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以宁夏银川市天主教堂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银川市天主教堂的历史发展及建筑沿革;分析了银川市天主教堂建筑在平面形式与内部空间、外部造型及结构技术等方面的特征,以及教堂建筑所具有的中西交融的特点;探讨了银川市天主教堂建筑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在城市建筑方面的参考意义、文化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研究意义;为宁夏教堂式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2.
以机动车排放为主的污染物已成为银川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消减机动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可以有效助推银川市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总体目标按时完成。利用优化模型对银川市环境容量进行了测算,其中SO_2总容量为23.75万t,NOx总容量为20.90万t,TSP总容量为79.53万t,可为银川市制定污染物减排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合银川市机动车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和现状,预测在2020年前后,由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将突破其环境容量限值;从规划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两方面出发,针对性地提出了银川市机动车温室气体减排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宁夏污水处理的发展,污泥问题日益突出,使污泥减量化成为宁夏污水处理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国内外在剩余污泥原位减量化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解耦联代谢、隐性生长、生物捕食等剩余污泥原位减量技术特点,分析了银川市剩余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并结合实际情况,指出生物捕食和臭氧化技术应作为银川市剩余污泥原位减量化技术应用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采用层次分析法,以银川市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为基础,从经济、社会、资源3个方面出发,在建立银川市城市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前提下,选取了银川市2006-2011年的数据构成研究序列,运用评价模式,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对银川市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将得出的结论用于分析银川市城市化发展水平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3个方面对银川市城市化发展水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樊宽  张启敏  刘淑敏 《宁夏工程技术》2006,5(4):377-379,382
为评价银川市的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根据《银川市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及银川市“十一五”规划情况,选取不同的多目标优先因子,建立了银川市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环境(Environment)和经济(Economy)协调发展的非线性多目标模型(PREE),介绍了模式搜索法在求解银川市PREE非线性多目标模型的实际应用,给出了求解银川市PREE模型的算法和Matlab程序的具体实现.研究结果可为制定银川市宏观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银川市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的目标,站在彰显园林城市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兼顾城市园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方面出发,提出建设"贺兰山下果园城"的特色园林城市构想,即银川市在园林城市创建中应当走特色取胜之路,这不仅能够延续银川市1 600 a城市发展史中的文化脉络,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契合银川市周边多果园林场的实际,减轻园林部门的负担.既能体现多重效益,又具备一定可行性,是银川市实现"国家级园林城市"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利用Laspeyres指数法对银川市2005-2010年间的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与城市碳排放间的关系进行了分解研究,结论表明,银川市6a间CO2排放量增加了112.42%,一次能源消费、煤炭生产、水泥生产是导致银川市CO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耗能工业发展速度加快是导致CO2排放量剧增的主要原因;在此过程中一次能源需求量逐年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较小,是银川市CO2排放量连年上升的主要问题.分别建立能源与产业、碳排放关联模型,探讨了银川市产业结构发展中能源消费变化,表明:银川市产业结构的演进决定着城市一次能源消费空间的基本格局;缓慢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难以有效控制银川市碳排放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景观飘带作为一种极具表达性质的吸引物,对于提升城市的形象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对银川市北京西路景观飘带的设计意在突显"印象银川",提升银川市城市形象,打造城区到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带的景观廊道,同时也是旅游廊道,加深市民和游客对银川市的感知,树立银川市城市品牌,促进银川市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以银川市为例,采用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外业调绘进行数据采集,获取银川市统一的电子地图,提取其中的城市绿地信息,在GIS平台下建立起银川市城市园林系统空间数据库,实现了城市园林的空间和属性信息的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10.
SBR法CASS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银川市第一污水处理厂采用的SBR工艺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证,从理论上证明银川市第一污水 处理厂能够为银川市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回风源热泵技术及其原理,针对某矿井总回风蕴含热能较大、回收利用价值高的优势,提出了利用回风源热泵技术将回风热能交换到循环水中,作为热泵系统低温热源的方案,结合矿井的实际情况和实测数据出发,进行了方案实施。经使用验证,该方案达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油田燃油加热炉能耗较高,排放的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烟尘严重超标,对环境污染严重,油田原油加热炉替代工程刻不容缓。对空气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的工艺原理、能耗计算、设备特点及替代油田燃油加热炉工艺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并对两种热泵技术替代油田燃油加热炉后的效益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得出,空气源热泵和污水源热泵技术是进行油田加热炉燃油替代的有效途径;利用空气源热泵和污水源热泵替代燃油加热炉后可以分别降低运行费用30%和45%以上,分别降低碳排量60%和75%以上。通过加热炉燃油替代,不但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有效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烟尘的排放。  相似文献   

13.
土壤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土壤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的供暖制冷空调系统,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一种新技术.笔者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详细介绍了土壤源热泵系统的优点、组成及施工工艺,并且重点介绍了室外地埋管换热器的施工工艺,为今后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施工质量控制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地源热泵作为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一种技术,因其具有节能、高效、环保的优势,发展迅速并有广泛的市场需求.本文从地源热泵的主要形式、特点及优劣势、新型多热源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等方面,探论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明地源热泵在建筑节能中的重要地位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南京地区某项目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工程,对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技术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估,并与水冷机组+锅炉系统进行比较,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地埋管地源热泵的技术,分别在初投资费用、经济性评价指标和能耗分析3个方面研究其经济效益,最后提出相关结论和建议,得出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系统的能源综合利用率较高,在经济性和运行费用上优于水冷机组+锅炉系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地铁排热回收热泵系统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泵系统对地铁排热进行回收用于供暖是一项新的节能技术,通过应用经济评价方法,比较分析了热泵系统三种不同辅助热源的经济参数,得出总供暖容量1500kw,辅助热源采用燃气炉的热泵系统为最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以黟县地区水文和地质资料以及实地调研为依据,提出了井水直接供冷、水源热泵技术、土壤与空气直接换热供冷、农家乐水(地)源热泵系统三联供以及沼气池、太阳能、地源热泵综合应用的五种浅层地热利用在皖南古民居应用的原理以及实现的可能性,对今后皖南地区古民居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严寒地区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情况及节能效果,选取吉林省63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进行了实测,对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情况和节能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所检测项目平均性能系数和能效比均满足规范的限值要求,地源热泵技术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对于在检测中发现的"大流量、小温差"等问题,给出解决、控制问题的具体办法以及设计运行建议.研究表明,地源热泵系统在严寒地区有较好的适应性.此外,研究中对实测结果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可为工程设计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简单可行的湖库塘开式水源热泵系统全年能耗分析方法,然后以小型办公建筑为实例,进行具体的全年能耗分析,最后与空气源热泵的能耗相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湖库塘水源热泵系统的季节性能比均高于空气源热泵机组;室外循环水泵能耗对湖库塘开式水源热泵系统有较大的影响,应该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采取措施降低循环水泵能耗。  相似文献   

20.
在江浙等湿热地区应用双级耦合热泵即空气源热泵代替水环热泵系统中的锅炉,空气源热泵制取低温热水作为水环热泵的热源,空气源热泵制冷循环除霜会使其供热量减少.在水环热泵空调系统中有串联在水环路上的蓄热水箱来改善系统的运行特性.通过计算,选择了合适的空气源热泵、水环热泵和蓄热水箱,通过实验研究了蓄热水箱对化霜的影响.由于蓄热水箱的存在,中间环路的热惯性较大,空气源热泵机组结、化霜对系统的影响与室温的稳定性几乎无关.空气源热泵机组可以应用于该系统,本实验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能满足实际工程要求,为推广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