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组分数值模拟方法针对黄场油田黄16井区开展了水气交替方式氮气非混相驱的注入方式、注入周期、注氮量和注入气水比等注入参数优化研究。优化结果为:注气方式为水气交替注入.注气周期为30d,单井注入量为目前注水量的1.2倍。气水比为1.2:1。并进一步研究了黄16井区水气交替方式氮气非混相驱方案.推荐黄新33井水气交替方式注氮气方案为现场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2.
江汉油田由于地层水矿化度特别高、区块小,限制了一些三次采油方法的开展。本文通过室内平面模型、长岩心驱油实验研究了地层韵律、注气位置、倾角、水气比等因素对驱替效果的影响,同时优化氮气非混相驱筛选标准,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选择黄场油田黄16井区开展井组水气交替方式氮气非混相驱先导试验,增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裂缝性油藏水气交注非混相驱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低渗裂缝性油藏在注水开发中出现含水率急剧上升的问题,开展水-气交注非混相驱室内实验研究。分析注入方式、气液比、温度等因素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氮气驱+水-氮气交替注入段塞效果最好。气液比为1∶1-3∶1时,随着气液比增大,最终驱油效率明显提高;温度对水、氮气交注非混相驱的驱油效率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该研究具有较好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水气交注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渗透油田进入注水开发以后,由于储层天然裂缝发育,导致油井含水急剧上升,产量迅速下降,油藏采出程度低。为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达到降水稳油的目的,进行了水气交注非混相提高采收率室内试验,通过实验分析了注入方式、气液比及温度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氮气驱+水-氮气交替注入段塞效果最好;气液比在1∶1至3∶1范围变化时,随着气液比增大,最终驱油效率提高,并且提高效果较明显;温度对水-氮气交注非混相驱的驱油效率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明显。在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实施水气交注非混相驱是切实可行的,具有较好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低渗透油藏CO2驱提高原油采收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祝春生  程林松 《钻采工艺》2007,30(6):55-57,60
在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的基础卜对CO2驱工艺技术研究进行了系统阐述。分析了注CO2气驱的增油机理、驱油类型、注气方式等。增油机理主要包括降粘作用、改善原油与水的流度比、膨胀作用、降低界面张力等;驱油类型主要包括混相驱、近混相驱、非混相驱等;注入方式包括连续注CO2气体、注碳酸水、水-CO2气体段塞交替注入等。对低渗透油藏CO2驱油效率进行了矿场可行性分析,说明CO2驱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具有巨大潜力,对我国低渗透油藏注CO2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断块油田水驱开发后期面临高含水的问题,着重介绍了注氮气降水增油机理和在现河断块油田采用氮气吞吐、气水交替驱以及泡沫驱等不同注入方式下的矿场实践情况,分析了影响注气效果的因素,为断块油田注氮气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氮气注入方式有氮气-水交替注入、氮气-水脉冲注入和氮气吞吐等。氮气吞吐工艺简单易行,投资少,见效快。简述了氮气吞吐开采机理,室内试验研究了合理的氮气吞吐工艺参数,并采用表面活性剂辅助氮气吞吐改善后续周期吞吐效果。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辅助氮气吞吐是一种可行的注氮气开采方式。  相似文献   

8.
