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燕麦乳为1种新型燕麦加工制品,其加工过程中组分与品质的变化较少被人关注。在燕麦乳加工的不同阶段取样,分析打浆、酶解、过筛、杀菌等关键加工步骤对燕麦乳中蛋白质、总淀粉、脂肪、β-葡聚糖、总酚含量以及色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过筛是影响燕麦乳蛋白质含量的主要工艺过程,过筛后体系蛋白质含量降低17.45%;酶解是影响总淀粉含量的关键步骤,酶解后体系总淀粉含量降低75.41%;燕麦乳脂肪含量则主要由植物油的添加量决定,添加4%植物油后体系脂肪含量上升至4.21%;体系中β-葡聚糖含量同样受过筛工艺的影响,过筛后β-葡聚糖含量降低了56.32%;总酚含量则随加工过程的延长而增加;加入植物油并均质后,燕麦乳的白度得到明显改善。本研究通过研究加工过程中燕麦乳功能性组分及色泽等产品品质变化的规律,为优化生产工艺,改善产品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微波加热抑制裸燕麦脂肪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脂肪酶活的抑制对于提高燕麦食品的贮藏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真空包装、籽粒含水率、润麦时间对微波抑制裸燕麦籽粒中的脂肪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加热中蒸汽量是抑制脂肪酶活的关键因素;调节籽粒含水率到20%~25%,在润麦后立即进行真空包装和微波处理,有利于蒸汽发生,可以提高灭酶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防止青稞氧化哈败,本研究采用微波、炒制及过热蒸汽三种常用的处理方式对黑青稞进行灭酶,考察达到相同的灭酶效果时,不同灭酶方式对黑青稞的微观结构、营养成分、酚类物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处理后的黑青稞籽粒在表观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膨化与褐变,175 ℃下炒制20 min的颜色变化及等效半径最大,微波及过热蒸汽使籽粒膨化程度相似;灭酶处理后青稞在微观上出现出明显的缝隙,甚至孔隙。在微波和过热蒸汽处理组样品的维管束处出现较大的孔洞。青稞在灭酶处理后总酚(降低14.71%~20.52%)和总黄酮(降低11.39%~45.15%)含量均显著下降,其中经150 ℃炒制处理20 min的青稞样品的黄酮和酚类含量最低,而微波处理对总酚含量影响比其他两种处理更低,过热蒸汽处理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最小。除微波处理外,其他灭酶方式均使青稞的抗氧化能力上升,但不同灭酶处理后青稞抗氧化能力变化与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在灭酶率50%及60%的处理条件下,抗氧化能力排序均为过热蒸汽处理>炒制处理>微波处理。三种灭酶热处理在灭酶的同时均可有效提高青稞的营养品质,但综合评估,过热蒸汽处理是三种处理中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4.
燕麦麸皮灭酶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芳  刘英  陈季旺  田向东 《食品科学》2007,28(4):204-207
本文采用水煮、干热、微波及挤压四种灭酶方法对燕麦麸皮的灭酶效果进行研究,实验以燕麦麸皮中脂肪酶失活率和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为主要指标,以不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为参考指标。结果表明:挤压灭酶法效果优于其他三种方法,在挤压温度为130℃-105℃-90℃,进料速度为300r/min,螺杆转速为400r/min时,燕麦麸的脂肪酶完全失活,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达到9.444%,不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达到7.980%。  相似文献   

5.
以燕麦粒为原料,感官评分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响应面优化原味燕麦乳加工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加入耐高温淀粉酶和糖化酶的原味燕麦乳与不加酶原味燕麦乳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燕麦粒∶水=1 ∶20(g/mL),液化条件为耐高温淀粉酶添加量0.20‰,酶解时间90 min,酶解温度90 ℃,糖化条件为糖化酶添加量0.2‰,酶解时间60 min,酶解温度60 ℃,在此工艺下原味燕麦乳总固形物含量6.39%,蛋白质含量0.54%,还原糖含量3.23%,微生物指标符合要求(菌落总数<10 CFU/g,大肠杆菌未检出),且加入耐高温淀粉酶和糖化酶的原味燕麦乳稳定性比不加酶的原味燕麦乳稳定性好。在此工艺下得到的原味燕麦乳组织状态均匀、稳定性较好、具有燕麦的清香。  相似文献   

