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特香型白酒生产工艺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生产原料,延长发酵周期,研究特香型陈酿调味酒的生产工艺。通过理化分析和感官品评结果可以看出,用高粱生产的陈酿调味酒和普通基酒在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上差异很大,主要表现在陈酿调味酒总酸和总酯远高于普通窖,其中总酸是半年窖最高,总酯是一年窖最高。如果追求调味酒的入口柔和,可以选择半年发酵周期的高粱窖;如果要求调味酒的酒体更加醇厚丰满,可以选择一年发酵周期的高粱窖。  相似文献   

2.
王桂芳  张志 《酿酒》1993,(2):20-24
我省兼香型白酒由玉泉酒厂七十年代试验成功以来,近二十多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国优、部优、省优品种4个,年产量3000吨,年创效益2000万元,已成为我省优质白酒中占主导地位的兼香型白酒,在市场上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九九计划”在多年对这类酒技术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又一次组织全省技术力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和总结。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工作,取得了以下3方面突破性的进展。一确定了我省以“中国玉泉酒”为代表的兼香型白酒属“浓中有酱”新流派  相似文献   

3.
以大曲粉、豆饼粉、磷酸二氢钾、乙酸钠、硫酸镁、酒尾、菌液、尿素、藕塘泥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实验设计L3(249)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特香型酒窖泥配方。结果表明,窖泥的最佳配方以耕织土为基础料,添加大曲粉1.5%、豆饼1.5%、磷酸二氢钾0.1%、乙酸钠0.7%、尿素0.1%、硫酸镁0.02%、菌液12%、酒尾2%、藕塘泥12%;生产实践表明,酒中己酸乙酯和己酸含量都有较为显著提高,乳酸乙酯有所降低,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特香型白酒酿造工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肇敏  吴生文 《中国酿造》2012,31(5):164-167
介绍了以四特酒为代表的“特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分析了其酿造工艺特点,从理化指标、微生物总数等角度,研究了特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各类物质的变化规律,为我国“特香型”白酒的酿造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发酵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后下降,酒精度不断增加,酸度逐渐增高,总酯含量逐渐增加,微生物总数随着发酵的进行逐渐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小.经过一个发酵周期后,酒醅的水分含量在发酵前后约可升高7%左右,淀粉和还原糖含量分别可下降39.95%和61.96%.  相似文献   

5.
酒用干酵母具有耐酸高、提高出酒率、缩短发酵周期、节能降耗、提高设备利用率等特点.在特香型白酒酒醅发酵过程中添加酒用干酵母,考察其对发酵所产特香型白酒中醇、醛、酸、酯等风味成分及其酒体风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白酒产量显著提高,最高出酒率可达65%;总酸、总酯含量有小幅下降;各酸酯含量均有下降,丙酸乙酯例外;甲醇、正丙醇、异丁醇增加,异戊醇、正己醇减少;乙醛、乙缩醛有所增加,异戊醛、糠醛含量下降;不会改变特香型白酒的风味、风格,酒体醇厚,诸香协调,回味较长.  相似文献   

6.
从理化指标、微生物总数及酶活性等角度,研究了特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各类物质的变化规律,为白酒的酿造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发酵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后下降,酒精度不断增加,酸度逐渐增高,总酯含量逐渐增加,氨态氮含量总体趋势为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微生物总数随着发酵的进行逐渐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小。经过一个发酵周期后,酒醅的水分含量在发酵前后约可升高7%左右,淀粉和还原糖含量分别可下降39.95%和61.96%。  相似文献   

7.
从理化指标、微生物总数及酶活性等角度,研究了特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各类物质的变化规律,为白酒的酿造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发酵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后下降,酒精度不断增加,酸度逐渐增高,总酯含量逐渐增加,氨态氮含量总体趋势为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微生物总数随着发酵的进行逐渐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小。经过一个发酵周期后,酒醅的水分含量在发酵前后约可升高7%左右,淀粉和还原糖含量分别可下降39.95%和61.96%。   相似文献   

