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孟潮 《新建筑》2009,(6):47-48
"走向公民建筑"的评选促使我写了这篇小文。 一"走向公民建筑"评奖好 什么是"公民建筑"呢?在2008年12月27日的颁奖大会上,获本次杰出成就奖、德高望重的冯纪忠教授,以其94岁高龄、65年职业生涯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应该讲,所有的建筑都是公民建筑,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云南建筑》2014,(3):I0001-I0001
什么是好建筑?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建筑师思考。建筑怎样才能称之为“好”?老旧建筑是不是好建筑?知名建筑是不是好建筑?宏大建筑是不是好建筑?复杂建筑是不是好建筑?……从一串串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来看,回答这个问题并不简单。  相似文献   

3.
顾孟潮 《华中建筑》2008,26(9):256-256
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是中外建筑科学史、中外建筑理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创新。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的重大创新体现在哪里?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的重大创新意义是什么?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的重大创新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建筑与环境"是一个业界关注度很高的命题,专业人员与社会各界都热衷于讨论这一命题,纷纷将自己的学术领域、工作事业纳入其中,似乎能沾上它就是前沿的、时髦的,或许还可以得到些许利益。然而,又有多少人理解什么是"可持续性"?什么是"绿色建筑"?本期专栏近20篇文章,从不同视角、不同专业背景,或探讨,或反思,对此作出了观点鲜明的回答。可持续建筑,或者说绿色建筑的最终目标是对"环境"的贡献。正如有些发达国家在评  相似文献   

5.
杂谈建筑的象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艺批评的范畴里,研究文艺媒体的象征性已是20年前的事了。然而在建筑批评的领域里,关于建筑象征性的讨论则显得浮光掠影。我们似乎很轻易地绕开了作为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基本问题:就是建筑为什么一定要有文化和社会意义?建筑的象征性是什么?建筑的象征性有什么什么特质?了解这些知识对当代的建筑师们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一直使我困惑,让我无法仅仅留在建筑的领域内,最后,选择了“离经叛道”的道路。今天,上述问题可能还在困扰着中国的设计师们。君不见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悉尼歌剧院式的贝壳建筑或是风帆式的宾馆吗,人们美其名…  相似文献   

6.
正关乎思想资源周榕:刚写完一篇有关兴钢作品的评论,在写作过程中也没有交流过,但有一个问题是我特别想问的,比如你提出问题——建筑师的思想资源是什么,那么,你觉得自己在从事二十多年实践工作的过程中,包括你从学建筑开始快三十年的时间里,哪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的哪些重要思想资源决定了你的发展轨迹?李兴钢:我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是上次UED准备专辑中的几位老师座谈的时候,您提出的针对我的  相似文献   

7.
从评论与批评的概念比较分析的角度,说明建筑评论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评论的目的不只在于评价,更在于论述和探讨,尤其要具有科学的批评意识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怀疑和批判是建筑评论创新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孟潮 《新建筑》2004,(2):58-59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建筑评论.首先对建筑界内外关于建筑评论的八种说法作了解读.而后对什么是建筑评论作了广义的解释.最后的结论是:建筑评论的最终目标是创新,而怀疑和批判是建筑评论创新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结合现代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建筑批评在建筑创作和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建筑批评在更宏观的文化批评中的地位,阐述建筑批评是建筑思想的催化剂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唐克扬 《城市建筑》2013,(21):22-24
建筑展览是展示建筑项目还是建筑思想?特定时期的建筑展览往往对于建筑学有着承前启后的巨大贡献。本文认为建筑议题和建筑空间的展示与社会生活与技术领域所事实界定的"结构"与"系统"有关。建筑展览的社会影响正来自于建筑理论的现实土壤,讨论这样的展览无法离开特定的文化情境。  相似文献   

11.
建筑与建筑装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三成 《建筑》1999,(7):30-31
建筑与建筑装饰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其实质作用和形式表现已成为一段段的历史碑文,记载和表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乃至一个村落的发展史,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建筑与装饰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智慧结晶,为后人留下极其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其发展创造的思想及形式表现在人类创造的历史长河中将继续延伸、发展。面对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建筑装饰又呈现什么特点?建筑与建筑装饰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建筑风格、民族特色又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我们予以认真研究。建筑是人类初始时…  相似文献   

12.
惠丝思 《华中建筑》2009,27(8):27-29
建筑评论是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之间的纽带。该文通过对艾伦·科洪的建筑评论集《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的阅读,探讨了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及其实践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国内建筑师忽视历史文化背景、直接采取"拿来主义"运用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现象展开了反思。  相似文献   

