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塔里木古生界盆地是一个经历过多期改造的残余盆地,其地质特征和演化规律高度复杂,勘探难度很大。通过对该盆地开展三维盆地模拟,计算了该盆地在各次主要构造运动前后的生烃量、排烃量和剥蚀油气损失量,总结出该盆地的生、排烃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虽然遭受过三次强烈的破坏,但最主要的破坏期是泥盆纪末的海西早期。当时残留的油气量比损失量大好几倍,并且构造期后的再次生、排烃量仍然非常巨大。因此该盆地从生排烃贡献量看应当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利用声波时差资料计算地层剥蚀量的方法原理及其适用条件,认为该方法能够用于计算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以来遭剥蚀地层的厚度.计算结果表明,盆地剥蚀量较大的地区在神木、榆林、佳县等东部地带,剥蚀量可在1400m之上,由东往西剥蚀量逐渐降低,至环县、镇远等盆地西部地区,地层剥蚀量最低,仅在400m左右,反映出鄂尔多斯盆地的后期改造具东部强西部弱、边缘强内部弱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采空区地表移动盆地对埋地管道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采空区地表移动盆地的形成原因和对埋地管道的影响,根据相关公式,对水平矿层地表移动盆地的最大沉降量、移动盆地主断面轴线长度等边界特征值进行了计算.同时,参照有关石油行业标准,对一定长度下管道允许的最大沉降量进行计算,并列举了具体算例.通过移动盆地的最大沉降量与管道允许的最大沉降量的比较,初步判定管道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油气盆地的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守诚 《石油学报》1993,14(4):20-34
本文从地球动力学出发,对我国油气盆地的构造动力、沉积、热动力、水动力、与资源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盆地的基底、时代、原型、叠加、改造,将中国油气盆地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及七个油气区与29个亚区,并分别阐明了三种盆地的构造模式;在进行盆地古地理重建的基础上,阐明了不同构造期盆地的古地理,沉积盆地的边界与中心,盆地与沉积中心的运动轨迹,并根据古气候、古地理将沉积盆地分为四类;在编制盆地地温梯度图与热流图的基础上,分析了地热成因与影响因素,热史与烃源岩的演化,将中国油气盆地分为:高热、热、温、冷四类;在研究盆地水动力、水化学的基础上,将盆地分为压实流、向心流、穿越流、滞流等四类,说明了它们与油气运移的关系,强调了平面分区、纵向分带的特点;在综合上述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沉积盆地油气聚集的基本模式,对盆地的生烃量、排烃量、散失量、聚集量提出了看法.简介了我国当前的评价系统,强调了在计算机上进行盆地数字模拟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5.
以含油气盆地咸水层为对象,针对规模化工程实施需求,综合考虑地质因素、工程因素、经济因素等3方面限制条件,提出了适合于含油气盆地特点的四尺度、三层级碳封存潜力评价方法。结合中国含油气盆地特点,将含油气盆地封存潜力划分为盆地级、坳陷级、区带级与圈闭级4个评价尺度,封存潜力评价划分为理论封存量、工程封存量与经济封存量3个层级。理论封存量基于含油气盆地地质参数、储集层条件及流体性质,可细分为构造封存、束缚封存、溶解封存、矿化封存4种埋存机理;工程封存量受注入能力、安全封存压力、布井数量、注入时间影响;经济封存量基于盈亏平衡原理,主要考虑碳价收益、钻井投资及操作成本的影响。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咸水储集层评价结果表明,咸水储集层理论封存量中构造封存量占比最大,其次为溶解封存量和束缚封存量,矿化封存量最低;考虑注入性、安全性与经济性条件后,CO2工程封存量和经济封存量与理论封存量相比大幅降低,分别仅为理论封存量的21.0%和17.6%。  相似文献   