6.
以燕麦为原料,采用微波吸油膨胀处理,通过酶解、高压均质、灭菌等工艺,制作一款零添加的健康燕麦露饮料.本文主要针对微波吸油膨胀处理燕麦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以燕麦米吸油率和燕麦露感官评价为指标,研究植物油添加量、微波加热火力、微波处理时间、燕麦平铺厚度对燕麦露品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燕麦露饮料最佳加工工艺:饮料中燕麦基比例...  相似文献   

7.
燕麦乳作为新兴植物代乳近年来在国内外获得快速发展,燕麦乳的风味是影响产品接受度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燕麦原料品种的差异,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燕麦乳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解析,并从中筛选出适宜的燕麦原料。结果表明:燕麦原料与其加工制品(燕麦乳)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燕麦原料分析出14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经热烫、酶解、杀菌等加工处理后的燕麦乳中检测出30种化合物。结合各化合物的香气活度值(OAV)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己醛、2-戊基呋喃、正辛醛、壬醛、1-辛烯-3-醇、苯甲醛等挥发性物质对燕麦乳风味的贡献值较大。4种燕麦原料中ZBY01制得的燕麦乳感官评分最高、风味最佳,从其风味化合物组成上看,己醛、1-辛烯-3-醇、2-戊基呋喃等的含量较低,且可检出庚醛、壬醇等特殊香气成分。另通过对燕麦乳感官品质的总体评价,本研究初步筛选出适宜加工纯天然燕麦乳的适宜原料—ZBY01。  相似文献   

8.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1):199-203
通过焙炒处理对燕麦甜醅进行品质优化,系统分析了不同炒制时间对燕麦甜醅破碎率、质地、感官品质的影响,并分别采用McCleary直接测定法、Folin-Ciocalteu比色法及Na NO2-Al(NO3)3比色法研究了甜醅中β-葡聚糖、总酚、总黄酮等功能因子的含量随焙炒处理时间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焙炒处理显著降低了燕麦甜醅的破碎率。当焙炒时间为6 min左右时,破碎率相比对照降低了50. 86%;经炒制处理的甜醅样品的硬度、弹性和咀嚼性相比对照显著增大,其感官综合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当焙炒时间为6 min左右时,所得样品的感官综合得分最高;焙炒处理显著增大了燕麦甜醅的总酚含量,降低了总黄酮含量,但对β-葡聚糖含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国内6个代表性裸燕麦品种制得燕麦米及燕麦片,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主成分分析等对其原料基本营养成分、感官品质及加工烹制前后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含量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烹制能增加燕麦产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烹制前,裸燕麦片、裸燕麦米在醛类、烷类和醇类风味物质含量上差异明显,在醚类、糖类和酯类上几乎无差异;烹制后,两者的风味差异主要体现在酯类、酚类和胺类风味物质含量上。燕麦米灭酶处理不如燕麦片充分、燕麦米食用加水量远低于燕麦片是导致烹制前后燕麦片、燕麦米风味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因此,燕麦产品挥发性风味差异在于灭酶是否充分、加水量是否充足,需要从加强灭酶上提高燕麦米品质。  相似文献   

10.
以坝莜1号燕麦籽粒为原料,分别制粉获得炒制燕麦粉、燕麦片磨粉、超微燕麦粉3种燕麦面粉,并以实验室粉碎获得燕麦粉为对照,系统比较了不同处理获得燕麦粉的出粉率、理化指标以及面团特性。表明:炒制燕麦粉、燕麦片磨粉、超微燕麦粉的出粉率分别为79.4%、85.0%及95.0%。与对照燕麦粉相比,3种处理燕麦粉的脂肪含量均增加,而蛋白质含量、β-葡聚糖含量和灰分含量均减小。超微燕麦粉破损淀粉含量高;燕麦片磨粉色泽L值和a值最高,炒制燕麦粉的b值最大。峰值黏度、DSC热焓值从高到低依次为燕麦片磨粉、炒制燕麦粉和超微燕麦粉,且差异显著(P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燕麦片磨粉淀粉颗粒保留完整。3种燕麦粉的吸水率、峰值黏度、回生值、稳定时间都差异显著(P0.05),其中,炒制燕麦粉和超微燕麦粉吸水率高。总体而言,炒制燕麦粉各项指标较优。  相似文献   