13.
建筑批评学     
建筑批评学是研究建筑批评的学科 ,也就是元批评 ,是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批评是对建筑以及建筑的创作思想、建筑作品与设计、建造和使用建筑的过程、使用建筑的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的鉴定和评价 ,对建筑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研究、描述、分析、阐释、比较、评价、论证、判断和批判。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 ,客观地、科学地、艺术地和全面地对建筑及其作者———建筑师的价值和品质作出评价。建筑是人和社会存在的环境 ,建筑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文化符号。为了建筑和人类自身的进步 ,建筑批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批评是对建筑、建筑所…  相似文献   

14.
读书     
《媒体与评论:建筑研究的一种视野》(以下简称“媒体与评论”)与《体验与评论:建筑研究的一种途径》(以下简称“体验与评论”)两本书,是同济大学支文军教授3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整理汇编而成的学术读本。作者主持并担任《时代建筑》杂志主编多年,作为一位以学术期刊为媒介的建筑评论工作者,在建筑批评理论、中国当代建筑评论、当代建筑作品解读、媒体与传播等领域持续发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评论文章。本套文集的出版主要基于认知自我意识的萌发,是作者对自己历年所发表论文的完整梳理。  相似文献   

15.
关于建筑评论学的思考与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勇 《建筑》1999,(12):27-29
1995年的金秋十月,(建筑师)杂志在深圳召开了一次关于建筑评论的学术研讨会。建筑界的一些专家和学者济济一堂,极力呼唤建筑评论出场。这是因为(1)相对于热闹非凡的建筑创作实践而言,建筑评论显得“惊人的枯萎与沉寂。”(曾昭奋先生语)无独有偶,尔后的1996年,顾奇伟先生深感建筑理论的沉默不语,在《建筑学报》上撰文期待建筑理论园地“喜雨普降,使中国当代建筑创作更是一派生机。”(2)这一呼唤与期待诱发了笔者思考:为什么建筑评论会缺席?为什么建筑理论总是显得那么默默无闻?笔者因此萌发了构建建筑评论学的念头,以期就…  相似文献   

16.
李华  沈旸 《建筑师》2019,(5):4-6
建筑评论是一项针对具体对象,将目之所及的事物背后不可视的背景、思想、价值判断、驱动力等,转化为可以言说、可以讨论、具有建筑学和文化社会意义的思辨性活动。[1]这项活动的基础工作之一是概念的辨析与运用。因此,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开设的"建筑评论课",通过课程主题的组织,在帮助学生建立多维批评视野的同时,以概念辨析为切入点,通过基于精读、研究的写作训练,实现思辨性思维的培养、学术素养和写作的培训,以及对建筑评论和中国现当代建筑话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建筑评论是建筑理论研究者运用批评学的方法自主进行理论建构的一种工具?还是建筑理论研究者与建筑创作者(建筑师)之间切磋交流的一种媒介?抑或是建筑专业圈内部与外部进行能量交换与信息共享的一种机会?本文以"建筑作为一种公其事务"的认知为前提,辨析了广义与狭义建筑评论的概念与功能,讨论了评论者和评论对象的关系,提出了建筑评论写作面向社会大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国内建筑评论现状的不令人满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举例来说,则缺乏一支稳定的、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评论队伍;如社会及公众的缺乏批评意识及习惯;则大众媒体宣传的低力度;如国民性本平和,不喜批评;如政治恐惧和心理压力;如组织管理、具体的稿酬、经费、开支方面的问题……然而除去以上种种及此外的诸多原因,主要的责任还是应当归咎于建筑评论作品的不成熟。因为评论作品不成熟,评论发挥不出应有的效力,展示不出全部的魅力。评论既吸引不了读者,自然无法引发公众的关注、思考和讨论,评论者得不到应有的地位与尊重,编辑组织者也…  相似文献   

19.
<正>没有建筑设计就没有建筑,建筑评论是建筑设计的助推剂,没有建筑评论就没有建筑设计的发展,因而也就没有了建筑设计的生命。处于21世纪之初的中国建筑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思想、观念和标准矛盾冲突中:是否应该重新研究诸如"建筑美学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建筑评优的标准又是什么?""建筑学还是不是具有客观规律与法则的科学"等问题,这些问题总是着实让我们不得不多加思索。  相似文献   

20.
赵磊 《时代建筑》2014,(6):63-63
<正>从2006年在《南方都市报》创立"建筑评论"栏目,迄今已有8年时间。在这8年中,我的实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6年—2012年,期间作为大众媒体从业者,在都市类报纸上开设了首个"建筑评论"专栏,发起主办"中国建筑思想"论坛及中国建筑传媒奖;第二阶段为2013年至今,联合创办了一个志在将"建筑"推向大众的独立机构,带领一个年轻的团队在过去一年中做着多元的尝试。"建筑评论"起源于偶然。2006年,接手《南方都市报》"地产评论"版面——这个版面关注的焦点是纯粹的市场分析,可读性相对较差。为了增强版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