6.
苏北盆地始新统三垛运动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人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苏北盆地三剁事件剥蚀量进行过计算,但主要集中在某一凹陷或某一方面,缺少从整个盆地大的成因环境中分析和考虑,其所得的结果具有片面性。在评价前人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泥岩声波时差法、地层厚度趋势外推法,对三垛事件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苏北盆地该事件中的最大剥蚀量在1000~1200m之间,主要位于建湖隆起区;深凹处剥蚀量最少,一般在300~500m左右;斜坡和低凸起的剥蚀量一般在600~900m左右;盆地南部的剥蚀量较北部来说相对较少。这对重新认识苏北盆地的油气成藏史以及油气藏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声波时差法恢复剥蚀量在二连盆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抬升剥蚀,再经沉积,压实作用得以保存下来。利用保存下来的沉积压实可以定量恢复剥蚀量,通过用泥岩声波时差法对二连盆地晚白垩纪—第三纪的沉积间断的剥蚀量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恢复原始沉积厚度和估算剥蚀量,结果表明二连盆地原型盆地受到过改造,这有助于对烃源岩进一步认识,可为地质评价、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ϵ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系统地评价礼乐盆地的生烃潜力,探讨盆地的烃源岩特征及其动态演化过程,文章采用BMPES盆地模拟与油气评价系统对盆地的生烃系统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认为盆地主要发育Mz、E11-E22、E31 3套烃源岩,古新统—中始新统和中生界是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其有机碳丰度在0.2%~2.0%之间,干酪根类型以Ⅱ-Ⅲ型为主;盆地具有中值地热场特征,幅值在50~90 mW/m2之间,其新生界生油、生气门限分别为2800~3200 m和4700~5000 m;古新统—中始新统烃源岩在早渐新世末开始进入生烃高峰期,中中新世末瞬时生烃量达到最大值,其生烃量可占整个盆地生烃量的86%;盆地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潜力,新生界总累计生烃量约689.79×108t,南部坳陷是盆地的主力生烃坳陷。  相似文献   

9.
由于现代煤成油理论的建立和世界范围内一批大中型煤成油田的相继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油问题引起地质学者的关注.该文通过实验获得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饱和吸附烃量为50~88kg/t煤,为研究煤吸附烃提供了一些定量信息.同时认为,只有煤生油能力达到或超过煤饱和吸附烃量时,煤才可能成为有效油源岩.通过热模拟实验获得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油能力,结合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饱和吸附烃量,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烃能力进行评价,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烃能力有限,大多数煤生成烃类尚不能完全饱和煤中的孔隙.同时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进行综合评价,并与世界其它大中型煤成油田进行对比认为:鄂尔多斯盆地煤有机质丰度较低、类型较差、成熟度不高、生油能力有限;油源对比的结果也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原油与侏罗系煤系地层烃源岩无关,从另一侧面也说明,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烃能力有限,形成工业性油藏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0.
焉耆盆地构造演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平衡剖面原理,对焉耆盆地9条构造剖面进行了构造复原。结果表明,燕山早期焉耆盆地处于弱挤压状态,构造变形量相对较小,而主要的变形量集中于燕山晚期和喜山期,但喜山期变形稍弱于燕山晚期。平面上盆地西部变形量较大,东部变形量较小。盆地中、新生代的演化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燕山早期弱挤压与同生变形阶段,燕山晚期强烈挤压阶段,喜山期对冲挤压阶段。  相似文献   

11.
吐哈盆地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吐哈盆地与美国波德河盆地煤层气成藏对比分析入手,分析了波德河盆地低煤阶煤层气勘探成功的原因:高渗煤层中实际含气量大于测试含气量。结合吐哈盆地的优势,提出吐哈盆地的煤层气勘探应当游离气、吸附气兼顾并重;同时对3个重点区块进行了评价,优选出跃1井区块。  相似文献   

12.
生成条件和保存条件是决定一个盆地或探区天然气富集程度的主控因素.利用目前对我国重点含气盆地气源条件和保存条件的研究成果,定义并计算了基于其气源条件(生气量、生气强度和生气期)和保存条件(盖层质量、构造活动性)的各盆地的“含气远景得分”.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主要含气盆地天然气的勘探前景进行了对比和评价.我国各含气盆地中,含气远景得分在400分以上的盆地有四川盆地、莺琼盆地、塔里木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表明这些盆地应该是我国天然气勘探潜力最大、勘探前景最好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美国两个产煤层甲烷气的盆地,即含气量较富的圣胡安盆地与含气较贫的桑德沃什盆地的地质和水文情况的对比研究后发现:煤的分布和级别、气的含量、渗透率、地下水流及沉积和构造背景及其相互影响的最佳配置是决定一个盆地煤层甲烷气产能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应用地震资料建立压性盆地平衡剖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由地震资料分析认为,造成压性盆地地层缩短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①断裂作用;②褶皱作用。由断层作用造成的地层缩短量等于水平断距;由褶皱造成的地层缩短量等于褶皱弯曲部分的长度减去弯曲剖分的水平距离。应用地层缩短量可建立压性盆地平衡后的古地质构造发育史剖面图、平面图,并可间接地研究盆地不同位置、不同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强度。  相似文献   

