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东营凹陷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初步划分和评价。该凹陷发育两套有效烃源岩和多套储集层,存在沙四上—沙四上、沙二段(!)含油气系统和沙三段—沙二段、沙三段(!)2个含油气系统。断裂发育使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两个系统共享某些石油地质条件,具有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凹陷具有多个生、排烃中心和多期油气生成、聚集成藏过程,各洼陷生成的油气就近运移聚集,形成相对独立的油气系统。以生油洼陷为中心,以各洼陷的油气运移可能到达的最大范围为边界,将其分为4个含油气亚系统。在此基础上,以“藏”为核心,将东营凹陷划分为8个油气成藏系统。对各含油气亚系统和成藏系统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2.
从烃源岩、沉积类型、储层物性和发育因素、油气运聚特点及保存条件等方面对邵家洼陷含油气系统进行研究,并对洼陷内的含油气系统做了对比分析。最后确定邵家洼陷共发育三套烃源岩,并形成三套含油气系统。根据研究成果,在实际生产中重新对油气聚集有利部位部署探井,新增了石油地质储量,实现了本区油气勘探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含油气系统分析模拟是按照含油气系统知识体系所规定的技术思路、分析方法和工作流程,以含油气系统特有的成果表达方式,再现含油气系统中成藏要素和地质作用的时空演变。资源评价中运用的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在流线模拟法、运移聚集过程的三维可视化等5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利用所研制的含油气系统模拟软件,全面开展了含油气系统及运聚单元分析评价工作,提高了目标预测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从生、储、盖层、遮挡物及构造特征等方面研究了渤海湾盆地车西洼陷沙河街组含油气系统中的油气运移和聚集,结合洼陷鼻状构造、弧形断昙及砂体展布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油气分布规律。将生、储、盖层与圈闭统一到一个基本成藏单元——成油气单元,并根据地质构造发育特征将其细分为一、二、三级,认为在含油气系统中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存在一个主要指向,油气分布及油气藏的形成受成油气单元的控制,表现为油气分布既有放射状分布特征,又有环带状分布形态,放射状与环状分布的径、环向复合构成了不同样式的油气分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断陷盆地生油岩、砂体分布、构造特征与油气藏形成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论油气成藏系统及其划分原则与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成藏系统与含油气系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研究认为,油气成藏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油气运移、聚集地质单元,包括同一运聚系统内相关的有效烃源岩、输导体系和油气藏以及油气藏形成所需要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油气成藏系统划分的依据是控制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运载层成藏期古流体势的高势面和有效输导体系的展布特征等。成藏系统分析对高勘探区油气资源评价和成藏组合评价具有重要实用价值。油气成藏系统的研究应首先进行成藏系统的划分,再在纵向上分系统进行成藏组合的划分与评价。以东营凹陷博兴洼陷为例,将其划分为5个油气成藏系统,各油气成藏系统又分别划分出下、中、上三套不同的成藏组合;对各成藏系统、不同成藏组合的成藏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各成藏系统的勘探潜力和勘探方向进行了评价和预测。  相似文献   

6.
车西洼陷缓坡带下第三系低位扇勘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车西洼陷缓坡带下第三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了缓坡带层序地层模式,并着重对沙四段上亚段低位扇进行了分析。该低位扇为扇三角洲沉积,其展布受控于车西缓坡发育的断裂坡折带。成藏控制因素的分析表明,低位扇的成藏主要受烃源岩、储集层、油气运移路径(同沉积断层和不整合面)及同沉积断层、储层展布控制,油藏类型为岩性-构造油藏。利用该分析成果指导该区低位扇油藏的勘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应用油田水地球化学及流体势追踪油气运聚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油田水附丝有机质,三维荧光图谱及油田水碳酸盐平衡系数与地层流体相结合。论证了在含稠油流体系统、含凝析油气流体系统,含轻质油流体系统中,以及在只有油田水无机组分分析组分分析资料的含油气流体系统中,油田水有机组分或无机组分在油气运移聚集途径上的变化特点,并作了油气运移与聚集途径的追踪研究。提出了在不同油气运移聚集区或油田水分析资料拥有程度不同的地区追踪研究油气运聚途径的4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人工神经网络模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盆地演化、油气系统演化以及油气的运移聚集充满了混沌与非线性特征,单纯使用传统的地下流体动力学方程,无法实现油气运聚的模拟和评价。作者探讨了将传统动力学模拟与人工神经网络模拟结合起来的的途径与方法,即在三维构造地层体的动态模拟基础上,采用单元体模型使非均质的复杂通道体系转化为有限个简单均质体后,再利用传统动力学模拟来对相态和驱动力求解,然后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来解决单元体之间的油气运移方向、运移速率和运移量等问题。利用所编制的软件对珠三凹陷的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进行了动态模拟,有效地揭示油气运聚的复杂机理和过程。   相似文献   

