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当前参与式城市微更新逐渐从空间营造过渡到社区营造,居民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意识”成为关键难题。[方法]首先综述城市微更新中社区花园作为居民参与从空间营造转向基层治理的载体,强调其中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构建的重要性;在城市微更新与基层治理共同体研究交叉下,搭建起“更新治理—参与行动—共同体意识”的参与促进认知形成的分析框架。其次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市民系统性参与社区花园与社区规划为例,基于居民更新行动阶段的参与前意识认知、参与中实践转换、参与后情感反馈的行动路径,分析在地居民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情况,即通过实证案例验证参与行动路径促进意识形成的可行性及探究意识对空间反馈作用。最后从城市微更新的空间维度出发,总结居民的全过程参与行动对居民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有效行动路径,并对其反馈机制做出阐释。[结果]结果显示在参与式行动介入后,居民们对于街道的情感认知有所提升,在共同体意识上可以概括为4种不同层次类型,依次为利益共同体意识、情感共同体意识、价值共同体意识和生活共同体意识。[结论]为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可行的参与式行动路径,并凝练共同体形成类型,以期为优化城市微更新中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方式提供一种工作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2.
当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城市更新的趋势。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的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社区营造强调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和过程性,是社区微更新的设计和实施途径;而多元共治则强调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和可持续性,是社区微更新的实施和维护手段。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途径非常多样化,分别体现在社区历史、文化和邻里关系原真性的保护和挖掘、参与式营造设计和共建、社群协调与社区自组织培育和参与式建立后期运营和维护机制等方面。基于以上思考,以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的典型类型微花园的研究和实践为例,从微花园的观察记录到参与式设计,再到参与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探讨北京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方法、策略和机制,论证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北京老城区微花园参与式设计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即以社区为单位的有机更新阶段,街区和社区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内容。作为最基本的更新单元,社区微更新需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进行可持续探索,强调在全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以北京老城区微花园景观微更新为例,探讨基于社区营造的参与式设计营造过程、方法和途径。在建立社区营造多元平台的基础上,首先从观察记录自发微花园开始,逐步采用展览和踏访的方式融入居民并向居民互动展示;然后,在持续的论坛和工作坊过程中,与居民全程进行参与式设计和参与式方案修正;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并完善参与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机制。微花园的实践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微更新过程,针灸式地进行参与式设计营造,原汁原味地在地可持续提升北京老城区特有的绿色景观。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如何实现社区公共空间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笔者尝试通过实践研究与分析,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在对上海社区花园的空间特征和属性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的4级结构和3种发展途径,并从政府宣传引导、社会组织推动和挖掘社区"领袖"等不同层面给出社区营造的建议,解析社区花园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实现多元共治,让社区营造有可能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5.
形成了治理共同体的城市更新,有助于构建更具可持续性的城市,共建、共治和共享,是城市更新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共建方面,发动社区居民的深度参与和合作共建。共治方面,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协同治理。共享方面,促成滨水空间资源的共享与公平分配。这一实践为城乡规划中城市更新提供了启示。首先,强调社区参与和共同体建设,促进社区的发展和共享。其次,注重公平分配和多样化需求,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实现公共空间资源的公平分配。最后,探索城市更新中的经济回报机制,激励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关注和参与。  相似文献   

6.
刘悦来  谢宛芸 《园林》2022,(12):86-92
随着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及社会治理重心的下移,过去对于规划设计师单一的教学指导方式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参与式教学工作坊的出现,有助于解决当下教学与实践脱节、各教学模块各自为政的问题,对于探索城市更新及基层治理路径也有借鉴价值与启发意义。以“共治的景观”工作坊为例,从课程内容及内涵建设的时间脉络、流程为主线,其主要经过“观察、发掘、博弈—交互意识训练—项目方案落地—网络化建设探索”4个阶段发展演变,其脉络与社区花园参与式设计营造网络的建设探索与发展轨迹相辅相成。以阐释实际案例与课程发展进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探索校社高校互动的新方式,从而肯定高校产学研与社区营造进程及基层治理共同体探索之间相互促进、推动发展的深远意义,以此为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与高校教学互动的创新思维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北京老城已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大批失去原有景观特征的“失落空间”亟待改善,与此同时,北京大力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工作,强调公众参与的老城更新模式悄然兴起。以西城区三庙社区花园的设计与营造为主要案例,解析其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角色与机制,多层次公众参与的社区花园设计方法,精细化更新承载社区活动的公共空间,多样化因地制宜的社区花园绿化形式,以及基于社区花园建设的社区凝聚力重塑,为未来历史城市里的社区花园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社区公共空间是公众活动的物质载体。为了研究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下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的不足,通过对鞍山市有代表性的5个社区进行实地调研访谈,发现鞍山市公共空间从功能配置、舒适可达、多元参与视角下较难满足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要求,存在着面对应急事件灵活性不足、公众参与较少等问题。