由于秦皇岛32-6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流度比大,注入水受韵律性的影响沿高渗透大孔道发生窜流,造成油田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大、层间矛盾突出、水驱采收率低。针对上述注水开发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氮气泡沫调驱技术室内研究和矿场先导试验。室内试验研究表明,氮气泡沫调驱具有优先封堵高渗层,启动低渗层性能,使注入水由"两极分化驱替"转为"均匀驱替";同时可在水驱采收的基础上提高采收率24. 8%;氮气泡沫调驱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控水增油效果,井组综合含水下降了5%,累计增油4. 5×10~4m~3。氮气泡沫调驱技术先导试验的成功应用为该项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矿场经验,对海上稠油油田的控水稳油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庆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河流三角洲相正韵律厚油层存在着严重的非均质性,注水开发效果较差。为了改善开发效果,选择低、高弯度河型厚油层两个试验区进行了注天然气非混相驱先导性矿场试验。试验表明,水、气交替注入后,在油层中形成油、气、水三相流动,增加了渗流阻力,改善了吸入剖面;由于重力分异作用,驱扫了正韵律厚油层顶部的剩余油。对于河流相储层,顺点坝走向或河道沉积方向注气效果好。试验区现已提高采收率3.55%~4.0%,预计最终采收率提高9.0%左右,经济效益显著。试验证明,注天然气非混相驱是提高采收率的一种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前普遍沿用水驱特征曲线对气驱特征进行描述,尚未形成标准的气驱特征曲线及数学描述方法。针对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替特征,通过理论推导,建立累积产气量与累积产油量的分段关系式,形成适用于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的气驱特征曲线。结合室内实验和矿场生产数据分析,验证累积产气量与累积产油量呈双对数分段线性关系,表明气驱特征曲线能够较好地描述CO_2非混相驱替特征。通过拟合可确定分段关系式中的常数,能够有效预测CO_2非混相驱油效果。另外,应用气驱特征曲线还能够确定气窜发生的时机,并对CO_2非混相驱调整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快速判断。腰英台油田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矿场试验结果表明,CO_2注入12个月后,气窜发生。根据气驱特征曲线,实施水气交替注入,气窜段斜率显著下降,气窜受到一定抑制。  相似文献   

11.
利用系统分析方法评价注水开发油田的水驱效果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根据油田开发动态系统分析方法,结合安塞油田注水开发实际,将油藏作为一个整体,利用油井的生产特征参数(产油量、产水量、含水率等)和注入井的注入量、注入压力等参数,建立描述油藏系统注入与产出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评判利用模型计算的每口生产井的驱油、驱水相关系数的信息,刻画整个油藏系统注入与产出关系,从而对全区块进行水驱效果的评价。通过对安塞特低渗油田王窑区开发区块的试算,结果与实际较吻合,揭示出该区块北部长期产量较低,水驱能力低,应从加大其注水量、改变水线方向出发,使注入水能沿其砂体分布的方向自北而南,达到增强水驱能力、提高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针对辽河油区高升油田蒸汽驱试验区巨厚、块状、深层浊流砂砾岩沉积特点,在对生产历史进行全面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引进美国SSI公司热采数值模型THERM进行了跟踪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历史拟合,搞清了该试验区温度场、压力场和饱和度分布场的三场关系。由此展开了平面井网、井距分析、纵向注采层位调整及注采参数优化设计等研究,提出了改善蒸汽驱效果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叶欢 《非常规油气》2020,(1):71-77,64
为了提高低渗油藏宝浪油田B区块Ⅰ+Ⅱ油组非主力层注水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动用程度,针对工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应用渗流力学理论开展了小井距调整可行性论证,在整体部署的基础上选取3个井组进行先导试验,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B区块Ⅰ+Ⅱ油组非主力层地质储量为303.29×104 t,采出程度较低,为10.8%,水淹程度相对较低,为36.85%;②小井距试验井网形式为不规则四点法或五点法面积注水井网,井距确定为150~200 m;③3个井组先导试验合计增油8186.9 t,其中宝1315井组效果显著。以上成果认识为挖潜老油田剩余油潜力提供了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4.
针对试验区油藏地质情况,从室内保藏菌种筛选出降解原油性能突出菌、产酸性能突出菌和产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能突出菌等不同驱油菌种;模拟试验区油藏条件,进行了室内微生物驱油试验,考察了不同功能菌种的驱油效率,菌种和营养剂不同注入方式的驱油效率,不同菌剂段塞质量分数的驱油效率,菌种在岩心中不同发酵时间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菌种产气量与驱油效率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5.
