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园林》2018,(8)
本文以原型理论为指导,分析上海市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扩建的设计过程,探究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与策略。从场地所处地域的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等因素,分析意象的心理、审美和文化,寻找合适的风景园林设计原型。将直译或转译的自然原型、历史原型、文化原型、艺术原型,通过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利用场地精神的续写,科学合理的布局,来塑造新的物质空间和场地精神,追寻集体潜意识的记忆片段,从而产生物理或精神的情感共鸣,实现风景园林的设计意图,探寻景观原型对公园绿地设计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情感匮乏的今天,人们渴望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塑造情感空间的景观设计以集体潜意识为理论基础,透过表面化的外部形态,从景观设计中寻找震撼欣赏者内心的原型。以浮山"第一情山"景观设计为例,通过甄选动人情节的历史故事并将其赋予在特定的地理位置,根据故事的主干线索,以景观的表达手法,创造新颖的情感体验产品,探索景观设计与情感空间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具体的设计方法,试图将人们潜意识情感"明朗化",让疲惫的身心在自然环境中得到解放。  相似文献   

3.
摘 要:胶南市行政广场通过对“琅琊古城”①、“九宫格”、“环形水道”、“锚之原型”、“帆之原型”的理解后形成的外部空间形态,诠释了胶南市行政广场的文化特征.目的在于在广场设计中.广场中景观形态的文化学体现,通过对历史原型②的重构,雕塑造型手法的裂变、扭曲,古代城市在城市广场中规划思想的重新理解及海洋文化在广场中恰当的定位来实现的.广场设计中引入建筑文化学的思维,不仅使城市广场更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而且可以在城市广场中寻求历史脉络,使人们在游览广场的同时,感受到当地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4.
以心理学中"原型"的理论为出发点,引出"集体无意识"理论指导下的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通过对景观原型和"元"关系的阐述,提出"元"设计方法:"历史元"的重构和"地域元"的还原。在上海古城公园的设计中,运用上述"元"设计方法,尝试通过对场地"历史元"和"地域元"的重构和还原达到激活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鸣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保元泽第等居住环境设计实践的分析,探讨应用类型学思想如何在当代居住区环境营建中弘扬中国传统居住文化和造园精神,提出运用类型学方法中的新理性主义和新地域主义思想,在设计实践中从历史、地域中寻找活在人们集体记忆中的"原型",挖掘原型中的永恒价值,从而生成富有历史感的创新;并避免因为地域风格的丧失而造成的文化空白,通过...  相似文献   

6.
<正>人们潜意识中通过物体的外形轮廓来感知和判断物体的存在和位置,同时通过这些轮廓来识别物体的"内"和"外"。这就意味着轮廓模糊、没有明确界限的物体经常不被认作是具象的物体。相反地,如果外形轮廓是可见的,即使缺失很多具象信息,人们仍旧会通过潜意识将这些信息补充完整。由日本设计师佐藤大(Oki Sato)创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徐家汇公园绿地为例,针对其固有的环境和基地特点,从地域原型与历史文化原型角度解读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公园。文章具体结合园内遗留的大烟囱、法式别墅及新建的横跨公园的标志性天桥,分析该公园绿地在景观设计上如何重现典型情境,利用观赏者的认知与情感共鸣,激发集体潜意识,塑造出环境美观、文化独特的园林形象。  相似文献   

8.
形式原型是人类共同存在方式和集体实践经验在其深层心理的历史积淀。形式原型本身就是共同心理内容、形式结构及意象的统一体,具有形式的含义。形式原型既以精神的方式存在,也渗透到了具体的物质事物中。通过对形式原型的创新表达来实现精神与物质、个人和集体、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沟通是提高当代纪念性建筑设计质量、体现其普遍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通过解析形式原型含义、建构其层次模型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各层次上形式原型在当代纪念性建筑中的创新表达,对提高纪念性建筑设计质量和理论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建筑师,我们经常面对和处理的是人们与物体以及对象之间的互动--材料--在室内室外使用同一种建筑材料,打破了室内与室外的明显过渡,肌理,形式,自身的情绪感觉,营造气氛,通过感觉和灵敏度来感知它,也就是对人对建筑的一种潜意识的表现,我认为潜意识是建筑现象的major mind。  相似文献   

10.
成都西村·贝森大院的设计以计划经济时期单位集体居住大院为原型和传统元素当代表达为理念,让文化和地域有机融合,使居民们在纷扰喧嚣的城市生活中获得归属感,通过将四川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完美融合,以此打造具有成都人民独有记忆的特色社区活动空间,呈现出对集体记忆空间的追忆。以集体记忆空间重构为出发点,从空间形态、建筑细节、景观元素、产业四个方面分析西村大院中集体记忆空间建筑语言和手法设计,探索符合现代生活又具有纪念意义的场所,以唤醒人们的归宿感和认同感。  相似文献   

