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西县苏打盐碱地改良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兰西县盐碱地的成因,提出了疏通闭流区,防止幸福排干受上游工业排水污染,适度发展灌排系统完善的水稻以及种植田青豆科植物等综合措施,逐步改善苏打盐碱地。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我国具有广大的水稻种植面积,长江流域分布更为广大,几乎在所有水稻种植面积上,都存在排水问题。随着地区的位置、自然特点及土地经营方式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排水要求。排水水源的种类可分为地面水及地下水二种。  相似文献   

3.
灌排一体化工程是提高农业水肥利用效率、减小旱涝灾害影响、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灌溉与排水是紧密相连的两部分,对于农田灌溉排水工程的研究与相关建设也在不断增加。灌排系统从早期提高排水效率,到注重环境影响,逐渐发展为节水灌溉与新型排水技术相结合的灌排一体化工程。灌排一体化工程通过控制灌溉与排水过程,会对土壤含水率和地下水位、地下水矿化度产生一定的影响,改变作物根系土壤水分条件,从而影响作物的水分吸收和生理生长过程,合理的灌排工程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提高产量。我国南北方灌排系统功能存在一定差异,南方以除涝防渗为主,北方则以提高抗旱能力、治理土壤盐渍化为主。同时,我国灌排系统还存在前期投入成本高、运行维护管理不完善、系统操作技术难度高等问题急需解决。未来,灌排一体化工程应朝着管网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田间水肥利用效率,实现灌排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在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和效益相统一的基础上,利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技术提出了稻田控制排水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多目标优化的水稻田间控制排水评价模型,通过对测坑控制排水方案中稻田排水产生的污染负荷、籽粒产量和作物耗水量3个因素的评价和优选,确定了水稻田间全生育期最优控制排水方式,为指导水稻田间灌排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江苏水利》2013,(5):51
该研究根据水稻对旱、涝胁迫的双重适应性,在省内首次提出了水稻沟田协同控制排水新技术,制定了我省水稻的适宜灌排控制指标,研究了农田控制排水对水稻生长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节水与省工效应和沟田协同控制排水的环境效应。采用模拟试验、小区试验、大田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分析了节水灌溉和控制排水模式下水稻生长发育、生理  相似文献   

6.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南四湖—东平湖段工程运行后,嘉祥县赵王河以北区域受梁济运河输水影响产生了灌溉排水的限制.文章通过对影响区域原灌排情况的研究,分析了南水北调影响灌排的情况;根据影响情况提出了调引梁济运河南四湖湖水和调引洙水河南四湖湖水两大方案,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布置设计,测算了相应工程规模.工程实施完成后,效果明显,基本解决了影响区的灌溉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7.
针对阜阳市水资源供需日趋突出的矛盾,阜阳市坎河溜灌排试验站于1996年3月引进节水高产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经过四年的试验、示范及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0.7万hm^2,获得了节水40.9%-47.1%,增产2.5%~11.4%的效果,为砂礓黑土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探索出了一种节水、增产的科学灌水方法,实现稻区非工程措施的节水、增产。  相似文献   

8.
新成小区土质良好、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自然条件适合种植水稻,是老水田区,农田水利工程有一定基础,在该小区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是可行的,可达到通过综合治理,完善灌排渠系,修建方条田,提高耕地质量,把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高效生态农业,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针对虎林市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自然情况,对项目整理区的灌排水设施进行了介绍;同时介绍了项目区的灌排水设施所应用的节水措施。该项目完善灌排水后,提高了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增加了土地产出率,农民增产增收,耕地等级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盐碱土种水稻最根本的问题就是防治盐害,必须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走,水随气散,气散盐存”的基本规律进行综合治理。在盐碱土地区种稻,要排灌工程配套,完善排水系统,排水是关键,排水措施的主要作用是:及时排除水稻生长期间与降雨等造成的地表水。水稻成熟后,及时排除各级灌排渠道内积存的水和土壤水,不留尾水以利收割和防止返盐,整个排灌期间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一、盐碱地种稻的工程设施 1、沟网化。干、支、斗、农、毛各级排水沟系统配套,保证排水畅通。一般采用浅沟密网或浅深结合的排水系统。排水网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主要看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穆棱河—兴凯湖平原水土资源丰富,是三江平原主要的水稻种植区域之一。但目前该地区地表水和界河水资源开发率低,灌排工程配套率低,工程性缺水问题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的水资源现状和供需水预测、发展水田的优势条件等的分析,提出了该地区“十三五”水田发展的可行性,并对下步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曹丹  易秀  陈小兵 《水资源保护》2022,38(2):154-159
为优化黄河三角洲作物结构,以东营市垦利区为例,计算了当地主要作物各生育阶段及整个生育期内的作物需水量、有效降水量以及淋洗需水量,并对不同作物的水分盈亏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作物补充灌溉需水量从小到大依次为玉米、棉花、小麦、水稻;玉米水分亏缺程度最低,应适当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或者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更换为一年种植两季玉米(春玉米和夏玉米);减少棉花在中、轻度盐碱地的种植面积,对耐盐性较好的棉花改用排水回用或微咸水灌溉;兼用灌溉用水和洗盐用水种植水稻,在经水稻种植改良成轻度盐碱地的土壤上种植玉米和小麦。  相似文献   