提出从完善灵活空间功能配置、创造舒适共享环境、营造民主协商共治氛围三个方面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红色管家联盟”是深圳市横岗街道在党建引领社会建设、社会基层治理中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实践的目标在于建立、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在现代城市发展和治理过程中积极探索,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北京市百万庄东社区党建引领社会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社区治理、服务的实践总结为:“红墙先锋红色温度”,即一个核心、两项工程、三条主线、四个抓手。党建引领共治,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注重基层组织的建设,积极探索多元治理机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上海社区花园实践案例,通过分析社区花园各阶段的实践策略来解析社区花园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多元共治,让营建活动有可能成为日常生活并回归城市公共空间,进而促进社区营造。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迈入存量更新阶段,增存并行的、小尺度渐进式改造在各地涌现,其中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花园探索出一种创新式内涵服务的新路径。为挖掘社会创新理念与社区花园实践的内在联系,以竹丝岗社区花园实践为案例,通过理论研究,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创新视角剖析社区花园实践过程,对其协作式组织与协作式接触进行详细分析。竹丝岗社区花园实践带来了空间更新效果并激活了社区自组织力量,但于半年后被迫终止,鉴于此提出两点可持续设计策略,一是构建多元共治的协作式组织使居民参与到共同营造中来,二是运用灵活机动的社区资源降低营建成本并增强可持续运营的可能,以期为今后相关社区营造设计领域的实践与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12):248-249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发展目标,强调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实现政府、社会、居民之间的良性互动。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发展仍存在主体结构失衡、交叉性不足等系列问题。究其主要成因,在于法律体系尚不完备、行政管理体制转型滞后、社区社会组织能力有限、社区居民参与意愿不强等。深入推进城市活力宜居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工作,则务必在健全法律法规、创新行政理念、健全社会组织、调动居民意愿等方面痛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以上海社区花园空间更新为起点来探索公共空间中的公共精神创设之价值,立足四叶草堂团队专业研究和社会实践,试图系统梳理上海公众参与式微更新的发展脉络.从大尺度空间生产到多元主体参与共建的小微空间改善,从空间设计到社区规划到社会治理,着重阐释以空间更新作为载体如何营造社会关系和实现在地自我更新,试图整合系统顶层设计的力量与民...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2,(2)
在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下,基层社区治理成为治理的重心,而社区居委会作为联结政府与居民的纽带和桥梁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如何发挥基层社区自治组织的引领、服务和纽带功能,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放权赋能,更需要支持性、平台型组织赋予基层社区居委会现代的社会自治能力。调研中发现,由社区居委会派生的X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实践呈现了居委会治理转型的路径探索,体现出政府部门和社会专业力量的双重赋能。一方面政府部门给予其行政合法性、项目扶持与资金支持、标准化建设以及身份话语权的支持;另一方面外部的支持型社会组织提供专业能力的培育和资源链接,而其自身在地化的本土性社会资本形成天然的禀赋。社区居委会在治理转型中应当立足于搭建社区居民的再组织化和信息服务平台,联结社区治理场域的多元主体,合理利用“行政性”资源和“社会性”力量,发挥其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10):272-27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要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社会治理虽然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但党和政府是治理的"火车头",起着决定性的引领带动作用。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现基层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党委政府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居民自治、法治保障"的多元主体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常营玫瑰童话花园设计案例,探讨“微花园设计”这个基于日常需求的城市老旧社区微更新途径;指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治理,应从居民的日常需求出发,以小微空间和微小视角为切入点,以公众参与为核心,运用渐进式微更新改造,通过建立多元共治平台进行以点带面的全过程设计治理;最后,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讨论“微花园设计”后期维护机制和网络化布局模式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如何在增加儿童接触自然机会的同时实现社区花园的可持续营造成为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对儿童参与理论及国内外案例的研究分析,提出将儿童参与运用到社区花园营造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结合在长沙市八字墙社区和丰泉古井社区开展的社区花园实践,提出"校社共建"的社区花园营造模式,并从社区花园设计、参与主体意识和多方合作3个层面提出建议,总结儿童参与视角下社区花园营造的重要意义及可行性,为后续儿童参与社区花园营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赵迪  李嘉祥  崔亚楠  周磊 《园林》2022,(8):30-36
“美丽乡村,共同缔造”是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内容,建立政府、村民、专业者和社会力量多方共治机制,是实现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基于现有乡村治理模式,分析影响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因素,提出以外生型为主,中介型与内生型同步的乡村环境参与式营建模式,明确公众参与的主体及职责,阐述参与的原则、机制、流程和具体方法等,为促进乡村社区共治和共享提供系统性、可操作的实施路径。通过参与式营建模式的引入,发挥乡村集体智慧,凝聚价值共识,唤醒场地活力,实现可持续管理、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9.
张天洁  岳阳 《风景园林》2019,26(6):29-34
社区花园是公众共建、共享城市绿化的重要实践。当前中国社区花园建设正迅速开展,责权明晰的管理日益重要。选取新加坡锦簇社区计划为案例,基于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探析新加坡社区花园建设的管理机制。研究发现位于公共组屋的社区花园采用"政府—社区"协作式管理机制,国家公园局、市镇理事会、居民委员会与居民等多元主体协作承担在园艺计划审批、花园选址、花园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的系列职责,遵循机会平等、参与治理、共享成果的基本原则,促进了包容性社区的建设。其经验主要包括:政府积极引导,中间层级有效衔接;建立弹性的管理规则;以民为主,公平共享。  相似文献   

20.
社区花园具有以物质空间建设带动社区空间治理的触媒作用,有利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本文以深圳市社区花园为例,总结其发展历程、建设机制与发展困境,并借鉴纽约与新加坡的经验,探究了通过社区花园建设发动和统筹多方力量的途径,为实现多元协同治理"新格局"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