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真空雾化制备Ag-Zn-Cu粉末的过程;研究了粉末的表面形貌、粒度分布、工艺性能;考察了影响粉末粒度的因素;分析了金属液滴的雾化过程和凝固过程。  相似文献   

2.
对空气雾化制备的A1-Si共晶合金粉末钎料粒度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粉末钎料粒度分布呈双峰曲线,主要分布在105~246μm之间.运用二次破碎机理对颗粒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推导出液滴发生二次破碎极限尺寸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3.
超细粉末的流动性差,导致其需要以悬浮液或气浮的方式输送,而冷喷涂时超细粉末悬浮液输送常选择在喷枪出口处,这限制了大面积稳定涂层的制备。针对该现状,采用基于离散相的Multicomponent模型,模拟了悬浮液液料在喷枪前端送料时液滴的蒸发及加速过程,并探讨了颗粒沉积的可行性。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压力和温度下,液滴沿喷枪轴线加速时,由于悬浮液液滴含量较少及与主气温度差值较大,导致悬浮液中的液相与预热气体之间发生强烈的传热传质,液相可在喷枪喉部前完全蒸发。对蒸发过程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气体压力下随着预热温度的提升,悬浮液液滴蒸发速度更快;液滴直径越小,则完全蒸发所对应的喷枪位置越靠前;固含量越低,完全蒸发所对应的喷枪轴向位置越靠近喷枪喉部;气体压力和材料种类对液相蒸发过程无明显影响。采用幂函数拟合方式,对悬浮液液滴的蒸发过程进行拟合而得到拟合公式,其中pl值反映了液滴蒸发的变化趋势、xc值的变化趋势基本反映了蒸发完全所对应的喷枪轴线位置的变化。对Cu悬浮液液滴蒸发加速的模拟结果表明:Cu颗粒与基体碰撞瞬间的速度值大于600 m·s-1,与...  相似文献   

4.
纳米Ni的制备与微观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利用机械-物理固相效应制备纳米Ni粉,并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技术检测了它的微观结构,属于面心立方的金属Ni,粉末呈单晶和多晶簇团共存。这种制备纳米粉末的装置简便,易于建造,投资少,可用于金属,氧化物纳米粉末的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5.
对空气雾化制备的Al-Si共晶合金粉末钎料粒度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粉末钎料粒度分布呈双峰曲线,主要分布在105~246 μm之间.运用二次破碎机理对颗粒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推导出液滴发生二次破碎极限尺寸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液滴雾化中雾通量小、雾场颗粒粒径分布不均匀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飞轮造雾装置;并研究了飞轮造雾系统中风速对液滴粒径的影响,利用LS-2000分体式激光粒度仪对该装置产生的液滴粒径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当飞轮转速不变时,液滴粒径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减小,当达到一定风速后,液滴粒径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大。通过对实验测得液滴粒径数据的分析计算,可以得到Rosin-Rammler分布函数中的特征参数β和分布指数n,为飞轮造雾的液滴雾化性能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谷成玲 《煤炭技术》2013,(7):158-160
以Weierstrass-Mandelbrot函数表征粉末颗粒表面的统计自仿射分形特性,然后借助临界接触面积,分析了HVC中粉末颗粒接触时的弹塑性变形过程,进而得到了粉末颗粒表面总真实接触面积和压制载荷的分形模型。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除尘系统流场分布情况以及粉尘与液滴颗粒对除尘系统性能的影响,运用Fluent模拟研究气态单相流、气固两相流和气固液三相流的流场分布情况,分析除尘器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压力与流场分布规律以及颗粒的运动情况。结果表明:除尘系统流场主要受除尘器结构的影响,受粉尘颗粒的影响较小;液滴颗粒的存在会提高系统的除尘效率;加入液滴颗粒后,粉尘运动凌乱度增强,与液滴碰撞作用加强,促进了细微粉尘的凝聚,但同时会影响除尘器流场稳定性,增加除尘系统阻力损失。  相似文献   

9.
电火花烧结钻头的研究是制造优质金刚石钻头的一个新工艺。它是六十年代开始发展的一项新型的粉末冶金热压成形技术。是将金属、非金属装入模具中,在特殊电源和轻压的相关作用下,粉末颗粒间产生微放电现象,引起多种活化作用,加速金属及合金扩散,使其易于合金化,经历放电活化和热塑变形,制取高性能制品的一种强活化、高效能的快速烧结。一、电火花烧结原理图1为电火花烧结金刚石钻头装置示意图,其烧结工艺如图2所示。  相似文献   

10.
水气联合雾化法制备微细球形金属粉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水雾化和气雾化的优点,开发了一种水气雾化制粉方法.在雾化过程中发现,熔融的金属液流被气流及高压水流先后破碎,破碎的金属液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收缩成球形.研究结果表明:该雾化方法制得316L金属粉末D50(8~13 μm)的收得率达到78.3%,振实密度超过4.7 g/cm3;粉末的形貌为近球形,组织为奥氏体和铁素体两相共存.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超音速火焰喷涂过程中粒子沉积状态对涂层干滑动摩擦形貌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颗粒撞击基体时的变形形貌和摩擦磨损后的涂层表面形貌,利用能谱分析(EDS)变形颗粒和涂层表面不同磨损区域的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成分均匀的粉末颗粒因受热不同而颗粒铺展形貌不同,受热充分的粉末铺展完全,在摩擦中并形成均匀的磨损区;受热不充分的粉末铺展不完全,摩擦过程中易发生WC晶粒脱落形成划痕区,未熔颗粒易在摩擦过程中脱落。成分不均匀的粉末,合金相多的粉末颗粒铺展完全,摩擦中易生产CoCr合金膜;硬质相多的粉末铺展不完全,易产生孔隙。  相似文献   

