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述了利用衍射元件实现光学系统无热化的原理和设计方法,并利用衍射光学元件特殊的消热差和消色差特性,设计了8~12 μm波段、焦距45 mm、F#为1.8、视场30°、工作在-55℃~55℃范围内的折/衍混合红外监视系统.设计结果表明,在此温度范围内,系统具有良好的消热差作用,成像质量接近衍射极限;而且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和可靠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明景谦  金宁  郭岚  冯生荣 《红外技术》2006,28(5):261-265
分析了衍射光学元件在红外折射/衍射混合光学系统中的消热差特性,设计了在红外7.5μm~10.5μm波段的红外折射/衍射混合消热差光学系统并进行了分析.设计结果表明,该系统在-40℃~60℃温度范围内不仅得到接近衍射极限的成像质量,而且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长波红外光学系统无热化设计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分析了衍射光学元件在红外光学系统中的消热差特性,设计了工作于8~12 μm,全视场角为6.44°的红外消热差光学系统,设计结果表明,该系统在-10℃~60℃温度范围内成像质量接近衍射极限,适用于像元尺寸为45μm的非制冷焦平面阵列探测器.  相似文献   

4.
折/衍混合红外光学系统无热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论述了衍射光学元件的环境温度特性实现光学消热差和消色差的原理和设计方法.给出了3~5 μm波段,焦距70.3 mm,F数为2的在-40~60℃温度范围内实现消热差的折衍混合红外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评价结果,同时为了比较设计了一个与折衍混合系统性能参数一样的全折射系统,比较结果发现折衍混合系统比全折射系统具有更优良的光学性能.它能减小色差,成像质量高,体积小、重量轻,并且在要求的温度范围内性能稳定,使得衍射光学元件在光学领域中有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实现消热差和消色差的折衍混合红外光学系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焦明印  冯卓祥 《光电子.激光》2001,12(12):1226-1229
论述了利用衍射光学元件的环境温度特性实现光学系统消热差的原理和设计方法,给出了8-12μm波段内、焦距123mm、相对口径1/2.5在20-50℃温度范围内实现消热差和消色差的折衍混合红外光学系统的设计和评价结果;叙述了用NANOFORM250型金刚石微表面发生器在Ge单晶平面基体上加上衍射元件的主要过程和测试结果,最后给出了在不同温度下用英国Ealing传递函数仪测试系统性能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工作在一定入射角度范围内的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的复合带宽积分平均衍射效率的分析模型。基于衍射光学元件所具有的独特的消色差和消热差性质,设计了一个含有双层衍射光学元件的工作在3.7~4.8mm和7.7~9.5mm红外双波段光学系统。光学系统的焦距为100mm,F#为2,采用像元数为640×512、间距为15mm的制冷型探测器。该系统在空间频率33lp/mm时,中、长波红外MTF分别高于0.52和0.16,最大RMS半径小于9.88mm,波前像差小于0.0705λ,最大离焦量小于焦深,在-40℃~71℃范围内实现了无热化设计。系统中采用的双层衍射光学元件在红外双波段的带宽积分平均衍射效率高于99.15%。入射到衍射面上的角度为0°~10°,该双层衍射光学元件在中波和长波波段的复合带宽积分平均衍射效率分别为97.70%和96.95%。  相似文献   

