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5 毫秒
1.
吴海茹  寇迪一  邹晨  侍秉颂  郝亚岑  佟可新  成刚 《包装工程》2022,43(22):434-442, 456
目的 探索汉字与少数民族文字在字体形态上文化转译的可行性;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字的多元字型文化,拓展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汉字设计创新研究,服务于民族区域文化建设,助力民族品牌塑造。方法 运用“文化转译”方法展开对蒙古文字造型特征的提取,进行汉字文化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的蒙象汉体设计转译。在获得造型要素样本筛选结果、蒙象汉体转译方法建构、认知体验达成路径以后,进行赋能民族品牌升级的设计与优化,继而提升汉字民族文化内涵的表达。结果 围绕蒙古文多元字型的挖掘,完成蒙汉字型文化转译的设计方法探索、蒙象汉体设计、民族区域品牌优化实践。结论 基于文化转译视角的蒙象汉体创新设计研究是以设计学视角构架民族文字与汉字融通的桥梁,有助于深度挖掘民族文字造型的文化内涵,探索中国汉字传承与设计创新的新思路,为促进我国汉字设计事业的健康发展,赋能民族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与传播事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赵沃林  薛拥军 《包装工程》2023,44(10):332-339
目的 归纳总结粤剧文创产品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创新设计策略,以拓宽粤剧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提升粤剧文创产品的竞争力。方法 以地域性文创产品的研究现状为基础,结合粤剧发展现状,探究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粤剧文创产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整体性引入转译理论和文化三层次结构,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运用到增强文创产品的附加值中,以促进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感,助力优秀地域文化及其产品的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结论 挖掘地域文化价值,并将之融合于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中,是增强传统文化自信的必然手段。在粤剧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对粤剧文化物质、精神、行为层面的典型元素进行设计转译,由外及内地将岭南审美价值、人文意境和文化创新三方面应用到产品开发过程中,可设计出极具岭南特色的地方性粤剧文创产品,丰富了设计手法,同时也拓宽了粤剧文创产品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3.
赵卫东  胡伟专  张玉典  陈倍贝 《包装工程》2024,45(4):362-370, 457
目的 探析当代语境下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在文创产品中转译的挑战与对策,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符号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审美体系,进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方法 从社会、技术与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符号所处的时代语境特征、机遇与挑战,再以此为基础,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在文创产品中转译的当代创新策略,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进行佐证说明。结论 提出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在文创产品中转译的当代创新策略,以寓意多级转化新创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内涵意义,以数智技术融入提升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符号的表现魅力,以多维叙事共情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体验深度。  相似文献   

4.
胡锦  牛春舟 《包装工程》2024,(8):299-307, 327
目的 基于文化转译理念对萨满神话进行视觉元素重构,并形成创新型文化产业IP,进一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地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宣传。方法 以黑龙江省鄂伦春族萨满神话中的萨满面具为研究对象,通过文化转译下语义学和语形学的研究来深入挖掘萨满神话的精神内核及萨满面具的物质文化资源。提取核心文化并有效组织内在文化逻辑结构,依此形成创新型视觉元素表达库。并运用语义学中的视觉修辞方法进行符号转译,通过视觉元素重构形成新型文化IP。结论 将语言学中的文化转译理念引入设计学,能够更加精准地提取文化内核,并能有序的转译为视觉语言,从而促进龙江鄂伦春族萨满文化的视觉观感与文化保护,以及助力龙江萨满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型发展。  相似文献   

5.
罗奕  马林  周蕊 《包装工程》2020,41(12):241-246
目的研究地域文化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转译路径。方法以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食品品牌的产品包装设计为案例,引入转译的概念与方法,结合该品牌所立足的秦皇岛山海关历史文化,从传统元素的现代转译方法、人文历史的转译优化及地图信息设计入手,分析地域文化融入该品牌的包装设计的方式。结论从传统地域文化中提取元素,将其进行符号的现代化转译并融入食品包装设计中,既可以赋予包装设计更深的文化内涵,又增添包装设计的新活力和时代感,有助于引发消费者对食品的好感度和购买欲望。同时,借助物联网时代的产品跨地区流通,地域文化通过食品包装这一载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成为了地域文化宣传的新路径,实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刘旭 《包装工程》2020,41(2):237-242
目的针对传统文化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传播现状与问题,研究传统文化类APP的设计策略,探讨提升传统文化类APP用户体验的方法。方法基于文化转译理念,分析传统文化层次与APP设计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提出从传统文化的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中提取典型性文化要素,转译为APP的界面视觉,交互设计,场景设计元素的流程和方法。结论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移动端互联网产品的设计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特性与APP设计规范,将传统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自然地转译到移动互联网产品中,设计出有民族情感、实用性以及艺术价值的APP,进而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体验效果。  相似文献   

7.
