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悦来  谢宛芸 《园林》2022,(8):4-11
随着社会治理的重心逐渐向基层下移,强调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如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社区治理的关键。社区花园参与式治理强调多元共建的实现机制及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其中多元共建共治强调在营造中充分结合公众参与,形成可协调多方需求、可持续、居民满意度高的社区花园营造,从而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居民在地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成为共同体意识产生的情感基石。基于以上思考,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街道参与式社区治理实践为例,从分析公众参与治理下的发展历程,再到剖析总结社区花园参与式治理实践特征,探讨社区花园参与式治理的方法、策略和机制,对于推进参与式社区规划建设、探索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于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完善乡村公共服务、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各地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尊重农民意愿、不考虑后续保障,盲目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象,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本文在回顾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历程、梳理现状问题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重构"新型农村社区"概念,建议以"农村社区"引领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以"农村住区"引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因户施策统筹推进农村社区和农村住区建设,同步实现乡村治理和人居环境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21,(8)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面对新时期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主体多元化、目标精准化、空间全域化及参与网络化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进一步优化传统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和实施机制。文章通过借鉴公共管理领域众包实践的成功经验,构建一种信息共享、协同开放、高效持续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网络协同"模式,实现众包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域的创新应用。同时,为促进"网络协同"模式的运行,重点构建了需求驱动的主体协作机制、网络社区营造的激励机制和信息整合的决策机制,其中需求驱动是实施的动力保障,网络社区是实施的组织形态,信息整合是实施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地理基础,社区参与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将其纳入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营建中能有效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文章通过阐述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社区参与的因素,构建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的空间建设过程与空间营造内容的两方面的社区参与策略,并以明月村为例,阐述了明月村公共空间营建的社区参与方法,以期为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提供有效的社区参与策略,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乡村空间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共同缔造旨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本文以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晏岗村共同缔造理念实践研究为例,通过对乡村治理独特性的剖析,以及乡村政治制度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分析,阐述共同缔造理念下村民自治的先导性,探索共同缔造理念的具体实践路径。从公众参与和村民自治的角度建设完善乡村基层自治组织,以村民为主体,实现村庄的共建共治共享,探索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人居环境整体改善和实现农民安居乐业的基础,也是指导中国乡村发展和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本文以福建省长汀县露湖村为典型案例,探讨乡村人居环境子系统的营建问题,包括自然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居住子系统、支撑子系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进入重要转型期,对进一步推动社区规划的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基于对中国转型时期的背景研读,以及国内外参与式社区规划的发展评述,提出了关于社区参与的3个根本性问题,即参与的目的、主体和实践过程。进而结合在北京市海淀区清河街道开展的参与式社区规划实践活动进行阐释。社区规划是"新清河实验"的一部分,通过跨学科力量,探索空间规划与社区治理的整合机制,是通过空间的再组织实现社会的再组织的过程,是向社区还权和增能的过程,是实现社区共建共享、协商共治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新时代乡村有效治理模式,以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为核心的共同缔造理论应运而生,并在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几个试点村付诸实践。共同缔造理论是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抓手,以调动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来开展的。而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以下简称"三生空间")构成了乡村完整的人居环境。鉴于二者之间有着以人居环境为交集的内在联系,若能将共同缔造理论应用于村庄规划中"三生空间"的三种要素(以下简称"三生要素")优化,会为我国乡村治理创新提供全新的视角。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叩官镇董家楼村为例,试图以乡村"三生空间"为微观层面研究对象,将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共同缔造理论作用于"三生空间"各个要素,探索乡村"三生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进而促进乡村宏观治理水平改善,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9.
乡村聚落是真正落实城乡经济一体、城乡社会融合、城乡文化共荣、城乡空间转型的地域单元。关中地区乡村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文章基于关中特殊地域环境,提出乡村人居环境特色营建方法,并以陕西富平文宗村为实证对象,充分发掘关中地域特色与乡土文化特质,突出人居环境营建个性,将人居环境营建进行横向拓展,将有形物质空间营建与无形物质空间营建结合,最终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提升村民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乡村建 设的持续推进带动了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乡村治理的丰富实践开拓了乡土经济社会运 行的新思路。本文以乡村建设活动中涌现出 的乡村治理参与主体的组合结构与组合力量 作为分类的基本依据,构建全谱系的乡村治 理类型和模式,通过对13种模式所对应的典 型个案进行实证分析,剖析乡村治理主体的 基本特征与行为逻辑。案例表明,现阶段大 多数乡村通过外力型路径达成治理目标,内 生力量的匮乏导致乡村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 决,也难以建立长效机制。基于对不同治理 类型的路径与成本的分析,总结乡村治理模 式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为中国乡村治理 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2018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多方参与的"五共"机制,推广共同缔造乡村治理模式。2017年底,住建部在定点扶贫的4个贫困县各选一村开展乡村振兴共同缔造示范村的建设与推广,探索乡村振兴规划的范式,从实事、小事做起,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政治工作。本文以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会龙镇印合村规划建设实践研究为例,通过剖析共同缔造理念在印合村规划的应用模式,探索共同缔造理念在村庄生态功能、生活空间、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具体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2.
