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农村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可导致水体水质恶化与水生态破坏。生态护岸是拦截此类污染的工程措施之一,由此讨论了目前常见的自然植被生态护岸、土工织物生态护岸、混凝土生态护岸的技术特点、应用现状、局限性等,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护岸新形式,为农田径流污染拦截提供新思路与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针对大理市洱海水质改善面临的技术考验,在《洱海环湖截污工程PPP项目》的基础上,研究了洱海面源污染调蓄处理技术方案,首次提出面源污染控制空间格局和污染源多级阻力面理念.该方案以海绵蓄渗设施、城镇污水处理厂、生态塘库、生态湿地构建了城镇面源污染控制四级调蓄处理系统;以生态塘库、生态河流、湖滨生态带构建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三...  相似文献   

3.
针对农业种养废水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利用三级净化塘处理工艺对云南省大理州某农业生活与生产交汇区产生的农业废水进行了生态拦截与修复。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良好,运行稳定,对水体中总氮、总磷和COD的累计去除率分别达到96.76%、95.08%和83.90%,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Ⅲ类标准。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控制路面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基于海绵城市设计思想,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雨水路面拦截装置,分析其收集、净化、下渗排放作用原理,对拦截装置的截流净化效率进行实测,结果显示:装置对污染物质具有较好的拦截、净化效率,能够有效拦截初期径流污染物,控制径流污染.  相似文献   

5.
太湖流域的水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已对该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从区际关系角度深入探讨了建立太湖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面临的问题,并根据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原则和太湖流域实际情况,提出了太湖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对策,以促进太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角度考察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将有利于对今后三角洲地区生态和经济的规划和设计。太湖流域生态变化大致从北宋开始。北宋以前太湖流域无大灾,原因有二:一是在唐代太湖流域人口还不密集,农业还没有充分开发,环境尚未受较大影响。二是割据太湖流域、宁绍地区86年的吴越政权对太湖地区水利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太湖地区全部水网化、格式化,形成了五里、七里—纵浦,七里、十里—横塘的塘浦圩田系统,太湖流域腹地有塘浦264条,排水蓄水有序,并有十分严格的管理制度。吴越时代是太湖流域水利搞得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药化肥使用量大幅增长,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洱海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大理星湖湿地现状进行分析,运用生态湿地、生态沟渠、生态护坡等措施构成的生态修复技术,建立以沉水植物为主的复合型生态湿地,以恢复其生态系统,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能有效控制排入洱海N和P总量的生态湿地,为洱海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日前 ,科技部和江苏省政府在无锡举行“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工程示范项目”启动仪式。该项目主要针对太湖污染问题 ,开展太湖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太湖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重污染水体底泥疏浚与生态重建、太湖流域水体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方案等四个课题的研究。同时 ,选择五里湖、梅梁湾等典型区域开展技术示范工程。“十五”期间科技部和江苏省将分别投入 0 .7和 1.4亿元人民币用于这一项目的建设。此外 ,该项目将采用项目业主制以实现长期运营 ,并将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课题的承担单位。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示范项目…  相似文献   

9.
2007年以来太湖流域蓝藻爆发,为配套蓝藻打捞及拦截设备的有效工作,急需装配高效的运藻船.由于太湖流域水深极浅,开发大吨位级运藻船型一直是个难题,目前最大吨位运藻船仅为60t级,运力严重不足.开发了一种适用于太湖的浅吃水、低能耗、高性价比的200t级大型藻水运输船.运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发的Oship软件对线形进行了优化,利用重叠网格法对船型进行了阻力评估,得到本船型的经济航速,并介绍了总体布置及各系统配置.  相似文献   

10.
兰茜  杨青娟  伍丽萍 《城市建筑》2021,(14):153-156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制约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其主要是乡村发展与水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既有研究和实践表明,生态措施能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三生理念的依据和基础是国土空间,同样国土空间也是生态措施的物质载体,两者存在极大的关联性.因此,本研究基于三生理念,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