13.
庆安县和平灌区是一座位于呼兰河上游的老灌区,过去标准低,管理差,效益不高。1978年以来,在大规模整顿的基础上,这个灌区按八项经济指标进行管理,全面地提高了经济效益,1985年实灌水田面积达到9.3万亩,超出设计面积0.7万亩。灌排工程的完好率都达到80%左右,水稻平均亩产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沙围田区是本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地处河口潮区,地势低平,河网纵横,常受洪潮顶托,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土层密实,土壤透水通气性差。采取排水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可以增大土壤的垂直渗漏量,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增强根系活力,促进水稻增产。一、田间工程措施。目前主要方式还是明沟排水,近年发展了暗管与鼠道。末级明排水  相似文献   

15.
黄河冲积平原区玉米灌排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恩贵 《人民黄河》2015,37(6):145-148
黄河冲积平原区在玉米生育期内旱涝灾害时有发生,为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灌溉排水问题,利用水量平衡原理,综合考虑玉米根系土壤水分变化情况,结合历史气象资料和天气预测模型,采用农田灌排管理和玉米生长模型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嵌合的方式,开发了玉米灌排决策支持系统,介绍了系统的原理、结构、功能、基本结构模块设计和灌排管理决策步骤。利用人民胜利渠灌区2010—2012年夏玉米试验资料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的土壤水分状况与实测值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江苏新围垦滩涂区灌排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认为淡水资源相对不足,上游来水和当地径流含盐量高、地势低洼以及沟渠易坍塌等是影响水土资源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灌排分开、分区排水、低洼区匡圩以及深斗沟+浅农沟和浅沟+暗管田间排水模式的建议。成果对江苏省新垦滩涂盐碱地脱盐改良,促进水土资源利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工程措施与灌溉措施相结合改造盐碱地调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盐碱地形成的原因,本着灌排结合,单灌单排的原则,黑龙江省依安县对西南涝区1333hm^2盐渍化较重的土地,通过种植水稻进行了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文章对此进行了调研分析。  相似文献   

18.
张梁 《陕西水利》2011,(6):175-177
农田水利工程是土地整理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水源选择、灌溉制度的确定、灌溉渠系和管道的布置、排水设施和水土保持规划等方面,论述了土地整理项目中农田水利灌排工程的规划步骤,探讨了土地整理项目中农田水利灌排工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宁夏青铜峡河西灌区灌排模式对比研究(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宁夏青铜峡河西灌区现有的几种灌排模式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主要分析了渠灌沟排、井渠结合灌溉、暗管排水等 3种灌排模式的优缺点 ,指出不同灌排模式对降低地下水位、改造盐碱地的作用 ,分析了 3种灌排模式对水资源利用的利弊。提出青铜峡河西灌区适宜的灌排模式为 :山前洪积倾斜平原 (洪积扇 ) ,部分地区采用扬水灌溉 ,随着灌区的开发 ,可采用井渠灌溉措施 ;冲洪积倾斜平原 (高阶地 )面积较小 ,适合于发展井渠结合灌溉 ;黄河冲积平原 ,青铜峡至永宁段 ,可采用渠灌沟排模式 ,永宁至石嘴山段 ,应因地制宜选择井渠结合灌溉和暗管排水措施。  相似文献   

20.
标准化建设管理可以确保灌排泵站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提高工程效益,为农业灌溉和排水提供可靠保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本文以乌江抽水站为例,从组织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探索了一条适合大中型灌排泵站的标准化建设管理路径,通过实施上述路径,推动大中型灌排泵站标准化建设管理,通过研究乌江抽水站管理实效,以期为其他类似工程项目的标准化建设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