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30年来新疆城镇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和地域性的综合特点,尝试从多角度、多维度研究新疆城镇发展的现状格局与演变过程。以新疆城镇体系发展为主线,在分析新疆城镇体系现状格局的基础上,运用GIS的Voronoi图城市影响区划分方法,对城镇进行层级划分,以得出中心城市及经济腹地;通过等级规模演变特征(Pareto模型)和地域空间结构演变分析,揭示城镇体系发展的过程。等级规模演变主要分析30年来新疆城镇体系的结构容量和均衡度变化过程及新疆城镇设置过程的影响;地域空间结构演变主要是分析30年来中心城市及区域联系的变化和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空间结构以及城市性质变化的影响,提出新疆城镇体系未来的空间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方法,研究了城市群内小城镇规模等级体系结构特点、空间分布差异、核心城市和大都市外围特大镇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城镇管理水平等。从小城镇规模等级体系、职能建设、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方面,提出了城镇群内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采用城市位序—规模模型和基尼系数对近期广西城镇规划分步的时空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1997~2008年间,广西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数量增长较快,大城市的规模增长较快,中等城市的规模增长较慢,小城市增长不显著,特大城市没有增长;(2)广西城镇体系经历了位次型—首位型分布模式,城市首位度升高,但其间有波动;(3)广西城镇体系呈现平行的增长态势,城市体系中各种规模的城市增长率大体相似,城市规模分布保持相对稳定;(4)广西城镇体系呈现不均匀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极化现象比较明显,城市规模的形成与演变大体遵循"低水平均衡→极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1、城镇的合理规模问题 小城镇的建设绝不能搞成空心镇,其成长动力还在于经济的发展.什么是城市的合理规模,存在长期未决的争论.我国许多专家认为100万人口的城市才是最佳规模;德国专家则认为10-20万人口是城市最佳规模;而意大利专家认为5万人口就已经是城市最佳规模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城镇合理规模差别,其原因就在于影响城镇合理规模的因素至少有三类:一是产业性质--越高端的产业,其城镇合理规模越小.如瑞士的达沃斯,只是几万人的一个小镇,但由于国际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而成为经济活力非常强的城市;二是与大中城市协同度--城镇与大中城市的协同与分工越紧密,其合理规模就越小;三是独特性--越具有独特性的产业、城镇风貌,其合理规模越小.如云南的丽江,只是一个约十万人口的小城市,但由于传统的建筑和街区保存良好,形成了使人留连忘返的独特景观,全市GDP的80%来自于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   总被引:68,自引:4,他引:68  
本文认为在非均质空间和近于理智的人类活动条件下,城市和区域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受到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的牵引而有某种规律性。这不仅被大量事实所证实,也可应用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作者建议规划工作者要着力于分析城市与区域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并提出中心区位城市在内向型计划经济时代常具有较大发展优势;门户区位城市在外向型市场经济时代更具发展活力的论断。  相似文献   

6.
文化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新生力量,其发展与布局越来越受到城市决策者的关注.城市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取决于合理的产业布局,从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产业集群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文化产业布局体系的重要标志,而文化产业集群具有较为强烈的地理空间聚集特征.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大背景下,本文针对文...  相似文献   

7.