8.
四特酒特征香味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以近年由我们开发的6个测定白酒微量香味组分的方法为基础,分析了8个有代表性的四特酒及各类名白酒样品。采用计算机多变量统计分析技术对所获数据进行归纳比较及分类,确认四特酒的香味组分模式明显有别于其它各类白酒而具有独立成型的特点。文中还总结了四特酒的香味组分含量特征并表列了全部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色谱分析技术,对5轮次传统固态特香型白酒不同糟层蒸馏基酒样的感官特点、理化指标、风味成分的分布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设计出了一套最佳摘酒方案。结果表明,分层摘酒基酒中呈香呈味微量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不同,且口感特点各具风格,原料糟基酒粮香舒适,口感醇厚,踩糟基酒香气偏清雅,口感绵柔,丢糟基酒窖香浓郁,口感较单薄。因此,指导车间认真做好摘酒工作,可以更好地提高传统固态特香型原酒质量风格,满足酒体设计需求。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保风格,去杂味,严格工艺操作”的措施。对属于凤香型酒中的太白酒的“个性”——风格特点,从八个方面研究了酸、酯、醇的量比关系,及在酒中的作用,进而提出太白酒必须使酸酯比例为1:3,己酸乙酯30~50mg/100ml,乳酸乙酯50mg/100ml以下。最后对严格检测手段,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作了简要说明。□(汉冯李)  相似文献   

11.
12.
湘泉酒香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国优四特酒以“三香(浓、清、酱)俱备犹不靠”而奠定其特香型风格,成为江南酒类一大新流派,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生产特香型白酒必须使用窖泥,窖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四特酒生产用泥窖四周是红褚条石(江西鹰潭产,似石似泥)垒砌,用水泥勾缝而成的.窖泥主要用来垫窖池底及封窖顶,这点与其它名优酒厂截然不同,成为特香型白酒的工艺特征之一.一、特型酒窖泥培养的机理特型酒窖泥中已酯、丙酯是由己酸菌、丙酸菌通过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生成的,是由己酸菌、丙酸菌为主的细菌在发酵过程中与曲粉、新鲜四特丢糟、黄水、窖泥结合而生成的.窖泥是己酸菌及其他有益菌的栖息场所,也是它们繁殖的温床.且泥本身就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如己酸菌、丁酸菌、丙酸菌、放线菌等,这为人工培养老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从特香型白酒大曲中分离、富集了根霉菌液,将其应用于白酒生产,研究了根霉对特香型白酒各主要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根霉菌液浓度为1.84mg/mL,根霉菌液的使用能有效增加白酒中乙醛含量的增加,当菌液用量为25mL时,能提高酒基中总酸及各主要风味物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种采用内标法,以乙酸正丁酯为内标物,利用气相色谱仪,在程序升温的条件下,采用AT-LZP-930白酒专用柱测定特香型白酒中特征组分丙酸乙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复合大曲对特香型基础酒产量、总酸、总酯、风味色谱骨架成分含量及感官风味特征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大曲试验组与单一大曲对照组基酒样品之间的产量、总酸含量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比例的复合糖化发酵剂对特香型基酒中的总酯含量,以及丁酸、甲酸乙酯、异丁醇、2-甲基-1-丁醇、乙醛、乙缩醛等微量风味物质成分含量具有显著性的影响(P0.05)。通过感官评价,正常特香型大曲与高温大曲混合比例为4∶1时,特香型基酒的感官一级率为83.3%,效果最好,其样品酒体更加醇甜与协调,香气也更加舒适。  相似文献   

18.
利用化学分析、色谱分析对特香型大曲酒酒尾与基酒进行成分分析,系统研究了特香型酒尾及基酒的主要成分及其香味物质成分含量,同时研究了两者各主要成分之间的差异,为合理使用特香型酒尾奠定基础。实验结果表明:特香型白酒酒尾中的总酸和酸类物质含量远大于基酒中相应物质的含量;而醇类物质、醛类物质、酯类物质在酒尾中的含量普遍小于基酒中相应物质的含量;酒尾中的乳酸乙酯的含量远远大于基酒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活性干酵母和糖化酶在四特酒生产中应用的工艺定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特酒生产中应用活性干酵母和糖化酶,出酒率可提高5%,酒质与对照相似,节约大曲6%,全厂全年可新增经济效益340万元。  相似文献   

20.
从特香型白酒大曲中分离、富集了芽孢杆菌制成菌液,将其应用于白酒生产。研究了添加芽孢杆菌对特香型白酒各主要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芽孢杆菌菌液浓度为2.285×108个/mL,当菌液用量为40 mL时,芽孢杆菌的使用能有效提高酒基中总酸、总酯和各主要风味物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