11.
燕麦乳饮料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燕麦为原料,采用高温淀粉酶酶解制备燕麦乳饮料,对其酶解工艺参数进行研究,以酶解温度、时间、料水比、加酶量为考察因素,以总固形物含量和DE值为考察指标,进行正交实验;最终确定制备燕麦乳饮料最佳酶解条件,即温度80℃、加酶量50 u/g、时间90 min、料水比1:100.  相似文献   

12.
燕麦营养保健挂面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以燕麦粉和高蛋白面粉为主要原料,同时添加枸杞、山药、红花等成分对挂面营养成分的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燕麦营养成分与燕麦片加工品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6份燕麦原粮为研究对象,检测了燕麦主要营养成分及燕麦片加工品质指标,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燕麦的a~*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脂肪含量及燕麦片a~*值、黏度和汤汁可溶性固形物等指标受品种影响较大。皮燕麦脂肪含量和β-葡聚糖含量显著低于裸燕麦(P<0.05),皮燕麦片常温吸水率和b~*值显著高于裸燕麦片(P<0.05),但L~*值显著低于裸燕麦片(P<0.05)。燕麦片色泽与燕麦色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燕麦中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灰分和纤维素含量越高,燕麦片的吸水率、汤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黏度就越高。脂肪和总淀粉含量越高,燕麦片的吸水率、汤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黏度就越低。蛋白质的含量不仅明显影响燕麦片的高温吸水率和黏度,对其冲泡性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动态流变仪初步探讨添加不同量的羟甲基丙基纤维素(hydroxy propyl methyl cellulose,HPMC)、黄原胶、乳清粉、大豆分离蛋白、燕麦酸面团对燕麦面团动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频率0.01~10 Hz扫描过程中,与未添加任何配料的燕麦面团相比,添加不同量HPMC或燕麦酸面团的燕麦面团弹性模量、黏性模量均增加,且添加HPMC的燕麦面团损耗因子也有所增加,其中添加0.5% HPMC和30%燕麦酸面团对燕麦面团黏弹特性的改善作用最佳;添加0.2%黄原胶、5%乳清粉、5%和10%大豆分离蛋白对燕麦面团的动态流变学特性无明显影响,而添加10%、15%乳清粉或15%大豆分离蛋白时,燕麦面团弹性模量、黏性模量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裸燕麦品种,分析燕麦麸皮和胚乳所占的比例和微观结构特征;同时分析β-葡聚糖和酚酸在燕麦麸皮(果皮、种皮+糊粉层)和胚乳中的分布,并验证了现有燕麦米和燕麦粉主流加工方式的适宜程度。结果表明,在所选裸燕麦品种中,β-葡聚糖均富集在麸皮中,质量分数达8.57%,约是胚乳中含量的4.5?倍;麸皮中p-香豆酸和阿魏酸的含量分别达0.099?mg/g和1.00?mg/g,分别是胚乳中相应含量的24?倍和48?倍;在麸皮中,果皮中p-香豆酸和阿魏酸含量分别约为种皮+糊粉层中的13?倍和2.7?倍。研磨制燕麦米所得第2道麸皮中,β-葡聚糖质量分数平均为1.7%,远小于麸皮中的平均含量,加工程度适宜;而燕麦制粉所得第4道和第5道麸皮,β-葡聚糖质量分数达6.73%和7.80%,接近糊粉层中β-葡聚糖含量,加工过度。综上可知,利用分析燕麦加工所得麸皮中葡聚糖和酚酸含量,可初步判定燕麦米和燕麦粉的加工程度,为其加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对我国主要裸燕麦栽培品种中色氨酸的含量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利用木瓜酶对新鲜燕麦粉进行水解,在激发波长288 nm和发射波长352 nm处检测水解产物的荧光强度,根据标准曲线对色氨酸含量进行定量。利用全自动蛋白质分析仪检测籽粒中总氮的含量来定量蛋白质,同时对9个裸燕麦栽培品种在4个不同产区种植的蛋白质和色氨酸含量分别进行检测并作显著性差异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裸燕麦品种平均的色氨酸含量为2.39 mg/g,大于国外报道的皮燕麦品种平均色氨酸含量1.70 mg/g。品种和地区以及两者互作引起的燕麦色氨酸含量的差异显著,且燕麦色氨酸和蛋白质含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53。  相似文献   