人口城镇化特征与国家城镇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镇化历经30余年的发展,人口结构和流动特征已发生了诸多变化.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快速扩张,在休闲消费与城镇空间特色化供给方面产生了新的需求.以人的流动为主线,通过多维度的城镇化人口流动与人群特征分析,认识城镇化发展新阶段的特征与规律;通过对城镇化空间特征及不同层级城市功能的研判,合理优化我国城镇空间格局与城镇体系,引领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小城镇历经自发生长的过程,其城镇空间、自然环境和本土文化在长期的互动中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形成和谐共生的山水林田城村有机整体,而上一时期的快速城镇化过程对这种联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品质提升、区域城镇体系完善和城乡关系平衡等当下重要的城市发展命题之下,从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视角认知每个小城镇独有的特色,并将其通过城市设计手段固化在城市空间中,从而形成与本土环境和文化相融共生的特色小城镇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青海省贵德县中心城区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介绍了从认知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入手,以城市设计的方法对自然—田园—城镇的有机整体关系进行保护和发展,从而形成完整统一、具有"本土"特征城镇空间的小城镇特色空间营造路径,具体包括研读环境本底肌理和城镇发展脉络,谋求自然、城镇、乡村并行生长的总体空间布局,营造延续自然乡野脉络的城市公共空间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2010年以来,我国在国家及省市层面实施了一系列强镇扩权改革,这标志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已经从过去的规模扩张阶段转变为以制度创新为特点的内涵增长阶段。当然由于强镇扩权改革自身仍处于探索实施阶段,其实施以来成效与问题并存,并产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地域空间效应,对其进行研究并反馈于我国强镇扩权的制度改革,对于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为例,运用辐射力模型、断裂点理论等方法对其强镇扩权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经济等地域空间效应进行研究。从城镇内部和城镇体系两种尺度探索2010年实施强镇扩权改革以来戴南镇镇区和兴化市城镇体系的空间变迁过程。实证研究表明强镇扩权对于我国小城镇建设能够产生改善城镇景观风貌、加速园区集聚等积极的空间效应,亦可带来新增用地规模过大、功能类型过为单一等消极问题。同时,其对区域城镇体系结构的发展演化也会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佑杰  葛卓  熊威 《中外建筑》2022,(12):59-65
兵团城市是我国独一无二的城市类型,绝大部分成立时间短,与周边地方城镇未能较好地融合发展。以第十四师昆玉市为例,将兵地融合理论与空间分析方法结合,识别其产业、人口与城镇建设三方面的核心问题及其与周边地方区域的融合发展程度,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三方面空间发展战略:产业融合发展上应建立协调机制,明确其主导产业,形成“一核一轴四区”的产业总体格局;人口发展与流动融合上应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城镇化战略,推动兵地人口要素流动,并完善昆玉市保障性住房体系;城镇建设融合上应构建区域兵地共同体和以交通发展轴为联系的城镇群,推动兵地生态共治共建,明确各城镇在区域中的职能与具体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的社会效应及城镇化中后期的规划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四五"时期我国全面进入城镇化发展新阶段——城镇化中后期,宏观发展条件和中微观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发展速度的转变使我国人口城镇化进程的不稳定性增加,人口城镇化将从"变局"转向"稳局"。本文提出,应争取有利时机,系统研究城镇化中后期的发展挑战和应对,提升人口城镇化质量,保持社会发展活力,实现增长向发展的转变。具体而言,在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要尽早完成人口城镇化的动能接续,强化城镇化的社会发展效应,继续带动社会流动。同时,要抓紧中高速增长的发展良机,解决人口城镇化的遗留问题,探索持续推进高质量人口城镇化的新道路。其中,在城镇化道路上,要超越城乡二元分立,建立从城市到乡村的现代化空间统一体,稳固城市发展道路,建设对城镇化支撑作用更强、更有效率的乡村空间。在人口治理上,探索促进社会流动的人口空间治理术,消解"存量"人口城镇化任务,更有效地响应人民生活和发展需要。在城镇化载体上,建构具有发展梯度的"城市群-都市圈-一般城市-县镇村"的多层级人口城镇化载体,创造更为公平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地区的行政区划体制创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汪宇明 《城市规划》2002,26(6):22-25
大批建制市的崛起是中国城市化最显著成就之一。中国的城市绝大多数是城乡合治型的广域型行政区。城市建制与行政隶属关系转型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为此 ,中国城市行政区划管理体制需要创新 ,以促进中国城乡社会结构转型 ,全面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浅析后工业化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王红扬 《城市规划》1998,(5):43-46,42
针对对城市化发展规律的一般认识,本文分析了全球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对城市化进程可能造成的影响,指出传统城市化理论主要反映工业社会的城市化发展规律,而后工业化将改变传统的城市化进程;未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可能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不会加速增长和大规模空间转移,人口和用地都将以内涵增长为主,在不增加人均占有量的同时城市用地能够实现适合人居的适度“松动”,城镇体系结构演化中单纯的等级———规律序列(层次结构)将被核心———边缘关系下的网络结构部分取代。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首先基于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概念与内涵构建评价指标,在综合测度1990-2008年间北京市各系统的城市化水平的基础上,借鉴物理学上的耦合容量系数模型和改进的耦合协调度函数,评价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演变规律和作用机理。评价结果表明:(1)各系统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整个城市化过程是一个由人口导向型城市化向经济导向型城市化演变的过程;(2)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彼此之间的耦合协调性整体水平都较高,且处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并表现出与城市化划分基本一致的阶段性特征;(3)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及其彼此间的耦合协调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体制改革以及地方政府行为等的影响和作用。最后就北京市的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分析与评价可以作为城市规划明晰城市发展阶段和质量、确定城市合理规模、安排规划实施时序、制定对策建议以及检验规划效应的新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有关城市化与城镇体系规划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胡序威 《城市规划》2000,24(1):16-20