9.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14(4):I0016-I0016,F0003,F0004
含油气盆地定量分析技术 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室拥有系统的全三维油气水三相盆地模拟技术,开展地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及运移聚集史的全过程模拟,在时空上定量再现含油气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评价油气资源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释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外源油气在三合村洼陷内部聚集成藏的问题,利用流体包裹体、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资料,结合典型井埋藏史与边界断裂演化史分析,从油气成藏期与运移路径演化2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反映成熟度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均证实,三合村洼陷存在东营组沉积早期、馆陶组及明化镇组沉积晚期油气成藏过程,早期油气主要源自渤南洼陷沙四上烃源岩,之后渤南洼陷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相继成熟供烃,构成了三合村洼陷完整的成藏序列。东营组成藏期,边界断层未能错开三角洲砂体,渤南油气可沿统一砂体直接向三合村运聚;晚期由断层、砂体及不整合构成的复合体系,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输导通道。油气正是通过“早期统一砂体运移”和“断层—砂体—不整合复合运移”等方式向三合村洼陷内部及其南部斜坡运聚,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探讨陆相断陷盆地超压系统与油气运聚的关系,以车镇凹陷车西地区为例,在明确超压系统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超压系统在影响排烃模式、提供运移动力和决定油气聚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车西地区的超压系统可划分为弱、中、强超压3层结构,其围绕生烃中心呈环带状分布。研究区超压系统下存在超压内部稳态排烃和超压凸面幕式排烃2种模式,超压是油气初次运移和油气倒灌的主要动力,超压系统的平面分布和纵向配置控制了超压盆地的油气优势运移方向及聚集规模。根据研究成果,建立了陆相断陷盆地超压源离心泵式油气运聚模式,超压系统内部的有利压力配置区、有利泄压区域与超压下部有效储层的合理配置区为油气成藏的潜力区带。  相似文献   

12.
油气在烃源岩中的初次运移和在储集层中的二次运移是油气运移过程中连续而特点不同的两个阶段。富林洼陷油气从烃源岩中排出的主要动力是压实作用。富林洼陷排烃门限为2250~2600m,排烃时间从明化镇组沉积末期开始。沙三段的砂层、沙三段底部的不整合面和断层面是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输导层,油气围绕着生烃中心向周围次洼及其相邻的隆起地带运移。  相似文献   