17.
以生牛乳、蔗糖、燕麦为主要原料,以羧甲基纤维素钠、高甲氧基果胶、结冷胶为稳定剂,制成发酵型燕麦酸乳饮料。通过不同稳定剂、蔗糖的配方组合,确定产品最佳配方。结果表明,羧甲基纤维素钠、高甲氧基果胶、结冷胶的最适添加量分别是0.3%、0.2%、0.04%,蔗糖的最适添加量为7%,按照该配方组合制备的发酵型燕麦酸乳饮料的口感和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燕麦及其制品中柄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 STC)检测方法, 并了解我国部分地区燕麦及其制品中STC的污染情况。方法 在内蒙古农户家中采集新产燕麦136份, 同时采集内蒙古超市中散装燕麦粉5份以及我国大陆地区市售燕麦片96份。采用QuEChERS (quick, easy, cheap, effective, rugged, safe)前处理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PLC-MS/MS)方法检测STC的含量。结果 在燕麦和燕麦片中分别添加低、中、高浓度的STC, 其平均回收率范围为83.6%~119.4%, RSD为2.3%~15.4%, 方法定量限为0.5 μg/kg, 在燕麦和燕麦片中的检出限分别为0.02 μg/kg和0.05 μg/kg, 表明该方法可用于燕麦和燕麦片中STC含量的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可知燕麦、燕麦粉和燕麦片3种样品中均检出较低浓度的STC, 检出率分别为0.7%、60%和13.5%, 平均含量分别为0.1、0.2和 0.11 μg/kg。结论 内蒙古地区燕麦、燕麦粉和我国大陆地区市售燕麦片中柄曲霉素污染水平整体较低, 但在监管中仍不容忽视, 该研究同时也为以后开展居民膳食中STC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rofiles of volatile compounds produced by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during oat fermentation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coupled with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method. A total of 60 compounds, including acids, alcohols, aldehydes, esters, furan derivatives, hydrocarbons, ketones, sulfur‐containing compounds, terpenes, and other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in fermented oat. Lipid oxidation products such as 2‐pentylfuran, 1‐octen‐3‐ol, hexanal, and nonanal were found to be the main contributors to oat samples fermented by L. paracasei with the level of 2‐pentylfuran being the highest. In addition, the contents of ketones, alcohols, acids, and furan derivatives in the oat samples consistently increased with the fermentation time.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tents of degradation products of amino acids, such as 3‐methylbutanal, benzaldehyde, acetophenone, dimethyl sulfide, and dimethyl disulfide, decreased in oat samples during ferment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was applied to discriminate the fermented oat sampl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ermentation times. The fermented oats were clearly differentiated on PCA plots. The initial fermentation stage was mainly affected by aldehydes, whereas the later samples of fermented oats we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acids, alcohols, furan derivatives, and ketones. The application of PCA to data of the volatile profiles revealed that the oat samples fermented by L. paracasei could be distinguished according to fermentation time.  相似文献   

20.
燕麦谷物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磊  陆淳  王东泽  张利斌  朱宏 《食品科技》2012,(3):178-181,186
研究了燕麦谷物饮料的稳定性与工艺参数。通过研究乳化剂与胶体对饮料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筛选出稳定剂的最佳复配组合:单硬脂酸甘油酯、瓜胶、黄原胶、微晶纤维素以5:2:2:1比例复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出制备燕麦谷物饮料最佳工艺条件:磨浆后浆液糊化温度85℃、糊化时间20min、稳定剂添加量0.3%、均质压力25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