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筑学报》创刊50周年学术研讨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学报》2004,(7):23-27
《建筑学报》主办的2004年学术研讨会于6月22日在北京举行,研讨会主题是“新焦点:适用、经济、美观”。会议由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建筑学报》主编周畅主持,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张锦秋、何镜堂以及20多位中国建筑界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作了精彩发言。与会专家认为50年代初期“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方针对于推动我国城乡建设、繁荣建筑创作和理论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新时期应该有明确的方针来指导建筑创作。《建筑学报》发起的“新焦点:适用、经济、美观”的讨论对于引导建筑师的深入…  相似文献   

2.
正《建筑热能通风空调》(原《通风除尘》)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建筑学会直接主办的四份科技期刊之一。与《建筑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建筑知识》刊物共同构成中国建筑领域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正《建筑热能通风空调》(原《通风除尘》)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建筑学会直接主办的四份科技期刊之一。与《建筑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建筑知识》刊物共同构成中国建筑领域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热点技术  相似文献   

4.
正"《建筑结构学报》创刊四十周年纪念暨第五届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论坛"于2018年12月17—18日在山城重庆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学报》杂志社、重庆大学主办,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承办。开幕式由《建筑结构学报》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聂建国主持,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建筑结构学报》编委会主任丁洁民分别致辞。开幕式上,举行了"经  相似文献   

5.
<正>为隆重纪念《建筑结构学报》创刊四十周年,并结合"第五届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论坛",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学报》杂志社、重庆大学主办的"《建筑结构学报》创刊四十周年纪念暨第五届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论坛"将于2018年  相似文献   

6.
张祖刚访谈     
正WA:请介绍一下《建筑学报》的隶属关系和性质。张祖刚:《建筑学报》是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刊。中国建筑学会于1953年在国务院(当时称政务院)领导下,由中国科学院负责组织成立,按照统一规定,全国性学会必须要办一个会刊。此会刊代表本学科的学术水平,为此中国建筑学会正式成立后议定出版会刊——《建筑学报》,经过一年的筹备,于1954年创刊出版,由梁思成先生负责;全国性质的学会都是属于双重领导,一是全国科学技术协会,二是理、工、农、医业务对口的中国科学院有关所  相似文献   

7.
<正>为隆重纪念《建筑结构学报》创刊四十周年,并结合"第五届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论坛",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学报》杂志社、重庆大学主办的"《建筑结构学报》创刊四十周年纪念暨第五届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论坛"将于2018年12月在重庆召开。会议除邀请《建筑结构学报》编委及活跃在我国科研一线的中青年专家外,还将邀请海外建筑结构领域的知名专家参会。  相似文献   

8.
《建筑学报》创刊于1954年,每月逢20日出版,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9.
<正>为隆重纪念《建筑结构学报》创刊四十周年,并结合"第五届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论坛",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学报》杂志社、重庆大学主办的"《建筑结构学报》创刊四十周年纪念暨第五届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论坛"将于2018年12月在重庆召开。会议除邀请《建筑结构学报》编委及活跃在我国科研一线的中青年专家外,还将邀请海外建筑结构领域的知名专家参会。为使更多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在论坛上  相似文献   

10.
《建筑结构学报》(邮发代号:2-190)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创刊于1980年,自1992年起入选为中文核心期刊,2007年起被Ei Compendex收录,期刊影响因子连续多年在国内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建筑结构学报》旨  相似文献   

11.
12.
致股东     
王石 《百年建筑》2007,(5):80-82
2006年.对万科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万科销售金额、主营收入、净利润、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同比增长都超过50%,为既定计划中的2006到2008三年快速发展谱写了一个良好的开篇。这一年,万科成为第一家进入全国纳税百强榜的地产企业。这一年,也是万科的“企业公民元年”。  相似文献   

13.
14.
这次约翰·帕逊负责设计酒店的休息室和会客室,承袭了他的一贯主张,采取低调而不保守的设计手法,在设计中极尽所能做到简约再简约,完全抛弃花哨的装饰,只以材料、光线以及空间的变化达到他所追求的“酒店中心的一个能够使人享受平静与安宁的空间”。大堂:简约到极致@约翰·帕逊!英 @贾陈陈  相似文献   

15.
To the Editor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gradual evolution of the idea of installation in three experimental exhibition pavilions designed before World War I by the German architect Bruno Taut.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critic Adolf Behne, Taut gradually transferred ideas from Expressionist painting to architecture and helped move his designs, and with it modern architecture more generally, from a focus on visual “objects,” to multisensory “experiences,” an idea that continues to resonate in modern installations today.  相似文献   

16.
To the editor     
《Fire Technology》1984,20(1):62-63
  相似文献   

17.
18.
营救幸存者     
2008年5月14日上午,汶川大地震发生40个小时后,我率领中国地震局应急现场工作队第9组在四川都江堰中医院协助武警消防部队开展了连续的营救工作. 5月14日傍晚,我们以喊话的方式在中医院住院部南墙角的一个洞内发现一名被困者(彩图1).随后,我们直接与他对话,了解他的身体和洞内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因本质之名     
建筑的本质是什么?这也许是一个愚蠢的问题,从开始接触建筑就会了解建筑的本质是空间。建筑起初是给人提供遮风避雨的空间,之后人发现不同的建筑空间可以给人不同的感受。而当城市形成,各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浮夸的世界中,建筑肆无忌惮地彰显着表现力,建筑离本质越来越远"离浮华越来越近"。  相似文献   

20.
The ambient character of installation art results from the use of architectural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that effectively structure and organize perception. These include the territorialization of an entire site that the viewer can enter, the use of real materials rather than representations, and an emphasis on the literal interaction of the viewer with the work. Indeed, both the viewer and the space of the gallery, or site, play a constitutive role. In contrast to historiographies that trace its antecedents to land art, conceptual art, and minimalist sculpture, this article traces installation art to radical attempts by painters to spatialize the picture plane, expanding it to include "the totality of the real." This is especially evident in works by Italian artists Giovanni Anselmo and Pier Paolo Calzolari, associated with the late 1960s movement, Arte Povera (Poor Art). A similar focus on spatial percep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dynamic pictorial effects in an environment involving an engaged viewer makes the suspended glass Picture Gallery of the Museu de Arte de São Paulo , completed in 1968, by Lina Bo Bardi (1914–1992) an important forerunner of installation art by an archit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