13.
刘庄地区沙一段是该区主要的含油气层段之一,通过对工区内储层和构造特征的精细研究,解剖了沙一段的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成藏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工区油气聚集成藏的四种控制因素:构造发育史及构造格局控制着油气富集区的分布、II级和III级断层控制油气的运移、构造位置决定了油气富集程度、储层发育程度影响油气富集;总结了沙一段主要油气聚集成藏类型和成藏模式,即构造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正向地垒构造样式运移成藏模式和断节构造样式运移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4.
义和庄凸起邻近车西、大王北、郭局子、四扣等良好的生油洼陷 ,区带成藏条件十分有利。受多期区域构造运动影响 ,义和庄凸起北坡地质结构特征十分复杂 ,含油层系多 ,储层、圈闭类型复杂多样 ,油藏分布广泛 ,是一个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本文系统分析了义和庄凸起北坡的成藏条件、油藏类型及分布规律 ,指出潜山、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等隐蔽性油藏将是下步的主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5.
车镇凹陷车西洼陷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车镇凹陷车西洼陷烃源岩、油气运移、构造及储集层等方面研究了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和聚集规律,探讨了构造、烃源岩、沉降中心与油气富集的关系。油气向洼陷边坡侧向运移,呈放射状分布;环绕沉降中心分布的断层、岩现今点、线、面多种油气分布格局;沉降中心及沉积中心不一致,位于沉积中心附近的构造带油气最富集。可依据环带状与放射状构造的发育及相交关系、沉降中心与生油中心的位置关系、烃源层有机质丰度及储集层分布规律,寻找新的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16.
富台油田成藏期与生排烃期的匹配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模拟实验数据,建立并标定了研究区沙三段泥岩有机质成油、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由此出发,评价了源区车西洼陷的生排烃剖面,并对生油门限、生油高峰、排油门限的概念进行了深入讨论。在此基础上,对车西洼陷3套可能源岩的生排烃史进行了定量评价,认为潜山区主力油源车西沙三段的排烃期为东营组沉积后的晚近期,这与由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确定的区内流体运聚成藏期完全一致,从而相互佐证了生排烃期和成藏期研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东濮凹陷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构造—沉积格局。综合分析拉张速率与断陷速率的比值以及火山岩分布认为,在沙三段沉积时期东濮凹陷北部的拉张速率小而断陷速率大,且火山岩不发育,有利于烃源岩的大规模发育,而南部地区则相对不利于烃源岩的大量发育。通过分析研究区构造—沉积演化对储、盖层空间组合以及油气运移、成藏模式的影响认为,东濮凹陷发育异常压力,从洼陷带向中央隆起带和西部斜坡带,其压力逐渐降低,致使中央隆起带和西部斜坡带具有油气运聚的水动力学背景,为离心流的指向区,有利于油气在浮力作用下聚集成藏。研究区北部地区的生储盖组合和运聚条件均优于南部地区,北部地区更有利于油气的富集成藏。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划分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方法,鄂尔多斯盆地可以划出4个简单的含油气系统,即: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和上古生界含气系统是已知的简单含油(气)系统(!);下古生界含气系统和侏罗系假想的简单含油气系统(·)。由于盆地内局部存在油气混源现象,尚存在一个复杂的含油气系统——奥陶系顶古风化壳复杂含气系统(!)。5个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趋于一致,盆地含油气系统具有多源、多灶单期成藏的特点。油气运聚单元的划分有利于认识盆地内油气的分布聚集规律。研究表明,河流-三角洲(渗)砂体是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疏导体)和聚集带,砂体之间的滨浅湖或河流间湾泥岩构成岩性遮挡。根据油气运移分隔槽、疏导体及隔挡条件,可将上古生界含气系统划分为4个油气运聚单元;中生界含气系统划分为13个油气运聚单元,其中上三叠统延长组分为8个油气运聚单元;侏罗系下部(富县组、延安组延10、延9)划分为5个油气运聚单元。  相似文献   

19.
渤南油田沙三段含油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渤南洼陷位于沾化凹陷中部,是济阳坳陷中的一个三级负向构造单元,接受了巨厚的中、新生代断陷湖盆和坳陷湖盆沉积。沙三段沉积了一个大型浊积岩体,形成了一个大型浊积砂岩油田。该油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勘探开发,目前已完钻探井及开发井1000余口,进入勘探开发的高成熟区。该文利用渤南洼陷各项地质资料,从含油体系的角度阐述生储盖条件及油气生成、聚集特征,最后指出在洼陷的斜坡带进一步寻找岩性油藏是下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0.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油气运移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中,油气运移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整体上断层规模小、延伸距离短。受湖底扇沉积环境的制约、砂体横向连通性差,不整合成为优势运移通道,油气沿着由高孔渗砂体一次生断层一不整合面构成的输导体系进行运移。该凹陷地层压力系数基本在10左右,具静压系统,且纵向上为统一压力系统。平面上较强的孔隙流体动力场控制油气运移方向,油气藏发育主要在能量相对较低的低压和现今油势低值区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