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产城融合"是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核心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以"产城融合"为着眼点,将"产城融合"要求体现在城市发展策略选择、发展目标制定、空间结构优化、用地结构调整、综合交通优化等诸多方面,以此引领城市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小林高科园区为例,结合产城融合理念,针对小林交通区位优越、生态基底较好、水乡韵味十足的特点,以及生产与生活空间割裂、生活生产服务配套不足、生态人文资源有待挖掘等问题,提出了三大规划策略:转型提升产业方向,深化生产服务功能;导入生活配套服务,促进产城功能融合;综合利用生态空间,提升园区环境品质.从而打造产城融合的示...  相似文献   

4.
人本主义视角下产城融合的内涵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基于人本主义视角,探讨产城融合的内涵和规划策略。在内涵认识上,从产城关系、产城规模、发展阶段和职住特征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合理的产城融合建议;在规划策略上,基于对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结合案例提出功能融合、服务植入和空间融合三大策略。研究指出,人本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以贯之的根本理念,产城融合正是这一理念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建设中,城市新区与老城割裂的现象非常普遍,存在着潮汐式交通、交通拥堵及交通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绿色交通是对传统城市交通发展理念存在弊端的反思和改革,其目的是使城市交通的发展更加符合未来环保、健康、安全和高效的共同需要,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面对这一发展趋势,研究首先在剖析产城融合特征的基础上,认为产城融合理念将有助于绿色交通体系的构建,同时绿色交通也是实现产城融合的有效手段;其次,结合呼和浩特市东部新城案例,从城市空间规划、交通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设计和交通管控措施四个方面提出绿色交通策略。  相似文献   

6.
刘宇琴  洪世键 《城市建筑》2022,(19):72-75+91
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产生了许多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问题,国内学者在此背景下开始对城市开发区、产业新城、产业园区进行产城融合研究,但目前相关研究中缺乏以县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山区县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行政单元,面临土地资源紧缺的困境,更不能忽视产城融合。本研究以三明市将乐县为实证案例,深刻地分析山区县面临的产业同质化、人口劳动力资源不足、产业用地零散低效困境,并探索相应产—人—城融合发展路径,以期为其他山区县产城融合发展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邹鹏  宋丹然  张媛 《中外建筑》2022,(11):71-77
十多年来,国内关于产城融合的研究十分丰富,但是大多学者并没有考虑其研究的对象是否已经存在法定上位规划指导,或者是否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空间形态。以已有法定上位规划指导的松滋城东工业园为例,在坚持规划既定的用地布局和路网格局的前提下,以产城融合的最新理念对园区空间肌理进行细部优化,提出职住分而不离,园区重产但不限于产,企业重工但不限于工的产城融合发展策略,提升园区服务功能和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8.
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共同推进的基本战略。研究基于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指出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要经历"产城分离—各自为政—边缘融合—产城融合"等阶段路径,进一步提出转型期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九大规划策略,即定位契合、功能复合、空间缝合、产业聚合、规划协合、结构耦合、人文融合、设施调合和用地混合,并结合中泰(崇左)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以开发区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为背景,基于阳泉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和城镇发展基础,从产业经济布局与城镇规划融合、信息科技产业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绿色低碳发展与生态新区建设融合等三方面,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人集聚发展,将开发区向综合型城市功能区转型。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以工业生产为主导的开发区发展模式促进了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原有的模式已经难以带动开发区的发展提升,企业和员工对开发区的选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开始由生产环境向"生活环境"延伸。基于此,研究以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为视角,宏观层面关注城市与园区的融合,中观层面关注园区生产与生活的融合,微观层面关注人与环境的融合,并结合荆州开发区案例,提出了开发区与城市融合的一体化构架,探讨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功能完善、转型升级、动态规划实施路径,最后提出配套政策完善建议,为开发区未来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转型发展时期开发区“产城融合”提出的背景,并解读了“产城融合”的内涵,主要包括人本导向、功能融合、结构匹配.认为“产城融合”是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需要分析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和结构特征,才能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结合规划实践,提出认清地区发展阶段、寻求区域合作发展、优化结构完善设施、培育中心提升活力等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深圳为样本,针对以往控规层次规划应对产业园区转型的不足,首先检讨传统产业园区规划在应对产城融合方面的不适应性,指出重产轻城、轻人的规划思路是不适应性的关键所在;继而基于对产、城、人关系的再认识、再梳理,总结提炼产业园区规划在功能布局、用地结构等方面的编制技术方法、标准通则与经验数据,以促进园区规划落实职住平衡、功能优化、配套完善等规划理念。  相似文献   

