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UV、LiCl复合诱变深黄被孢霉选育γ-亚麻酸突变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娜  李柏林  欧杰  蒋志斌 《食品科学》2006,27(12):201-203
以深黄被孢霉(Mortierella isabellina)AS3.3410为出发菌株,经UV、LiCl复合诱变处理,随机筛选后复筛,最终获得一株突变株SHFU-13。其种子发酵2d,摇瓶发酵8d时,生物量和总脂量分别达21.66、12.65g/L,在同等条件下比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8.84%和36.61%。气相色谱分析其油脂组成,γ-亚麻酸含量为6.39%,产量为0.81g/L,产量较对照样提高44.64%。连续传代多次,其产量性状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
紫外诱变选育红曲红色素高产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文红  高玉荣 《酿酒》2008,35(1):75-78
为了提高红曲红色素产量和质量(红色价高、色调好),以红色素高产菌株紫红曲霉C1CC5017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诱变,得到高产红曲红色素的M144菌株。利用此突变株进行液态摇瓶发酵和固态发酵,红曲色素红色价与出发菌株相比分别提高了61.90%和45.10%;色调与出发菌株相比分别提高了16.47%和13.04%。经十次传代稳定性实验,液态摇瓶发酵和固态发酵红曲红色素色价分别稳定在175U/mL和1500U/g,色调分别稳定在0.99和1.04,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酱渣发酵蛋白饲料优良菌种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酱渣为主要原料,经过初筛、复筛和多菌株优化组合发酵,选出了发酵酱渣的优良菌株。发酵产物的粗蛋白为25.9%,比对照的粗蛋白含量提高32.8%,比原料本身的粗蛋白提高55%,粗纤维从14.7%降至10%。结果表明,筛选到的菌株是发酵酱渣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4.
李家飚  肖冬光  韩涛 《酿酒》2004,31(4):56-58
通过研究α-氨基氮总量及不同氨基酸对啤酒发酵过程中杂醇油生成的影响,得出亮氨酸的影响最为显著。用4株亮氨酸缺陷型突变株与出发菌株进行发酵性能比较,杂醇油生成量比出发菌株减少了20%以上。在啤酒发酵过程中,麦汁中的游离α-氨基氮含量190mg/L时,杂醇油生成量最低,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杂醇油的生成。当麦汁中游离α-氨基氮含量为140mg/L时,出发菌株SC-4的杂醇油生成量增加了48.93%,突变株的杂醇油生成量仅增加了7.66%;当麦汁中α-氨基氮含量为240mg/L时,出发菌株SC-4的杂醇油生成量增加了35.95%.突变株的杂醇油生成量仅增加了4.40%。  相似文献   

5.
快速发酵面包酵母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出发菌株进行紫外-氯化锂复合诱变,通过初筛、复筛选育出高麦芽糖发酵力、低葡萄糖阻遏的面包酵母菌株BM-72,该菌株在不加糖、低糖面团中均表现出较好的发酵力,分别高于出发菌株19.4%和7.3%。  相似文献   

6.
以无锡轻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保藏的一株啤酒酵母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诱变及蛋氨酸连续驯养后,选育得到一株抗老化性能较为优良的菌株M4.在1m3发酵罐中的中试结果表明,与出发菌株相比,其羰基化合物(TBA)含量降低19.1%,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加29.6%.在不改变其它生产条件的情况下,啤酒风味稳定性提高92%,工业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7.
利用微生物混合培养技术生产玉米废渣单细胞蛋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废渣是淀粉厂生产淀粉后的残余废料,其干基主要成分是半纤维素和淀粉,分别占干重的42.0%和22.9%,粗蛋白含量22.0%。本实验以此玉米废渣为唯一碳源,尿素为氮源,利用包括一株霉菌,一株酵母和两株细菌的混合菌株为生产菌株进行混合发酵,在31℃,自然PH条件下,经64h通气培养,产品粗蛋白含量由原来的22.0%提高到40.4%.  相似文献   

