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一、前言低硅生铁冶炼早已推广多年。目前,各国高炉炼钢生铁含硅水平一般在0.4%左右,我国杭州钢铁厂则控制在0.3%以下;而日本水岛4~#高炉已降到0.14%,属超低硅生铁。首钢高炉长期生产实践所建立的生铁日  相似文献   

4.
5.
首钢4号高炉高产,稳产低硅,低硫生铁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马可 《钢铁》1995,30(1):8-12,7
首钢4号高炉1993年9月1~30日高炉利用系数2.61t/(m ̄3·d),[Si]0.237%,[S]0.0186%。其主要措施是执行高碱度、勤调微调、大风量、高风温、精料与大料批、多环分装的操作方针。  相似文献   

6.
7.
8.
田荣华 《炼铁》1989,8(4):59-60
南京钢铁厂有三座300m~3高炉,近年来在降低生铁含硅量方面有较大进展。1985年全厂生铁含硅为1.01%,1986年为0.77%,1987年为0.697%。1988年稳中有降,2号高炉4月份〔Si〕为0.53%,而使用60%土烧结矿和外地杂焦的3号高炉,4月份〔Si〕降低到0.46%,(?)0.15%,二季度〔Si〕0.52%,在全厂领先。对此作一简要叙述和分析。1.原燃料概况1,2号高炉使用65%机烧结矿(TFe51%,FeO~13%,R_21.54,MgO3.8%,  相似文献   

9.
苏少雄 《炼铁》1989,8(4):7-11
本文对冶炼优质低硅铁的经济效益、基本条件和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11.
从承钢钒钛矿冶炼实践谈低硅生铁冶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铁忠  周蓓 《河北冶金》1989,(2):1-5,30
根据多年钒钛矿冶炼的实践经验,对冶炼低硅钒钛生铁最佳年份的回归分析,得出合理的造渣制度(CaO/SiO_21.3±.MgO 8~10%)是冶炼低硅钒钛生铁的关键;喷吹是有效手段;保持煤气流合理分布(CO_2边缘比中心高2~3%)是重要条件;低FeO、易还原、强度好的烧结(或球团)是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14.
陈欣田 《首钢科技》1999,(2):98-102
本文在分阶段概述首钢高炉冶炼低硅低硫体钢铁的同时,进一步分述了冶炼低硅低硫炼钢铁的条件和生产实践,并对其冶炼效果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金心 《炼铁》1989,(2):24-28
宝钢1号高炉投产后生铁含硅量长期偏高,主要原因是下部炉墙经常出现局部粘结,造成炉况波动.本文着重就如何解决炉腰下部炉(?)温度(?)的波动,从而实现低硅生铁冶炼的问题作了一些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6.
首钢新3号高炉低Si低S生铁持续高产的措施主要是:提高炉渣三元碱度至1.45;大料批与多环往复布料;勤调微调炉况。  相似文献   

17.
对宝钢3号高炉低硅低硫冶炼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分析。宝钢3号高炉通过调整布料挡位、优化煤气流分布、稳定炉体热负荷,确保炉况稳定顺行,使煤气利用率稳步提高;并通过优化炉料结构、稳定高喷煤比、控制风口反应温度、高顶压、优化炉渣性能等措施,使铁水含[Si]量稳步下降并稳定在0.30%以下,月均最低达到0.23%,同时铁水含[S]量控制在0.020%左右。  相似文献   

18.
糜克勤 《钢铁》1989,24(4):8-13
本文分析了杭钢高炉冶炼低硅生铁时热状态变化的普遍规律与个别特征。前者(1)软熔带高度下降;(2)焦炭湿度降低;(3)下部需热量减少,炉内中部热量相对充沛;(4)高氧位渣对硅的再氧化作用。后者(1)鼓风湿度升高及矿石预还原率降低导致铁水温度下滑,硫磺有升高的趋势;(2)炉缸热量紧张,炉渣的实际温度与自由流动温度的差值逐渐减少;(3)理论燃烧温度的高低不一定与生铁含硅量有正相关性,高理论燃烧温度亦能获得低硅生铁。实践表明,低硅操作的关键是努力缓和炉缸热量紧张,获取优质铁水。  相似文献   

19.
柳钢高炉铁水含硅量较高,不利于炼钢生产,且使高炉焦比增加,本文从分析硅还原机理着手,联系柳钢实际,对柳钢高炉炼低硅生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对炼钢生铁中含硫量的要求更加严格了,这是因为转炉钢扩大,冶炼钢种增多,(?)和(?)低硫商品铁的生产需求增多和用镁进行生铁炉外脱硫的产量减少等缘故。1990年在苏联东方的大型高炉上,炼钢生铁中的年平均含硫量为0.016~0.020%,这主要是由于使用了经过精心制备和加熔剂处理的铁矿石原料、低硫焦碳、和碱性的和低熔点的含氧化镁渣所保证的。就决定性的指标而言,苏联南方高炉的工作条件远远逊于东方高炉的工作条件,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