安市土地利用情况,研究其变化,说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西安市土地利用方式应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出发,促进其迈入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1994-2017年五期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结构、变化率以及利用程度等方面分析了合肥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进一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近24年来合肥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导致土地利用程度呈上升之势,建设用地和公园绿地数量大幅增加,农林用地急剧减少。②合肥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宏观政策和地形地貌基本确定了合肥建成区不断向西、南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7)
<正>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建设,颁布了新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政策,本文我们主要阐述了复垦的定义及基本条件,复垦面积的认定以及地票价款分配。针对这一政策进行详细分析。一、复垦的定义。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权利人自愿将依法取得且利用效率不高的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农村居民点中的工矿、仓储等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的行为。二、复垦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9.
城市轨道建设与土地一体化开发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必须科学分析轨道与周边土地利用强度的定量关系,而土地利用强度与土地利用价值息息相关.以深圳福田区目前已建成和正在建设中的地铁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福田住宅市场的特征价格模型,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福田区在建与已建轨道交通对周边住宅价格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短缺,对用地集约化要求日趋增加。建筑间距作为影响地块开发强度的关键指标,影响着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品质。当前制约住宅建筑间距最关键因素就是日照标准,而我国对于日照标准的划分相对粗略。因此,利用日照分析软件,对住宅间距与住宅日照时长的关系进行数据化研究分析,探索更加合理的建筑间距标准,对于提升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挖掘土地资源价值,提升城市居民的居住品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