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建大学服装专业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挂牌的闽江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福建省主管,与福州市共建的一所立足福州市、面向福建省、辐射全国、走向国际、富有特色的多科性本科大学,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知识创新、参与世界高等教育的责任。20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证明,大学的发展、学科的建设,是可以跨越式发展的。英国的沃克大学在短短的35年里办成了世界一流大学,创造出办学奇迹;香港科技大学建校仅仅13年就跨人了世界100强大学,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闽江学院设有14个专业系,服装与艺术工程系是闽江学院的特色系之一,以培养服装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全力建设海峡西岸21世纪服装人才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2.
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培养具有开放精神的艺术工学特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开始探索实施目前在国内已经过实践的"本科新生导师制",在研究其他院校已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纺织服装专业自身的特点,探索适合本院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方法及导师职责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3.
服装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为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高校应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为企业培养创新型、技能型和实用型高素质人才,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加强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的服装专业人才,要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社会、适应企业发展上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课程论》一书是关于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书籍,该书紧紧围绕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进行研究,坚持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对应用型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该书提出了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新观点,明确了地方院校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指出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应用型高  相似文献   

5.
纺织服装技术的开发离不开科技水平的提升,从当今纺织面料与服装的流行趋势展开讨论,分析了新型纤维面料的特点和功能性服装设计,解读了纺织品服装最新安全性能检测项目及其OEKO-TEX标准体系。最后基于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系的纺织服装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功能与资源共享服务,提出了加强纺织服装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的新举措,期冀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纺织服装的优势产业平台提供教育、人才和相关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袁小红  陈东生 《纺织教育》2010,25(5):20-22,34
以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系为例,分析当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建设方案及措施。  相似文献   

7.
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服饰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对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服装史论课程作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必修课,承担着提升学生审美修养、激发学生创新设计理念的重要作用,传统史论课程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纺织服装产业对人才的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改变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形式等方法,将"中国服装史"课程与其他专业实践课程有效衔接,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目的,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应用型大学生。  相似文献   

8.
国家为引导各综合院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致力于培养战略新兴(支柱)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既是综合院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实现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个性发展的卓越人才培养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新形势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完备的服装和服饰设计理论知识,还要以生活、艺术、哲学为创作根基,以典雅、精致、简约作为设计标准,以时尚的设计风格融合东方的精细手工工艺,摒弃繁杂浮夸的装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服装与服饰设计的魅力。本文简析了综合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概况,探究了我国综合院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具体案例指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纺织教育》2008,(2):40-40
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系主任甘应进教授等,应邀于2008年2月25日访问了台南科技大学服饰设计管理系,参观了该校服装实验室及新产品,与相关科技人员及教授专家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两系领导就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科建设、实验室发展、合作研究等两系合作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甘应进  陈东生 《纺织教育》2011,26(3):195-197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闽江学院立校之初就提出“按发展需要培养人”的战略,根据行业设置专业,实施以专业为载体的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江平 《广西纺织科技》2011,(5):79-81,93
根据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产业经济发展的理念,通过校镇合作共建毛织服装资讯中心,共同为毛织服装产业提供多样性、一体化、市场化的服务。并以产业发展为依托,通过资讯中心作为实践教学平台,应用于毛织服装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为进一步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产学研一体化的毛织服装专业技能型人才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课程设置采用"按需设课"。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必须重视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培养及专业素养的养成。而传统职业教育服装专业统一课程、统一目标的课程模式从根本上难以满足就业市场的要求,学校专业课程内容与现代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远远滞后于迅猛发展的服装行业。学生毕业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难以胜任自己的工作。因此,服装专业必须加快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机制的转变,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构建以就业为导向,"按需设课"的教学模式。课程的开设要"以需为准、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鲜明的岗位技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实践上。整合服装专业课程,实施项目教学。  相似文献   

13.
, 《纺织教育》2012,27(6):548
日前,在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举办的"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上,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因其在中国针织工业人才培养上作出的贡献,被授予"中国针织人才培育行业大奖"。作为为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主要学院,该校纺织学院坚持围绕我国纺织工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及专业方向。针织工业是21世纪我国纺织工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该校纺织学院针织与服装系是全国纺织院校中目前唯一设立针织工程方向的专业院系。近年来,该系紧紧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坚持针织与服装办学方向,立足产业与企业需要培养学生,深受社会好评。  相似文献   

14.
王家馨  杨念 《纺织教育》2012,27(3):233-235
以建立工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为切入点,阐述服装设计高职教育工学深度融合的思路和采取的措施,即以“工学交替常态化”为基础,以“培养方式实战化”为重点,以“合作办学机制化”为保障,以“角色互融深入化”为补充,切实提高服装设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服装企业输送实用的高技能拔尖人才。  相似文献   

15.
肖宇强  陈东生 《纺织教育》2011,26(6):473-475
“采风”是艺术类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也是艺术教育的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艺术工学是一门融合科技与艺术的设计学科,艺工结合是近年来各高校都极力倡导的一种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对于促进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艺术工学特色指导下的采风课程教学应立足于当地,以服务区域文化和艺术为导向,不断推进高校与地方经济文化艺术的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16.
《纺织教育》2010,(5):80-80
2010年9月10日,“第19届中国真维斯杯休闲装设计大赛”东部分赛区在南京举行。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系08级艺术设计专业曾秋燕同学荣获“设计效果图优秀奖”,大赛组委会也因此授予闽江学院“院校组织奖”和“院校推动奖”。  相似文献   

17.
服装专业教育应服务于服装产业,既要适应产业当前的需要,也要推进与引领产业的发展与进步。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缺乏高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我国劳动力和原料成本低廉的优势正在逐渐削弱。人力资源已成为制约服装制造性企业向品牌运作型企业发展以及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因素。2006年6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加快纺织服装行业结构调整。国内服装产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它向承担服装高级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审视高等教育中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办学定位,将对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确定学科科研方向的意义闽江学院是新建的地方性本科大学,闽江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是新建地方性大学中新建服装系的一个新建学科。如何适应地方经济需要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如何高起点、快速度、跨越式地发展,是关系到这样一个新建学科能否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科研工作是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创造型应用型人才的基础。笔者认为,尽早地确定学科的科研方向,对于提高服装系的整体水平,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战略性意义。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既是培养服装人才的基层教学单位,也是组织科研和…  相似文献   

19.
张朝阳 《纺织教育》2012,27(6):514-515
工学结合模式是培养良好行业岗位素质的有效方式。应紧扣服装企业生产岗位所需的素质,针对适当的岗位群,培养学生的岗位素质与职业技能,为服装企业输送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20.
黄立新  曹斯通  王花娥 《纺织教育》2011,26(6):443-445,454
地方性本科院校只有紧密依靠区域产业背景,探索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集群,培养工程应用性人才,才能办出专业特色,以服务求发展。嘉兴学院以浙江纺织产业集群为依托,以构建纺织、服装专业现代工程化能力培养机制为目标,借鉴CDIO教学模式,以五大教学改革措施为抓手,探索基于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