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开展了SiC颗粒增强铝合金基复合材料挤压成形的实验研究,分析了其挤压成形的力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材料的挤压载荷随着变形温度的则显著降低,在一定温度下,随着挤压位移的增加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双金属固相结合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双金属是由两种不同性能的金属结合而成的,经过恰当组合的两种金属结合以后,可以获得高强度、耐腐蚀以及导电、导热等综合性能,使材料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发挥良好的作用。固相结合法是制造双金属的有效方法。本文基于刚粘塑性有限元理论,在两组元金属相互接触的表面之间引入摩擦单元,对Cu/Al双金属挤压固相结合的非稳态过程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到了两组元金属之间的相对滑动量以及成形过程中的载荷-行程曲线,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接近。同时获得了变形体内的应力、应变分布,揭示了组元金属在成形过程中的流动规律。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冶金结合双金属复合管的生产工艺、坯料成型特点以及产品的特性。应用结果表明:采用离心浇铸技术生产的双金属复合管坯,经挤压工艺制造的双金属复合无缝钢管具有界面冶金结合强度高、材料互补性强、后续加工性能好、使用安全性能高等特点,可以广泛用于特种锅炉、高腐蚀性油气田、化工行业等腐蚀环境和热电厂、矿山等高磨损环境。 相似文献
4.
5.
多向挤压变形规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含有正挤、反挤和径挤的多向挤压工艺的变形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讨论了反挤冲头、正挤孔径以及摩擦条件分别对反挤杯高、正挤杆长以及载荷等的影响。文中所提供的数据与图表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工艺参数对铝型材挤压变形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引进一个反映金属流速不均衡性的参数———流速均方差 ,有效地控制型材挤压成形时金属流动的不均匀性。采用有限变形弹塑性有限元方法 ,对不同挤压参数 (挤压比、摩擦因子 )下铝型材挤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获得了挤压压力、流速均方差和型材件内部应力应变场随挤压参数变化的规律 ,为铝型材挤压工艺参数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运用“等应变分配原理”解决了平面变形叉板复合挤压的材料分配问题。引入的系数,反映了两出口差异因素对材料分配的影响。由半抛型柱面分流层模式计算的材料分配理论值与实验值接近。 相似文献
8.
58SiMn钢双杯形件等温挤压成形金属流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等温压缩实验所得的58SiMn钢应力一应变数据,应用刚塑性有限元法模拟58SiMn钢双杯形件等温挤压成形.着重探讨58SiMn钢等温挤压成形过程中变形力及金属流动规律,从而为该类零件等温挤压成形工艺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AZ31变形镁合金挤压成形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择AZ31变形镁合金,设计了实心棒材、矩形和圆形截面薄壁空心型材试样,对坯料加热、模具预热、润滑剂、挤压比、挤压速度及挤压力等工艺问题与工艺参数,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总结了成形规律和确定工艺参数的方法,对生产应用将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针对铝镁双金属复合挤压工艺,探究棒材挤压过程中材料流动特性及微观组织演变规律。通过热模拟压缩试验得到不同温度下纯铝和镁合金的流变曲线,建立纯铝和AZ31镁合金的组织演化热力学模型并进行计算。研究发现双金属挤压过程中铝镁界面处材料流动速度相差较大,铝表层局部应变在进入模具工作带前达到临界值,摩擦热促使晶粒严重长大,产生粗晶:通过EBSD扫描结果可知交界面层从Al至Mg的相组成依次为Al、Al3Mg2、Al12Mg17、Mg,沿速度方向层状分布,与数值计算结果相符。通过与试验对比验证,晶粒尺寸计算的平均误差为17%,计算发现在温度满足热变形的条件下,材料应变对挤压复合材料的晶粒度影响较大,应变的增大促进再结晶致使晶粒尺寸增大。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在6016铝合金本构方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Hyperworks的HyperXtrude模块,模拟研究该铝合金挤压成形规律,优化了挤压工艺方案。结果表明:挤压温度随着挤压速度升高而升高,但高速挤压时可能出现型材金属过热甚至重熔问题。挤压温度随着坯料预热温度升高近似线性升高。挤压力随着预热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挤压力随着挤压速度的提高有所升高,但并不明显。挤压区压力严重不均匀,需提高润滑效果,减小摩擦造成的挤压力衰减。工艺优化得到金属流速均匀、型材变形小的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18.
19.
20.
镁合金筒形件挤压成形金属流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刚塑性有限元模型为基础,对实际生产中的镁合金筒形件毛坯用MSC/superform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变形流动规律和力能参数,在保证零件成形及能耗最小的前提下,获得了最佳的毛坯尺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