从萨满文化谈辽宁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元素的转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萨满文化,提出辽宁地区的文化创意产品转译方法,以保护和传承萨满文化,丰富辽宁地区的文化创意产品种类。方法 从萨满文化的视角,提取和甄选萨满文化中的设计元素符号,找出萨满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萨满文化元素符号以及最受关注的萨满文化描述量。结论 通过对设计元素的分析、提取和甄选,提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马旗 《包装工程》2024,(10):192-201
目的 通过对运河文化的梳理分析,挖掘运河自身的文化价值,探寻如何利用文化转译方法帮助叙事地图设计更好地进行叙事,并将其应用于设计实践,助力运河文化的传播。方法 从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三个文化层次对运河文化进行层级分类、整理归纳,依据各层次文化的不同特点,分别与叙事地图设计的叙事主题、叙事场景、叙事语境三个方面相对应,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并将其转译为叙事地图设计语言,提出各层次文化的转译流程,展开“津说运河”叙事地图设计实践,设计兼具叙事性与文化性,融合地理信息与人文特色的运河文化叙事地图。结论 基于文化转译方法和叙事设计理念完成的运河文化叙事地图设计,不仅全面地对运河文化进行量化,而且丰富了运河地图种类,还能够有效提升运河文化的可读性,为更好地传承运河文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刘媛霞  殷俊 《包装工程》2022,43(10):326-334
目的 研究国家级非遗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数字文创产品中的创新应用。针对互联网的传播与时代审美需求,探索传统文化的活化路径。方法 运用“文化转译”方法展开桃花坞木版年画文化IP的提取,进行文化IP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的设计转译。在获得视觉要素筛选结果、数字文创APP信息架构、意义体验达成路径以后,采用“APP+IP形象”的思路,进行数字文创设计开发。结果 围绕文化IP,完成APP用户体验设计、角色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与引导页设计。结论 “文化转译”打造文化IP并生成数字文创的方法,融通了传统与现实,有助于深度挖掘非遗类数字文创的文化主题,保证数字文创产品文化层次结构的完整性,是传统文化创新式传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贺雪梅  曹廷蕾 《包装工程》2018,39(20):15-21
目的 主要研究文化资源的转译再生,在设计载体既定的前提下,解构其整体设计过程和设计流程,构建文化资源的转译再生模型,并对再生模型及其方法思路进行验证。方法 以符号学和设计学为主要理论支撑,通过因子研究、用户研究、服务设计及产品设计等相关研究方法,对文化资源从语意、语用、语境、语构4个维度进行解读。结论 通过马勺脸谱文化元素的小夜灯设计,验证文化资源转译再生模型的可行性,对基于特定载体的文化资源的转译再生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聪蕊  马春利 《包装工程》2022,43(14):425-433
目的 以可拓学理论为基础,探讨中原文化向现代图文设计转译的方法,促进中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与发展。方法 利用实地考察、文献查询等方法搜集和分析中原文化内涵,以马街书会为例,提取关键语义词;对图文设计深入分析,提出色彩、形状、字体、版式4种图文特征基元;通过图文基元的关键视觉感受将马街书会文化与图文特征关联,建立可拓语义模型,运用语义差异法和问卷调查法量化图文特征与马街书会文化的基元关系,并分析进行设计因子提取。结果 运用可拓语义学理论对中原文化语义进行可拓转译设计,可完成中原文化现代图文转译设计。结论 将中原文化特征以语义的形式与图文设计关键视觉感受相融合,可生成具有现代性的新图文,为计算机生成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瑞 《包装工程》2024,45(4):345-354
目的 河南古建筑彩画艺术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古建筑彩画艺术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转译应用研究,是对古建彩画艺术在日常生活语境下活化传承的路径探索,也是对家居产品设计手法的拓展,有助于营造中国式家居风格氛围,引领人们认识与弘扬中国传统住宅家居文化。方法 搜集河南古建筑彩画相关资料并整理分类,总结和提炼其代表性符号元素,解析符号元素中的文化因子,并对文化因子在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进行讨论,即廓清古建筑彩画艺术中的“结构”因子、“形”因子、“色彩”因子和“语义”因子,运用碱基运算法,对各类因子进行再结合,构建完整的家居产品设计新模式。结论 通过对河南古建筑彩画艺术元素与符号特征的再设计,将河南古建筑彩画艺术与家居产品设计结合,使其符合当代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属性,提升其文化附加值,为家居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做出探索。  相似文献   

13.
