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加速城市化”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国家的战略举措。人们因此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弊病,将造成城市宜居水平的下降。虽然,城市化进程不可逆转,但在路径选择上,可以采用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以提升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到2020年,至少有60%的中国人口将生活在城市,如今则为45%。换句话说,国家要在不到15年的时间里让3.5亿至4.5亿新增城市人口有房住。 相似文献
4.
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住区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城市主义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该文试图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方法,以及新城市主义对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并以浙江金华市金东新区居住新区设计为例,介绍了新城市主义方法在中国城镇居住区规划中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5.
文章记述了对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穆斯塔法维教授的专访。笔者针对当代城市发展特别是中国快速城市化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进行提问,穆斯塔法维教授从理论和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了回答。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中国从未停止发展的脚步,其中,城市和建筑面貌的变迁最真实地记录着这一过程。中国当代建筑风格的多样、建筑高度的不断增长、巨大的建筑市场、不可思议的城市化进程,不仅吸引着中国的学者、建筑师,同样也吸引着国外学者和建筑师的关注和研究。随着中外交流活动的增多,既包括境外建筑师在国内从事实践,也包括国内外建筑院校之间的交流,我们发现,对于大到如何看待中国当代的城市与建筑、或者细如具体的城市与建筑的案例分析,中外学者和建筑师常常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为此,经过1年多的筹划和准备,特别是经过与国际学界的深入沟通,我们开始了这期最具国际视野的境外看中国的专刊。为促进交流,我们特别邀请了朱剑飞教授担任本期客座主编与我们共同构思并组织了这次境外/西方学者论中国专刊。 相似文献
7.
社会城市思想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城市规划的社会思想根源及其演变历程
自城市规划产生至今,从理性的综合规划模式到多元规划模式,再到合作性规划模式,城市规划的每一步发展都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思想,并深受其影响。可以说,研究城市规划的人首先一定是研究社会的人。如果对社会问题没有敏锐的思辨能力,则不可能规划好城市。城市规划绝不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物质形态规划,而是一项关于生存形式、社会状态的人类生存空间的规划。 相似文献
8.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巨大的压力,尤其是那些融于城市日常生活的开放型文化景观,其发展演进受到诸多来自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现状保护情况则更为复杂与严峻。如何对这类开放的城市文化景观给予适当保护,使其所承载的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9.
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创作的机制如何才能与动态变化中的城市设计紧密而互动地结合起来.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学组于2009年7月25日在河南郑州举行了主题为“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设计与建筑创作”的学术年会。会议由学组副主任委员朱小地、李兴钢.庄惟敏和赵元超共同主持.学组委员与来自全国各设计研究机构及高校的代表(约12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10.
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创作的机制,如何才能与动态性变化中的城市设计紧密而互动地结合起来,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为此,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学组于2009年7月25日在河南郑州举行主题为"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设计与建筑创作"的学术年会。学组委员和来自全国各设计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代表约12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11.
世界正在经历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主要发生在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快速城镇化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通过分析亚太地区城市交通和公共空间指标、贫民区提升计划、发展可再生能源、城市连贯性和城市多样性以及城市开发的整体战略和综合方法,提出了面对快速城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亚太地区的应对策划,并分析了中国面对的特殊形势及应负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胡越:对于大院来说,设计经济适用房利润少,没有产值,政府又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建筑师不好拿也不好做项目。像我这样自己有工作室的。要是喜欢这个项目的话,赔钱我也会做,但是放在整个院里就不现实了。 相似文献
13.
论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从经济增长到社会和谐发展的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反映在城市的规模、城市化水平等方面,也必然表现出很大的区域差异和不均衡的特征。因此,仅从总量上研究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问题,并不能深入揭示我国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城市化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错综复杂,因而不应局限于经济增长的测度和分析。从城市化质量入手,对我国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度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进而揭示在城市化进程中重视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结合中国语境在空间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社会转型、资本与城市化的逻辑关系.重点讨论了1990年代以后城市化与资本增长的机制特征,认为中国城市化的资本增长效应来源于特定阶段对城市空间的有效需求和增长主义导向下制度性的成本转嫁,并反思了推崇资本增长过程的城市化方式及其局限性.认为在全新的转型环境下,政府应该改变增长主义的城市化态度,基于社会需求主动推动城市化转型.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usual Third World pattern of urbanization does not apply to Chinese urban development. China has not experienced the overurbanization and imbalances that often accompany growth in cities elsewhere. China's unique urban pattern results from national policies aimed at shaping urban growth. When those policies were relaxed, there was a tendency for Chinese urban patterns to conform with those of other Third World nations. Periods of less control corresponded with periods of experimentation with elements of a market economy and China's entry in the world economy. The authors explore the debate between urban bias theory and world system theory by considering how global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interact with local or national policies. 相似文献
17.
从我国高速城市化进路中所显现的“原子化社会”现象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证的分析表明:其根源在于城市化进路中权力和资本的相互勾兑,一方面“挤压”乡村使之走向终结,另一方面使城市普通居民从原有的依附单位中脱离出来漂浮于社会和制度之外;同时重“经济理性”轻“社会理性”的实存,使人们间新的“社会联结”构建严重滞后,缺乏垂直流动的渠道和机会,加剧弱势群体的“挫折感”和“相对剥夺感”,使社会风险和矛盾集聚.而公民社会从其发育始便具有架构国家和民众间桥梁之功效,因此培育公民社会特别是具有政府“合作者”功效的公民社会,有助于消解我国城市化进路中因社会联结缺失所致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地区的行政区划体制创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大批建制市的崛起是中国城市化最显著成就之一。中国的城市绝大多数是城乡合治型的广域型行政区。城市建制与行政隶属关系转型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为此 ,中国城市行政区划管理体制需要创新 ,以促进中国城乡社会结构转型 ,全面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的社会效应及城镇化中后期的规划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四五"时期我国全面进入城镇化发展新阶段——城镇化中后期,宏观发展条件和中微观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发展速度的转变使我国人口城镇化进程的不稳定性增加,人口城镇化将从"变局"转向"稳局"。本文提出,应争取有利时机,系统研究城镇化中后期的发展挑战和应对,提升人口城镇化质量,保持社会发展活力,实现增长向发展的转变。具体而言,在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要尽早完成人口城镇化的动能接续,强化城镇化的社会发展效应,继续带动社会流动。同时,要抓紧中高速增长的发展良机,解决人口城镇化的遗留问题,探索持续推进高质量人口城镇化的新道路。其中,在城镇化道路上,要超越城乡二元分立,建立从城市到乡村的现代化空间统一体,稳固城市发展道路,建设对城镇化支撑作用更强、更有效率的乡村空间。在人口治理上,探索促进社会流动的人口空间治理术,消解"存量"人口城镇化任务,更有效地响应人民生活和发展需要。在城镇化载体上,建构具有发展梯度的"城市群-都市圈-一般城市-县镇村"的多层级人口城镇化载体,创造更为公平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通过逻辑思辨和实证调研分析,在对家庭的城镇化类型进行分析基础上,界定了我国家庭在城镇化进程中离散现象的具体内涵及其负面影响,并以长三角核心区和南京都市区不同地区为例进行了分层次调研和分析,对区域城际尺度、城郊乡村地区、城市外围新区三种类型地区的家庭进行了大范围随机问卷调研,对其家庭成员和家庭的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在空间中的离散模式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家庭居住-就业-公共服务三元耦合式新型城镇化来促进家庭由离散走向聚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