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4)
2010年正式公布瑕疵证据的概念已过八年多的时间,其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仍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瑕疵证据的细节规定仍有待完善。理论界对于瑕疵证据的完善有不同的称谓,如补救、治愈,也有学者直接以补正为名,但并不影响研究方向的相似,如是否有除补正和合理解释外的瑕疵证据的其他补救方式、对于可补救的瑕疵证据范围是否过于局限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3)
一些因取证方式或者取证程序轻微违法而获得的证据并非没有证明力,也不能在行政诉讼中完全认定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通过一定形式的补正规则与合理解释说明,可以对此类瑕疵证据进行证据的"三性"论证,从而使其在行政诉讼中被采信。瑕疵证据在行政诉讼中的采信规则可以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层面进行理论思考与制度架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7)
"补正"的涵义可分为三类。一是文字补正类:例如判决书笔误、遗漏的补正;二是程序补正类,例如申请程序不完整的补正;三是刑诉法特殊的瑕疵证据补正。刑事诉讼法中对补正对象并没有明确规定,众多刑事审判文书中也体现出对"补正"一词的使用出现混乱。首先明确"补正"一词的涵义,分析"补正"在目前刑事裁判文书中的使用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立法规范和司法使用规范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8)
目前国内的诉讼制度正处于改革阶段,并且引入了"以审判为中心"理念,强调了证据裁判原则,旨在提升诉讼证据质量,保障刑事案件事实认定的可靠性。本文主要以刑事诉讼中的"以审判为中心"理念为研究内容,阐述其理念解读的一些误区,并站在刑事诉讼视角对"以审判为中心"理念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3)
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这一论点,是在对现有的诉讼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以后所总结出来的比较完善的路径,诉讼制度的改革涉及面比较广,涵盖了各个部门之间职能的相互配合,衔接和监督,才能将一些刑事理念贯彻到底,在整个诉讼流程中,证据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足够充分的证据,相关部门就不能进行相关操作,证据是诉讼的灵魂,"以审判为中心"将会是接下来诉讼制度改革中的指导思想,应当突出审判的中心位置,然后树立起审判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1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刑事诉讼审判中心主义的构建,首先需要将侦查中心主义向审判中心主义转变,明确侦查、检察和审判三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关系。其次,坚持无罪推定原则,法官依法独立宣判,加强审判的地位,在审判中要避免卷宗中心主义,坚持以庭审为中心,贯彻直接言辞原则与证据裁判原则。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5)
2018年10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是此次新增添的制度。其作为特殊程序编中的第五章,彰显了该制度的中国特色,也体现了该制度作为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必然调整。其中规定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设立了特殊情形下被告人无法到场并通过除被告人口供以外的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形成的证据链条认定有无犯罪事实的审判程序。实际上刑事缺席审判作为刑事诉讼法中的一种新增制度,在理解、适用以及制度设计本身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有必要予以进一步阐释研究。只有科学合理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才不会对被告人的权利造成损害,才能推进刑事诉讼进程,实现刑事诉讼目的,从而完善现代刑事审判制度,使其成为对席审判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7)
“以侦查为中心”向“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公安机关会存在很多不适应。公安机关如何适应改革,在侦查措施的运用、证据收集等方面更符合审判的要求,是基层民警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6)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模式是司法改革中的热点议题,该模式要确保经过侦查、起诉的证据能够经的起法庭的检验。回顾过去,很多冤假错案的发生都是在"以侦查主义为中心"的这种流水式作业的诉讼模式下发生的,导致了控辩双方地位不平等、非法证据难以排除、庭审的形式化。要实现"以审判为中心"的任务,需要确保庭审中直接言词原则的实现,确立相关的规则保障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并赋予法官的强制措施的审查批准权。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2)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的确立意味着刑事证据制度也应当针对性地进行完善,目前的刑事证据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就诉讼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