我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并且已经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为此, 应该对于城市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必须调整城市发展方针。应该根据时代特征, 合理确定城镇体系规划的地域层次和基本内容, 形成空间规划系列, 加强有关政策和体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化的约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缪军 《城市规划》2003,27(7):17-21
尝试探讨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约束因素 ,分析在改革这些因素时可能会遇到的两难的冲突 ,探寻城市化的一些内在规律。指出 ,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资源、分工演进之间有着必然的正或负的相关关系 ,现代城市化理论当务之急就是发展一种能合理解释上述诸因素相互两难冲突的发展理论 ,以帮助我们判断分析我国城市化的现状 ,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现代经济增长及分工演进理论为我们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两难冲突提供了可能 ,同时指出了解决这一冲突的可能的方向。特别强调 ,在我国 ,人口 (户籍约束 )、资源(土地制度 )与城市化 (分工演进 )之间的两难冲突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下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逻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规划的三个形式(开发控制、规划方案和规划过程)对应于城市化的三个阶段(初始期、快速发展期和稳定饱和期),开发控制是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的重要形式和手段,而城市规划方案理论的发展深化必定由市场实践所推动.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构成对不具备完善的现代开发控制机制的中国城市规划的最大挑战,规划部门对"规划师规划城市,开发商建设城市"的规划和开发两元分离现象毫无警觉,一些规划方案编制方法仍然如旧,犹如在计划经济时代.认识市场经济下的规划实施过程,及其背后的城市建设制度,如何提高建设美好城市的能力是发展中国城市规划理论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上海城市功能转变与地域空间结构优化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文首先分析了上海城市功能转变实质就是实现城市现代化、城市国际化和城市持续发展,它将导致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变、产业和人口的疏解及房地产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再针对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现状、单一城市功能带来的后果及世界大城市地域空间发展的趋势,探讨了上海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优化重点在于优化城市的用地结构,搞好城市用地平衡以及扩大城市用地规模,选择好城市空间伸展轴;最后提出了几个上海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优化过程中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军 《城市规划》2006,30(1):67-72
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监管、政绩考核、城市财政、土地使用制度对城市政府执政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城市政府的执政行为与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借助城市化扩大内需、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市集约化发展的初衷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背离,使城市倾向于集聚生产,城市的人口集聚功能相对弱化,从而在制度层面上造成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建议通过科学的政绩考核以及合理的城市规划监管、城市用地、财政收支制度使政府平等对待城市的生产与生活功能,使城市政府有动力、有能力、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这样才能合理降低城市化门槛,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城市的集约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马武定 《城市规划》1999,23(6):22-27
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化是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的主旋律。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后指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步入快速发展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并且认为在我国城市化问题所面对的艰巨性与紧迫性的客观情况下,我们必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进程不仅是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城市质量的提高。积极发展小城镇并不能等同于城市化,也不能代替城市现代化。对现有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质的提高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