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以云南建水为例,分析古城与其生活主体的形态关系,以及对其居民生活形态、街道空间形式、历史建筑更新、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并非局限于探讨仅供旅游开发的商业模式,还试图以此获得历史建筑乃至历史古城与现代生活共存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以四川会理古城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会理古城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与更新发展问题,对会理古城的保护与更新提出了适宜性的保护规划策略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聊城古城保护和更新的调查和分析,深入全面地认识历史文化名城--聊城古城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指出古城保护的必要性和更新发展的必然性,提出古城保护和更新的内容和方法不仅包含着古城本身的保护和维护,同时,还应包括对古城更新的控制与引导.  相似文献   

4.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古城保护的必要性与更新发展的必然性.使古城保护的内容和方法不仅包含对古城本身的保存与维护.同时还包含对有机更新的控制与引导。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文章用经济的观点对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石屏古城作为云南省唯一入选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在更新中面临历史遗存保护与城市快速更新的矛盾。文章以此为契机,针对石屏古城的南正街街巷空间更新面临的问题,提出历史街区更新的总体思路,力求使石屏南正街历史街巷的传统风貌及其内部存在的文化内涵得到合理保护,并将街巷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进行有效协调,从另外的角度为历史街道再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古城景观保护与更新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发挥古城景观在城市城市建设,文脉延续中的积极作用,对促进城市人文景观建设,突出城市品牌形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基于此,针对仙桃市沔城镇莲花湖公园设计研究,是以当地景观可持续发展,景观保护与更新等多个方面为主要内容,对古城景观保护与更新研究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补充和完善古城景观保护与更新的理论及方法。  相似文献   

7.
建水古城     
<正>云南建水,很多人应该不知道这个地方,我们也是因为去元阳梯田,返回时不想走原路才经过,同行的朋友中有对建水比较了解的,她说建水的朝阳楼有"小天安门"之称,文庙更是历史悠久,值得去看,还有建水的美食也是很有名的。从高速公路下来,很远就看见一大片大片的建筑群,那便是建水古城,规模不小。建水古城不像大理古城、丽江古城那样是为旅游准备的。她就是一个纯粹当地人生活、居住、做  相似文献   

8.
姜伟 《城市规划》2022,(S1):5-12
1982年苏州入选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2年姑苏区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文章从现实背景、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实践探索、总体成效等方面,对苏州古城保护“保护与更新恢复启动”“保护与更新成片实施”“保护与更新全面展开”“有机更新与活化利用”4个重要阶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正是“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新区”这一城市建设方针的率先提出与一贯坚守,使苏州古城的传统风貌与格局得到整体保护,保护工作总体框架逐步系统化和科学化,苏州古城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亦逐步完善健全,走出了一条从古建老宅修复到街坊整体更新,从重风貌、轻内涵到重民生、重文化的具有苏州特色的古城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的成功之路。最后,基于以人为本和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国家战略,对未来苏州古城保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沈斌 《规划师》2004,20(10):39-40
建水城市建设集中于古城,致使古城保护出现了建筑风貌混乱、人居环境差等问题。为了较好的保护历史街区,应倡导一种积极保护的原则,使名城保护成为一种大众性行为,应针对不同的街巷、片区确定保护对象,提出不同的保护方案,应从资金、政策、法规等方面解决城市更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大同市作为第一批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遗存有大量的寺庙建筑。在大同大规模古城更新背景下,寺庙建筑作为古城建筑遗产的代表,成为第一批进行修复的历史建筑,其保护更新方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文章简述了大同古城寺庙建筑的保护历程,并对当前保护更新后的寺庙建筑建设规模进行了统计与对比,综合分析了大同古城寺庙建筑的更新模式,并对大同古城寺庙建筑的更新策略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张兵 《建筑与文化》2012,(6):108-111
灌县古城不仅是更新,更是复兴。"杂花生树"式的更新模式,使灌县古城不再像其他古城那样成为一种停止变化的"古董",而是成为一种"万物生长"式的新型古城。都江堰市灌县古城更新、复兴,不仅对古城更新,也对一般城市更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荆州古城周边旧城区的实地现状调查,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其发展缓慢的原因。通过对吴良镛先生的有机更新理论的再解读,衍生出新的有机更新理论,并分析各类发展限制因素,发掘古城边沿的发展的理论基础,最后通过老南门东堤街的更新实例,提出旧城区保护更新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3.
苏州古城的魅力在于古典园林与传统风貌,古城的活力来源于人在其中生活、活动。保护古城,振兴古城,必须赋予古城新的活力,使古城成为真正的商业、文化、旅游、居住中心。商业中心整治更新,作为古城振兴的重要举措,更要放在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总体目标和过程中,使其成为古城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越  仝晖 《中国园林》2021,37(1):62-67
明清济宁古城水系发达、经济繁荣,是鲁西南最重要的漕运咽喉.以重要运河城市济宁为研究对象,探讨鲁运河影响下济宁古城风景体系特征,具体包括运河水利景观风貌和古城风景体系两部分.其中,运河景观风貌包括泗水、汶水、北五湖、南四湖构成的天然河湖,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引水、分水、蓄调系统建立的运河水脊独特水利景观风貌:古城风景体系则...  相似文献   

15.
周岚  童本勤 《规划师》2005,21(1):40-42
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工作分为“总体纲要阶段一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成果汇总协调阶段”,经历了“先整体后分区再整体”的过程,采用了加强前期专题研究、重视现状调查、注意与各方沟通等方法。其技术重点在于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准确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和目标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从“桐芳巷”到“新天地”——谈苏州历史街区保护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雨村 《规划师》2003,19(6):20-23
苏州“桐芳巷”所代表的“新建街区、风貌延续”是苏州古城更新的主要模式,上海“新天地”里弄改造则是保留传统形式、改变原有功能的代表性实例,二者均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成功与失误并存。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已不仅仅是物质环境的更新改造问题,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甚至是时空等诸多因素。在借鉴前人或他人成功经验的同时,苏州历史街区的保护必须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对策和实施道路:建立多元化的保护机制;全面保护,更新利用;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7.
蔚翠荣 《山西建筑》2010,36(23):29-30
以太原市旧城区为例,分析了一个城市保护与更新的矛盾,提出了对于城市保护与更新的探索之路,从而实现城市和历史建筑一起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汪芳  刘迪  韩光辉 《华中建筑》2010,28(5):159-162
"活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探讨城市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理念和方法,是在Eco-museum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适应于城市空间中的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活态博物馆以居民集体记忆、社区居民、空间元素为组成要素;古今并重、主人为主、动态保护为主要特征,本质是社区更新。在山东临清中洲运河活态博物馆案例中,借助已有的资源魅力,激发出地段的活力,对适应城市发展需求、实现有效保护,进行了规划尝试。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8,(2)
As the revitalization of city culture and the city cultural confidence has been increasingly valued, the ancients' per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mountains, river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as well as their wisdo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ities deserve more attention and further exploration. Taking ancient Yiyang City for example,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local chronicles and literature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history of the city, famous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top eight views, and attempted to interpret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of "mountain, river and city" landscap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historical basi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for revitalizing local cultures and shaping urban landscape patterns, and offer spatial strategies for the city protection and renew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