吴玥  陈香 《包装工程》2023,44(8):331-338
目的 以中国传统食器中的泡菜坛为例,研究莫里斯符号学在传统食器设计中的流程和方法,旨在探索传统食器设计的新思路,挖掘传统食器更新的创新路径,以实现弘扬传统食器文化的目的。方法 以莫里斯符号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构建传统食器的文化符号转译再生模型。从语义学、语构学、语用学3个维度解读传统食器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将语义、语构、语用引入产品设计流程,结合用户研究、产品设计等相关研究方法,在对符号内容解读的基础之上得到产品设计的造型要素、结构要素、功能要素。结论 通过“语义提取造型要素、语构解剖结构要素、语用定义功能要素”对传统泡菜坛进行文化解读和创新设计,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传统食器产品的更新与开发提供了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近年来强调地方文化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课程体现地方特有文化,本文重点对视觉传达设计与制作专业"包装设计"课程中的无锡地方文化元素的实现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运用转译手法从作业内容与无锡当地文化元素衔接等方面进行探讨.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元素,打造出具有无锡地方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5.
戴睿琦  冯信群  翁宜汐  濮依婷 《包装工程》2024,45(12):243-251, 259
目的 为响应福建省委宣传部“福狮”主题福建IP形象征集活动号召,探索地域文化基因如何有效筛取出文化元素并进行视觉转译,让IP设计更具认同感,输出符合新时代文化传播特征的IP形象。方法 首先,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建构地域文化基因模型;其次,基于文化基因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福建IP形象的文化元素进行筛选;再次,通过AHP层次分析法从文化性、视觉性、普及性三个维度进一步提取出“惠安女”与“红砖古厝”两组物质元素,并进行视觉转译,在色彩分析与图形演化的基础上进行福建IP形象设计,以精神元素相辅,塑造该IP的地域性特征;最后,通过同组追踪的量化量表对该设计进行评价。结果 福建IP设计是以南、北双生狮为主体;南狮,以惠安女为原型,彰显闽人心中的家乡;北狮,取自红砖古厝,回应国人的福建印象。结论 尝试提出从历史“文化基因”识别到地域“文化元素”提取,再到当代“视觉转译”实践的IP形象设计流程,为相关地区IP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索绪尔符号学理论下,以白裤瑶族服饰为基点,运用转译与形状文法,提炼图案元素、挖掘符号语言,并依据形状文法的推演规则进行元素的解构和重组、再设计与表现,利用形态学序贯减薄运算进行主骨架线的设计,最后结合形式美法则,将创新设计的图案运用于文创产品设计中。白裤瑶族服饰图案的再运用可以促进服饰图案的传承与创新,拓宽白裤瑶民族文化传播的宣传方式,让白裤瑶民族符号元语言在新时代语境下焕发新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符号学理论梳理和分析将传统器物文化符号转译设计为现代产品的方法,探索并整理基于传统器物文化符号的转译应用模型,弘扬传统器物背后所蕴含的特色文化。方法:依据语义学筛选产品外观造型、依据语构学细分功能结构、依据语用学梳理使用方式,对传统器物代表之一“尊”进行文化符号提取,并将之转译设计为现代生活产品。结果:得到传统器物文化符号转译方法。结论:从语义学、语构学、语用学三个维度结合产品设计流程进行转译设计是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旨在探索中国传统色彩观的传承意义,以及中国传统色彩观对国产动画中色彩设计的指导意义,指出中国传统色彩观传承与再设计的必然性和对国产动画的基础性作用。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阐述了色彩在动画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中国传统色彩观的文化内涵与意义,梳理概括了“五行”与“五色”的发展脉络与象征意义,并以几部最具有代表性的早期国产动画为例,以角色设计及场景设计中的色彩设计为重点,分析了早期国产动画中中国传统色彩观的设计与表现,总结出传统色彩观在中国早期动画中的表现特征。中国早期国产动画对于传统色彩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意立象”上,以意为本,以象为表,注重文化的内置与外化,从而在内涵与表象上独具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万思岑  王平 《湖南包装》2023,(1):102-104+125
传统文化图式语言的当代转译是通过将传统文化蕴含的视觉要素转译为现代设计语言,使其融入社会生活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文章基于罗兰·巴特的符号意指系统,梳理传统木版年画图式语言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造型手法、设色基础、图案纹样,构建传统木版年画图式语言提取与转译的模型,融入到具有传统木版年画非遗传承的城市特色主题性公共空间导视设计中,以文化激发公共空间“微更新”改造的活力,强化城市特色主题性公共空间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征,形成地域文化对外联接的窗口。旨在为拓展传统木版年画转译为设计语言的路径以及实现城市特色文化的再开发与再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转译探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爱鹏 《包装工程》2018,39(20):121-125
目的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转译的途径。方法 从文化传播和创意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视觉化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天津葛沽宝辇会非遗项目,论述用现代视觉设计语言转译非遗传统文化内涵的途径,试图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一条可行的视觉传播表现之路。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需要视觉传播手段,可以通过符号化的现代形象、地域性产品包装、交互性传播界面3种设计途径进行转译,这对传承本土的非遗资源与推动国际化视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