8.
粘红酵母GLR513生产油脂最佳小型工艺发酵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施安辉  周波 《食品科学》2003,24(1):48-51
以GRL513粘红酵母(Rhodtorule glutinis)的突变株为出发菌株进行小试生产,确定其发酵生产油脂的最佳小型工艺条件为:葡萄糖为碳源(NH4)2SO4为氮源,碳氮比为70:1,发酵初始pH5.5,发酵过程回调pH值,接种量为20%,温度为30℃,通过后期补加碳源方式培养72h,最终油脂产量可达菌体干重的67.2%,对该变异菌株产生的油脂进行气相色谱和质谱分析,确定油脂中棕榈油酸含量为33.31%,油酸3.80%,γ-亚油酸0.20%,EPA2.0%,DHA3.60%,总计56.61%。  相似文献   

9.
经过抗性筛选和摇瓶发酵培养,从25株酵母菌中筛选到一株能以甘蔗糖蜜为碳源的生物量较高及富铁能力较强的菌株R4—5。利用^60Co辐射诱变,选育出一株正突变菌株R4—5—27,在同等发酵条件下,生物量达到10.25mg/L,铁含量7.43mg/g,总铁含量为76.16m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59。连续10次传代,其产量性状无大变化,表明该菌株遗传性状稳定,极有潜力改良为工业化生产菌种。  相似文献   

10.
低产杂醇油啤酒酵母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啤酒酵母SC-4为出发菌株,经UV诱变育种后获得一株亮氨酸缺陷型菌株MS-11。与出发菌株相比,该菌株杂醇油生成量下降了25.47%,其他发酵性能基本保持不变。MS-11在较高主发酵温度(14℃)下的啤酒发酵实验表明,其杂醇油生成量为65.35mg/L,与出发菌株在9oC发酵条件下的杂醇油生成量63.24mg/L基本相当,而双乙酰的生成量则下降了15.13%。  相似文献   

11.
利用LiCl和紫外线诱变圆红冬孢酵母AS2.1389,以红四氮唑(TTC)为显色剂通过96孔板进行初筛;通过气相色谱(GC)进行复筛,得到突变株D2。与原始菌株相比,D2的脂肪酸含量提高了72%,α-亚麻酸(GLA)含量提高了259%,达到O.508g/L。经传代培养,其GLA产量稳定。  相似文献   

12.
利用UV-LiCl复合诱变腐霉出发菌株,通过低温培养和苏丹Ⅱ染色镜检初筛、摇瓶发酵复筛,获得1株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高产菌株腐霉H6,经20℃-15℃二阶段培养168 h,所得生物量、油脂含量和EPA含量分别为23.50 g/L、17.54%和15.36%,EPA产量为633.17 mg/L,较出发菌株(263.80 mg/L)提高了140.02%,且产量、性状稳定。添加不同浓度柠檬酸对腐霉H6油脂合成调控的研究表明,发酵中期添加1.5 g/L柠檬酸可显著增加葡萄糖的利用率,提高油脂含量和EPA含量,EPA产量达890.49 mg/L,与对照相比提高40.64%。发酵实验表明腐霉H6极有潜力开发成为工业化生产菌种。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首先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5为出发菌株进行诱变选育,筛选出一株核糖核酸(RNA)含量优于菌株J-5的诱变菌株J-5-9,其RNA含量在摇瓶中达到了13.12%,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0.62%。选取糖蜜为碳源,应用正交试验优化菌株J-5-9发酵培养基组成为:糖蜜3%,酵母浸粉2%,磷酸二氢钾0.01%,谷氨酸钠0.2%,硫酸亚铁0.1%。最后利用优化发酵培养基和碳源、氮源和磷源的流加补料工艺,在10 L发酵罐中培养诱变菌株J-5-9,RNA含量达到8.11%,比优化前提高了18.22%,同时细胞生物量达到188 g/L(湿质量),实现了酿酒酵母高产RNA的高密度发酵。这说明诱变菌株J-5-9是一株很有潜力的工业化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14.
黄峰 《中国油脂》2022,47(1):101-106
在不同输入电压条件下产生等离子体对双对栅藻进行诱变,并在140 V条件下筛选出3株优势突变藻株(T-2,T-5,T-6)。通过测定培养期间突变株与原始株的生物量、光合性能参数、油脂积累等指标,探究等离子体诱变条件对双对栅藻油脂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突变株T-5培养35 d的生物量、甘油三酯产量、总脂含量、总脂产率分别为764.1 mg/L、263.0 mg/L、38.2%、8.3 mg/(L·d),分别较原始株提高了13.6%、58.9%、47.5%、66.0%;T-5突变株的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使突变株保持良好的光合作用;但T-5突变株的蛋白质含量较原始株下降了24.4%,说明突变株在培养后期以消耗蛋白质为代价以促进油脂的积累。  相似文献   