12.
Mo粉和Si粉球磨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Mo粉和Si粉在球磨过程中颗粒微观形貌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表明Mo粉的球磨过程是塑性颗粒的反复变形,焊合,断裂的细化过程,而Si粉的球磨过程是脆性颗粒的破碎细化过程;确定了MoSi2的机械合金化过程属延性金属与脆性非金属体系。  相似文献   

13.
合成金刚石用触媒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粉状和片状触媒在合成金刚石时的作用特点,通过“剥皮”试验确认金刚石成核过程中出现熔煤聚集现象。对金刚石杂质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组颗粒金刚石的杂质高于细颗粒金刚石杂质含量;片状触媒合成的金刚石杂质含量高于粉末触媒合成的金刚石杂质含量。从粉末触媒合成过程着手,探讨了金刚石的生长机制。  相似文献   

14.
燃料在强湍流中的燃烧广泛存在于实际工业装置中,研究湍流脉动对燃料传热及着火的作用对准确理解燃烧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气体燃料和液滴在湍流脉动条件下的蒸发着火等过程已经有了非常详细的研究,而对于固体颗粒受热和着火的研究,大多数试验方法,如落管炉、单颗粒炉和平焰燃烧器等,是在层流条件下进行的.湍流条件下的研究方法主要...  相似文献   

15.
《煤矿机械》2021,42(7):206-207
为研究煤矿输送带喷雾降尘的动态过程,基于Lattice-Boltzmann(LBM)方法,探讨了喷雾降尘过程的粉尘堆积形貌、流场及捕集率。首先使用LBM仿真并验证了液滴绕流,接着注入粉尘颗粒,计算粉尘的运动轨迹及其在液滴表面的沉积。结果表明:颗粒物堆积形貌在一定条件下呈枝簇结构,且枝簇结构朝与来流相反的方向生长;大粒径粉尘在液滴表面的沉积对流体流动有显著影响;速度小或半径小的粉尘,其受布朗力影响明显,可能在液滴背风面上沉积;粒径大的颗粒容易在液滴迎风面上沉积。  相似文献   

16.
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面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散射粒度分布分析仪表征研究了共沉淀法制备ITO粉末过程中,氨水直接混合对ITO粉末成形的影响。同时对比了硝酸铵、氯化铵和硫酸铵三种不同的沉淀母液对ITO粉末颗粒成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的共沉淀法均能成功合成ITO粉末,其中NH_4NO_3体系对ITO粉末颗粒晶相影响较小,能获得单一相的ITO粉末,且颗粒粒径分布较集中,形貌较为规整。因此,NH_4NO_3体系比较适用于制备ITO粉末颗粒。  相似文献   

17.
高梯度磁分离FCC平衡催化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磁场强度和风速对FCC催化剂高梯度磁分离的影响,利用固定床催化裂化微反应装置评价了平衡催化剂、磁性颗粒和非磁性颗粒的激反活性,结果表明,在磁场强度0.5T和风速0.3m·s-1的条件下,利用高梯度磁分离技术能选择性地分离金属污染严重的催化剂,金属污染轻的催化剂仍保持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适当的溶液配制,并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对复合氧化物粉末进行煅烧、超声分散得到纳米级(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使用X射线衍射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对不同煅烧温度处理的复合氧化物粉末进行了物相分析和形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喷雾干燥法制得的复合氧化物粉末各种组元是在原子水平上的均匀混合,且非晶化程度高;400℃煅烧处理后粉末颗粒中各组元还是处于非晶化状态;600℃煅烧处理后,粉末颗粒物相的主要存在形式为WO3(单斜系)、WO3(六方系)和NiWO4;复合粉末BET粒度为80.1nm,复合粉末Fsss粒度为0.42μm;粉末颗粒为球形或近球形,粉末分散性好。  相似文献   

19.
纳米氧化钇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碳铵沉淀工艺, 进行了纳米氧化钇的制备研究。研究了沉淀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对沉淀颗粒大小的影响; 添加表面活性剂隔离碳酸钇颗粒之间的相互接触, 从而起到了在煅烧过程中控制粉末硬团聚的作用; 分析了煅烧温度对比表面和氯离子含量的影响; 制备出了单一粒径小于50 nm、团聚体粒度分布D50<150 nm, 粉末的比表面积大于35 m2/g,粉末的团聚常数(D50/DBET)小于6, 形状为球形的纳米氧化钇粉末。  相似文献   

20.
马松勃 《矿冶》2015,24(1):26-30
研究了某镍冶炼炉渣深度还原过程中铁的还原特性及金属铁的生成及成长过程,重点讨论了还原温度、还原时间和氧化钙添加剂对金属铁生成及成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提高还原温度、延长还原时间和添加一定量氧化钙都有利于金属铁的生成及长大;在反应过程中还原出的金属铁以小液滴聚集成大液滴的方式逐渐汇集,经过水萃降温处理后以固态铁颗粒的形式存在于还原物料中,铁颗粒的形成过程可分为还原成铁、聚集成滴、冷却成粒3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