15.
�¹������ۺ����ú�������ԶԱ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吐哈盆地与粉河盆地(Powder River Basin)的煤层气地质资料,探讨了两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特征,对比分析了两盆地煤阶、煤岩、煤质、含气量及饱和度等物性条件,指出了吐哈盆地与粉河盆地在煤层气含量构成、渗透率及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概论全球油气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经济可采储量为标准统计分析了各地质时期、各大洲、各沉积盆地油气资源分布状况,明确指出,有经济可采储量和可采油气田的盆地是少数,不超过全球盆地总数的40%,含大油气田的盆地更是凤毛麟角,大约为全球盆地总数的16%。因此,不能幻想某种盆地分类对预测油气量有重要意义。油气勘探家们在实践中不要过分偏爱某类盆地或某种构造,不要用某些或某种油气形成或富集的模式作为预测的依据去指导实践,以免遭受挫折。  相似文献   

17.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地形地貌特点,结合长庆油田输油管道建设的实践,总结了长庆油田输油管道的多项设计技术,涉及线路优化,低温、高压、低输量输送,管道压力、输量自动控制,水工保护和线路环境设计等方面,这些技术代表着鄂尔多斯盆地输油管道建设的最先进水平。此外,展望了长庆油田输油管道的技术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胶莱盆地深部拆离系统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震剖面解释结果揭示了胶莱盆地深部两个低角度拆离断裂系统:一个发育于盆地南部诸城凹陷,主拆离面向南缓倾,深度为8~10 km;另一个发育于盆地北部高密凹陷和莱阳凹陷深部,由一系列北倾犁式正断层组成,主拆离面向北或北北东缓倾。根据受控凹陷的地层记录分析、剖面复原分析和伸展量估算,并结合地表断裂滑动矢量反演结果,认为盆地南部拆离系统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莱阳组沉积时期,该时期诸城凹陷南北向伸展量达36%~41%,最大伸展方向可能为北西-南东。该拆离系统继承了早期胶南(或苏鲁)造山带深部滑脱构造面,其后期拆离复活主导了胶莱盆地南部不对称伸展构造样式,控制了狭长展布的莱阳期沉积凹陷发育。北部拆离系统主要形成于晚白垩世盆地伸展阶段,伸展作用可能延续到古新世时期,控制了盆地王氏组沉积。这个时期横穿莱阳凹陷和高密凹陷南北向伸展量估计为20%~25%,最大的伸展方向近南北向。该拆离系统调节了胶莱盆地近南北向拉分伸展,其形成与盆地东、西两侧北北东向边界断裂带右旋剪切作用有关。胶莱盆地深部两个深部拆离系统的时空复合或叠合造就了盆地内部复杂的伸展构造样式。识别这两个拆离系统不仅对盆地形成机理和动力学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深部构造制约,对盆地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辽河盆地构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应用构造分析理论和方法,对辽河盆地构造断裂,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构造几何学综合分析认为主干断裂具有发育的多期性、性质的多样性和展布的分段性等特点;按伸展、走滑、挤压和其他类型总结分析盆地构造样式共有5大类、12个亚类。构造运动学分析认为盆地以伸展作用为主,并受后期走滑作用的改造,运动形式比较复杂,同时定量计算了伸展量、走滑量和断块旋转量。结合火山岩特征、大地电磁测深和现代地震资料,探讨了辽河盆地形成与演化。  相似文献   

20.
叠合盆地油气资源评价问题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9  
叠合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类储盖组合、多次生、排烃和多期成藏等特征,通常勘探目的层埋深大,经历长期演化,油气藏充注历史复杂,油气分布规律受多种因素控制。认为评价叠合盆地的油气资源量时需要注意:①不能依据氯仿沥青“A”和有机碳含量等实测指标评价烃源岩品质,因为这些指标值高并不能完全表征烃源岩的生、排烃量大;②不要完全依据生、排烃量评价探区勘探前景,因为构造变动强时可以使烃源岩排出的烃量在运称中全部遭到破坏;③不宜套用运聚系数法求取资源量,因为叠合盆地成藏体系聚油气效率远不如简单盆地;④不应依据有限的几口预探井的失利而否定某一地区的勘探前景,因为复杂盆地具有复杂而独特的油气藏机理和分布规律。研究这四方面的地质问题对于准确评价和预测叠合盆地的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