7.
林青  王坤  林灿  魏敏  刘倩 《红外技术》2015,(6):502-505
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无热化设计方法,并对衍射元件在无热化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重点分析。针对衍射元件在光学被动式消热差系统中的应用,设计了一种长波红外折衍混合消热差系统。设计的光学系统在-40℃~+70℃范围内,实现了消热差和消色差,像质较好,而且结构简单、紧凑,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8.
单片式红外中波温度自适应光学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推导了衍射光学元件的温度特性和色散方程,分析了折/衍混合光学系统消热差、消色差可能性.设计了单片式红外中波温度自适应光学系统,系统仅含有一片硒化锌透镜,焦距=50mm,F数4,配合中波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冷光阑效率达到100%,系统结构简单,重量轻,体积小.用光学设计软件ZEMAX进行像质评价,在-40℃~60℃范围...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衍射光学元件在红外折射/衍射混合光学系统中的消热差特性,设计了在红外8μm~12μm 波段的红外折射/衍射混合无热化光学系统并进行了分析。设计结果表明,该系统在-40℃~60℃温度范围内不仅得到接近衍射极限的成像质量,而且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温度变化对红外光学系统结构参数的影响,给出了红外光学系统消热差设计应满足的条件,讨论了衍射光学元件的温度特性,并将其引入到红外光学系统的消热差设计中.利用ZEMAX软件,设计了一套由锗和硫化锌组合的三片式折衍混合长波红外光学系统,其工作波段为8~12 m,视场为10.2,焦距为45 mm,F/#为1.5,总长为70 mm.设计结果表明,该镜头在-40~60 ℃温度范围内成像质量接近衍射极限,系统全视场调制传递函数在特征频率20 lp/mm处高于0.6, 87%的能量集中在探测器的一个像元内,实现了消热差设计.该系统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质量轻等优点,适用于军事或空间红外系统.  相似文献   

11.
光纤通信仍然是最主要的传输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谦 《电信科学》2000,16(4):38-42
ITU组织的4年一度的国际电信博览会是通信领域规模最大的展览会 ,Telecom99又是国际电信博览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本报告以参观Telecom99所了解的情况为基本内容 ,介绍了近年来光通信技术的发展情况 ,说明光纤通信仍然是最主要的传输技术。本报告从光纤通信设备和系统、光纤光缆、光器件、光仪表、工程施工及其它等几个角度介绍光纤通信在核心网方面的最新进展 ,光接入网的技术另有专题报告 ,本文不再赘述。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了影响系统性能的几个主要问题,指出了OCDMA在光纤宽带接入,高速光纤局域网和ATM交换网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赵策洲  刘恩科 《通信学报》1996,17(3):119-124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BOA(BifurcationOptiqueActive)型电光开关结构。该结构采用了低传输耗损的SOI(SilicononInsulator)材料和高注入效率的电学注入方法。本文根据双模干涉机理和等离子体色散效应分析了这种开关的电光调制机理,根据大注入效应和双注入效应分析了这种开关的电学性质;并根据大截面单模脊形波导理论和上述分析,对这种开关的结构参数和电学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其开关电流密度为102A/cm2量级。  相似文献   

14.
单模光纤微探头式光镊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平端面和基于半球形自透镜端面的单模光纤微型探头光镊技术的研究.表明单模光纤微型探头式光镊系统结构简单、捕陷范围大、操纵灵活,可以适应更多的生物细胞和生物分子的光微操作需求.扩大了激光微操纵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光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阐述了光纤、光缆、光器件和复用方式等方面的开发研究成果及其在光通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自动交换光网络中的节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卫生 《电信科学》2002,18(9):43-47
本文首先通过对几个典型产品的描述,回顾了自动交换光网络节点技术的发展,然后归纳出自动交换光网络节点的功能要求和属性,之后,从不同方面对光节点进行分类整理,并重点论述光交叉连接器的六种基本结构以及一种多颗粒度的通用结构,最后综述了所涉及到的光电子器件,尤其是微机电系统(MEMS)光开关。  相似文献   

17.
应用干涉滤光片作为一种光学双稳器件,演示了光学逻辑开关功能。  相似文献   

18.
半导体激光双稳态光逻辑和信号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纤耦合输出反馈泵浦半导体激光双稳器件,实现了微分增益、反微分增益、双稳、反双稳和零偏等5种工作模式的运转,完成了5种基本光逻辑和光信号限幅,整形和脉冲触发等光信号处理功能。  相似文献   

19.
光网络性能监测(OPM)已成为下一代光网络发展的关键技术,构建满足光网络发展需求的OPM系统也已成为物理层技术的发展重点。本文在介绍光网络性能监测主要内容、关键技术、光采样技术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光网络发展对光性能监测技术的主要要求,同时分析了目前应用的部分技术难点和后续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光学超分辨技术在高密度光存储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超分辨技术的类别原理及光学超分辨的发展状况,并给出了超分辨光学头的结构和存储机理,重点论述了光学超分辨技术在光学头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