13.
新区作为城市扩张的必然产物,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河北省邢台市邢东新区为例,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对其核心区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分析邢东新区核心区的战略困境,明确其城市新核、产业引擎、战略绿芯、枢纽门户的战略定位,确定空间发展采取组团放射发展模式和“双核引领、轴线驱动、一带串联”的规划设计。本文为在产城融合的城市发展模式下进行空间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产城融合”是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从空间、交通、设施和生态四个方面的理论研究总结了“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以北流市工业园区为例,综合分析其在空间、交通、设施和生态建设的现状,判断其适应于“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并对北流市工业园区提出其发展模式的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刘家玉 《城市建筑》2023,(13):117-120
新型城镇化概念提出以来,为了避免开发区与城市脱节,“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道路成为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文章以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凤凰片区为例,分析其产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凤凰片区实施“产城融合”提出五大发展策略:规划引领产城融合,优化总体布局,打造立体化配置模式,促进公共服务业发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以此为开发区面临的转型升级需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冉建波 《城市建筑》2023,(17):119-122
文章以仙女山旅游度假区为例,针对度假产业产品单一化、度假城区功能不完善、度假景观过度城市化等问题,从产城融合、产景融合、城景融合三个方面,探讨并提出了旅游度假区“产、城、景”融合发展的规划策略,旨在让度假游客既能享受“城市”配套服务的便利,又能感受到“景区”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以期为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产城融合规划与发展策略是近年来学术研究与规划实践的重点领域。既有的产城融合规划多注重于多元混合功能空间的打造,缺乏对于各片区间产业联系及空间关联的关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无法有效解决产城分离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产业联系及其空间关联的视角对产城融合的规划策略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以产业一体化来带动产城空间一体化的新思路,并以西宁南川片区整合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在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过程中,适时把握价值链空间形态的演变趋势,建构价值链的空间关联模型,并以此为逻辑线索对产与城之间的各类生产要素进行有机串联是推动产城融合的有效策略。在价值链的空间关联模型引导下,价值链各个环节在空间上得以有机衔接,在不同片区间建立经济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片区间的有序流动,实现各个片区之间的分工与统筹,以产业一体化带动产城空间一体化,并最终实现产城融合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8.
19.
针对传统产业布局规划在城市转型发展阶段的不适应性,首先从产业布局影响要素、产业与城市关系、产业布局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等方面总结其存在的问题,指出“重产轻城”的规划思路是不适应性的关键所在;继而以“产城互促”为指导思想,提出产业布局规划在产业对象重组、产业空间指向、产城融合关系、规划协同等方面的方法转型;最后以深圳为案例,在实践中对上述思路与方法予以细化落实.  相似文献   

20.
刘瑾  耿谦  王艳 《规划师》2012,28(4):58-64
长期以来,我国高新区实行以工业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引发了一系列空间问题,高新区已无法承载区域格局变动和新经济发展带来的新要求。同时,随着区域格局的变动,在新的发展形势、产业需求和政策引导下,城市发展和产业更新对高新区的要求和定位不断提升。基于此,在总结我国高新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济南高新区东区为例,探讨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的内涵、特点及规划要求,具体解析了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高新区的政策机制、法律机制等动力机制,并对济南高新区东区的规划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