汪洋  张淑芳 《室内设计》2023,38(5):54-58
乡村振兴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乡村人 居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内 容,同时也是实现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领域。 基于我国广袤的山地自然基底,如何从山地人 居环境科学角度,有针对性的融入山地乡村空 间治理模式建构的国家任务,是一个具有时代 意义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通过对近20年山地乡 村人居环境研究文献的梳理分析,凝练并总结 了相关研究的主要领域、特点和研究趋势。立足 于乡村振兴国家任务,从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 内在要求出发,探讨了以村为基本单元的人居环 境区划空间治理模式,设计了山地村庄空间治理 的基本内容与优化框架,以期为西部山区乡村 振兴和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决策思路。  相似文献   

13.
毕凌岚  刘毅  钟毅 《城市规划》2017,(12):82-89
研究基于目前乡村营建内生动力不足、标准冲突、适地性差、无法持续改善等问题,经分析认为其关键是主体不明、缺乏适应乡村特点和决策响应的运营制度。借鉴我国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经验,发现乡规民约对于政策落实、地方自治、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运营具有独特价值。研究结合乡建实践,明确了现代乡村营建中乡规民约的作用及编制机制,完善了其中乡建管控的内容,设计了与乡村规划协同的操作方法。研究认为,"乡村规划"与"乡规民约"协同是"基于村民自治角度的村庄自我更新",本质在于"基于多方主体互动下的制度建设",是各方协同利益诉求、全面参与决策和实施,将社会、经济、文化、景观生态的空间诉求从阶段性的"乡村规划"转换到持续性的"乡规民约"中的公平开放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的本质是人类对美好社会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未来社区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未来社区”,明确将其作为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示范区的基本单元,赋予社区形态新内涵。衢州龙游县溪口镇“乡村未来社区”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根本目标,打造集优良宜居、有源有脉、创新创业、共治共建、邻里和睦、智慧治理于一体的居业协同人居模式,通过“四化九场景”的价值坐标和功能集成推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技术和谐共处,以及信用+治理的制度创新及CIM社区全息系统,将美好生活的社区新形态新模式推向实践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建设的核心,文章分析当下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阐述台湾地区社区更新的"社区营造"模式,以桃米社区公共空间营建为例,将社区营造模式植入到乡村公共空间建设中,运用社区营造的营建理念解决当下乡村公共空间中面临的衰落、空间功能单一等问题,总结社区营造推动下的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策略。  相似文献   

16.
当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城市更新的趋势。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的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社区营造强调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和过程性,是社区微更新的设计和实施途径;而多元共治则强调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和可持续性,是社区微更新的实施和维护手段。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途径非常多样化,分别体现在社区历史、文化和邻里关系原真性的保护和挖掘、参与式营造设计和共建、社群协调与社区自组织培育和参与式建立后期运营和维护机制等方面。基于以上思考,以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的典型类型微花园的研究和实践为例,从微花园的观察记录到参与式设计,再到参与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探讨北京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方法、策略和机制,论证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2020年春节前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严重挑战着城乡社区的应对能力(特别是设施相对欠缺的乡村社区),急需重新审视乡村社区治理与空间管控。文章以福建省龙海市N村为例,运用参与式调研和危机生命周期模型的分析方法,梳理疫情影响下的N村空间管控实践,提出了应对突发疫情的空间管控策略--构建"分区分级分类"的乡村社区空间防疫体系,形成"多部门联动"的乡村社区应急组织体系,优化乡村社区人居环境,营造社区健康空间,以期为提升我国乡村社区空间管控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乡村发展所面临的现状问题入手,发现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想处理好人文景观保护、物质环境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三者的协调关系,需要以社区营造模式为切入点,进行在地营建活动。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案例进行研究,提出以居民广泛参与为基础,形成规划者与村民互动、村民与设计互动、设计与村庄互动的三种互动机制,以促进乡村社区营造各项工作稳步进行。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村社区是当下农村建设的热门话题,是乡村人居环境优化有效途径。在规划建设中,新型农村社区也会面临着各种问题。只有运用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去合理地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才能真正达到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的最终目的。文章在介绍乡村人居环境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同时,提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规划策略,并介绍基于此的规划实践,以期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从规划角度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社区共治为视角,探讨了东京三个代表性社区在社会空间转型过程中社区营造的共治转向以及涌现的新兴模式.三个案例都面临如何应对社区变迁,联合新旧居民团体、政府与第三方协调参与社区发展决策和执行规划政策.笔者基于长期观察和参与式研究,揭示了三种协作型社区网络的逐步构成和不同参与者的权力动态,指出无论是社区和开发商协作进行管理的模式,以当地社区为主的动态的城市保护模式,还是依托中间组织建立连接点的模式,都是多元主体共治转向的一种尝试.本质上,共治需要立足于地方的文脉特性,认知不同主体的变化,并依托中间专家联合各方,以促成共同愿景的实现和社区的协作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