11.
设计是被人所消费的,所以尤其应当关注设计与人的关系。在强调设计以人为本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认识到仅仅是满足消费者使用要求的设计是不够的,我们应当探索让设计来引导人的生活,让设计来完善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于通过设计来发掘人们潜意识里对生活的要求。在设计发展的历史上,无数的经典设计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5)
设计是被人所消费的,所以尤其应当关注设计与人的关系。在强调设计以人为本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认识到仅仅是满足消费者使用要求的设计是不够的,我们应当探索让设计来引导人的生活,让设计来完善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于通过设计来发掘人们潜意识里对生活的要求。在设计发展的历史上,无数的经典设计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孟子南  高静瑶 《门窗》2013,(5):240-241
从长时间生产生活活动中,人们习惯了在地面上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因为太阳光线的变化,同时也因为能感知到周围的自然环境。而人们不愿意进入地下,是因为在人的潜意识中地下室是相对封闭而昏暗的,容易让人恐惧。由此,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作为地上与地下的结合点,如何通过它使地下空间建筑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放性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本文通过挖掘入口节点处的开放性设计策略,寻找出解决现实矛盾和满足人们需求的具体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璇  曹磊 《建筑与文化》2016,(12):171-173
意象是感知、记忆、情感交织后呈现在大脑中的综合图像,是人景交流的重要手段。阿尔瓦·阿尔托是现代景观中重要的奠基人。他对材料、有机形态的意象设计,使他的景观设计作品常常传达出自然、地域、历史的景观意象,对现代景观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阿尔托景观作品意象的产生根源、潜意识与意象设计、意象与材料、意象与有机形态四方面,对阿尔瓦·阿尔托的景观作品进行意象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陈新 《华中建筑》2011,29(11):164-166
该文探讨了外国建筑史教材两部分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分别采用扩充教学内容、制作模型和课堂讨论、实地参观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动手、动脑理解建筑发展的脉络,体验感知历史建筑的魅力,学习优秀的设计技法.实践表明这些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对建筑史的深入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室内空间设计发展越来越偏重人性化设计,如何把握人性化设计的重点,设计出符合人们生活需要的好作品,则需要多方面理论、技术的相互配合,由此加速了各学科技术的发展,从而产生出许多新的室内设计新元素,如:声、光、电、水、心理学等多学科在室内设计中的广泛应用,这些学科的发展为更加人性化的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同时也带动了相关领域边缘学科的发展.其中作为能够改善人们心情的气味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已经尝试性地将它引入室内空间设计中,并显现出了一定的效果,通过对整体空间气味的营造,辅助烘托空间的主题,帮助人们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全方位地感知空间,使室内设计真正成为一门综合型的感知艺术.  相似文献   

17.
林箐  王向荣 《中国园林》2022,38(5):6-13
景观原型代表着人类对自然最原始的情感,下意识地反映在人们的景观营建活动中,创造出各种景观类型。景观原型具有强大的审美感召力。认识场地的本质特征并以新的线索将其具体化,补充、调整要素,加强景观结构和自然特征,将其与受到广泛认同的景观原型和景观类型相关联,能够创造具有场所精神的景观空间。精心设计的观景点和游览路径,可以强化人们对景观的体验和感知,加深人与景观的共鸣。最后,以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为例说明基于原型、场所和体验的景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乡村集体记忆景观小品的设计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象征,其目的在于记录乡村发展过程中的记忆,通过提取有记录价值的元素,呈现为具有现代化风格的题材,提高受众感知,触发共情效果。本文将以集体记忆景观小品为媒介,通过对十八洞村村容村貌的取材来实现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记忆,对现有的四个寨子景观进行提质改造,完善节点设计,以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原型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出发,在对其一般性定义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营造活动纳入其视角,试图探索人们在历史的营造过程中形成的对应原型,从而试图解释中国传统营造活动就是一个回字原型不断展现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回字原型的不断运用可使基于个体无意识的家国情结得到良性发展,以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有所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张军  孟妍君 《建筑技艺》2013,(4):120-129
以丽江文化论坛和丽江解脱林项目为例,以丽江地区住屋演变的发展背景为切入点,以历史与传统造就的文化积淀与物化表征为原型,将建筑从外部到内部空间的特征把握作为传递场所精神的手段,在关联丽江本地历史、文化特性与人感知的基础上,分析将记忆与体验充分体现在空间要素的设计上的方法,进而分析空间秩序与理性组织如何有效地被感知,试图总结为该地的环境和人建立秩序关联和维系场所与环境内涵的方式,使原创在新的积淀中成为人永久的心理寄托和情感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