单井示踪剂法测残余油饱和度,是在同一口井注入并采出酯类化学示踪剂,由采出液中酯及其水解产物醇浓度峰位置测算油层残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本文介绍此法的原理、示踪剂乙酸乙酯注入及乙酸乙酯和乙醇采出分析及此方法优缺人、对比评价,详细介绍了孤东小井距开发试验区ASP三元复合驱实施前后残余油饱和度的测定并讨论了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16.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效果评价方法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大庆油田中区西部、杏五区三元复合驱先导性矿场试验和正在开展的北一断西、杏二区扩大矿场试验均见到较为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效果,根据正方形面积、流线面积和饱和度变化情况对其采收率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注采比对三元体系波及范围有重要影响;流线法和含油饱和度法所得的采收率值能较好地反映模拟三元复合驱效果的实际。三次采油的采收率评价需要建立一套技术指标、经济指标评价方法,三元复合驱采收率计算方法尚需深入分析。图2表1参3(郭海莉摘)  相似文献   

17.
根据欢喜岭油田齐40块蒸汽驱先导试验开发方案设计及要求,在4 a匀速高干度蒸汽驱后,逐渐转为纯热水驱或热水+添加剂复合驱,进一步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在正式转注之前,需对2种注入方式进行室内实验和对比分析,并优选适当的添加剂,以便为探索蒸汽驱合理的结束方式提供依据.室内实验表明,最终确定聚合物段塞驱替为齐40块蒸汽驱先导试验后续水驱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前彩南油田彩9井区西山窑组已进入高含水低产低能阶段,开井率仅为23.0%,即将面临废弃停产。为了提高该井区特高含水油藏产能,降低含水率,利用类比法、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方法,对彩9井区西山窑组油藏开展CO2混相驱可行性论证及油藏工程设计,并进行先导试验。结果表明:先导试验区应选择小井距反七点井网的C2576井组,注入层位选择剩余油富集的J2x12-2小层,合理注入量为0.3倍孔隙体积(地面CO2注入量为10 500 t),注气速度为30~40 t/d,注采比为1.1~1.2。现场试验证实,该井组累计注入4 529.7 t CO2后,累计增油达到1 269 t,CO2换油率达到0.27 t/t,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该研究可为彩南油田CO2混相驱扩大试验和全面调整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胡尖山油田H区长4+5油藏为鄂尔多斯盆地典型低渗透油藏,低孔、低渗、低压。长4+5油藏为多期河道叠加复合砂体储层,隔夹层发育、非均质性强,多层合采、多层分层注水。经多年开发及井网加密调整后,注水沿高渗带及诱导缝突进,油井多方向见水,水驱开发矛盾突出,水驱开发效率低。通过梳理影响H区长4+5油藏水驱效率提高的关键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对策,达到提高低渗油藏水驱效率的目的。结果表明,影响研究区油藏水驱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为储层砂体连通程度、储层非均质性、水驱后诱导裂缝及高深渗带发育、水驱后储层物性变化及分注井分层注水有效性等。通过采取油水井补孔、单层增注、深部调剖调驱、均衡平面采液、优化分注工艺等治理技术对策,油藏水驱效果得到改善,油藏最终采收率提高,油藏向良性开发转变。  相似文献   

20.
通过数值模拟和室内岩心驱替实验,结合现场实际数据,认为在所研究的地质特征范围内,某些注采井间的确产生了微小的裂缝.在聚合物注入期间,裂缝宽度变化范围为1.4mm 到 5.0 mm. 而在聚合物注入后的后续水驱阶段,所得到的裂缝宽度缩小为0 到 1.8 mm.结论认为,近井地带的裂缝有利于改善油藏的波及效率.在聚合物溶液注入期间,这些裂缝可以有效增加注入指数,同时增加生产井的采油指数并缓解聚合物的机械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