15.
以红色红曲霉(Monascus ruber)为出发菌株,用混合酶制取原生质体并对原生质体形成条件进行探讨,并进行紫外诱变选育。采用50h菌龄的菌丝体,使用蜗牛酶(0.6%)+溶菌酶(0.4%)+纤维素酶(0.6%)的复合酶液,30℃酶解2h,在该条件下原生质体浓度可达7.8×106个/mL,再生率为7.3%。在最佳紫外照射时间80s下,突变株经筛选,得到一株酯化酶活显著提高、遗传性能稳定的诱变株HN215-6,其酶活达468.4mg/100mL,比出发菌株HN215提高了1.66倍。  相似文献   

16.
张超  徐洲  魏琴  李正国 《食品科学》2010,31(23):322-325
为了提高被孢霉M11 的油脂与γ - 亚麻酸(GLA)含量,对M11 菌株分别进行紫外(UV)、硫酸二乙酯(DES)、紫外与硫酸二乙酯复合(UV-DES)诱变的研究。结果表明:UV、DES、UV-DES 复合诱变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突变菌株的油脂含量及GLA 含量,但复合诱变比单一诱变更有效。突变株M117 的油脂含量为41.3%,GLA 含量9.28%,GLA 产量1.52g/L,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1.26%、11.81% 和24.59%。经9 代连续传代培养,M117都能保持较稳定的产油和产γ - 亚麻酸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降低糯米酒高级醇含量,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菌株XF1的单倍体XF1a7和XF1α6为原始菌,采用Cre/loxP同源重组系统构建乙醇脱氢酶基因ADH2和类丙酮酸脱羧酶基因THI3缺失的单倍体酵母,再通过单倍体的杂交构建ADH2单基因缺失双倍体酵母XF1-A和ADH2与THI3双基因缺失的双倍体酵母XF1-AT。结果表明,重组菌XF1-A、XF1-AT与原始菌XF1的生长性能相似,菌株XF1-A和XF1-AT的基本发酵性能与菌株XF1无显著差异,菌株XF1-A酿造糯米酒中高级醇含量为522.16 mg/L,比菌株XF1低11.16%;菌株XF1-AT的高级醇含量为462.03 mg/L,比菌株XF1低21.39%。综上,ADH2和THI3基因敲除酿酒酵母能够有效降低糯米酒中高级醇生成量。  相似文献   

18.
原始菌株里氏木霉M277经紫外诱变后,挑选培养基上水解透明圈大的菌株进行初筛、复筛,获得M277-7高产菌株,连续5代稳定产生纤维素酶,CMC酶活高于原菌株30%.发酵后产生的酶液应用在牛仔布上,减量率可以达到5%.  相似文献   

19.
利用亚硝基胍对隐甲藻ATCC30556进行诱变处理,通过30℃高温培养初筛及摇瓶发酵复筛,得到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产量稳定提高的突变株LS1057,其DHA占总脂肪酸的含量从出发株的25.78%提高到32.02%。研究摇瓶发酵条件对突变株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pH6.5、温度26℃、转速150r/min的发酵条件下培养216h后,其生物量、总油脂产量及DHA产量分别达到14.06、3.14g/L和1.057g/L,分别比出发藻株提高了21.31%、69.73%和121.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