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2.
“记住乡愁”是“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 征。集体记忆作为乡愁的内核,其重要内容为“村民共同经 历下有重大影响力的人、事、物”,唤起集体记忆是“记住乡 愁”的重要途径。随着乡村的快速发展,凭借场所保护留住 “乡愁”日益艰难。将景观小品视作触发集体记忆、“记住 乡愁”的媒介,以杭州市“桐庐-富阳”传统村落带的东梓关 村、环溪村、荻浦村为案例,通过记忆提取、记忆再现、记忆 唤起,探明景观小品的记忆题材及其信息源头和呈现方式,以 及村民对景观小品记忆题材的感知,从而判断景观小品对“乡 愁”的触发效果。研究发现,乡村景观小品往往强调“独特 性”而忽视了集体记忆题材;更多分布于老聚落,忽视了更需 要记住乡愁的新居民点;形式以标识牌居多,设计缺少对村民 日常生活的考虑。提出结合乡村事物的“弱设计”、注重非记 忆场所、重点布局停留空间的景观小品设计方法,并有侧重地 应用于受到不同程度城镇化影响的乡村中,以发挥景观小品 “记住乡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纪念性景观是人类景观感受最早的类型,原始人类标志大地的冲动来处于“纪念”的本能,纪念性景观是标志某一事物或能够给后人留下记忆的实体或抽象性景观,包括标志景观、祭献景观、文化遗址、历史景观等实体景观,以及宗教景观,民俗景观,传说故事等抽象景观,其中,尤以实体景观引人瞩目,从古至今,从远古的伊甸乐园到现代的名山大川,  相似文献   

4.
从人地作用到景观文化——浅析景观文化的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剑 《安徽建筑》2006,13(6):17-18
“:景观文化”是当今社会的“时尚用语”,但却尚未有对其确切的定义。文章作者通过分析研究,认为所谓景观文化其实是人在大地上的一种文化记忆、一种生活体验、一种物质与精神方式的痕迹。  相似文献   

5.
记忆三则     
记忆与景观密切相关,命题既宏大而又可细致入微,从景观到场所,从历史到记忆。文章以回忆的方式显影作为记忆个体的设计师的情感与场地记忆关联的三则设计学途径。一则以“他者的游历”为题回忆了作为记忆个体首次在场辰山西矿坑,却游离于矿坑的历史记忆之外,通过设计直觉直接产生矿坑花园核心创作动机和过程;二则以“关联者的静默”为题,回顾了在典型的文化遗产地北京协和医学院一号礼堂景观改造中,面对极为富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存和极其短促的创作与建造周期下,将设计视为在场的古槐群旁白的角色控制路径。三则以“遗产化者的矜持”为题,在首钢最具工业原真性的金安桥片区,通过设计将历史对象遗产化和价值化的历程。文章提出设计者的作用应是中枢性的,即建立未来(需求)和历史(场地)的关联,运用自身的情感、记忆、联想与想象,使之成为记忆之场。  相似文献   

6.
郭谦  肖磊  王慧  孙琦 《中国园林》2024,40(2):64-70
基于景观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指导泮溪酒家历史环境的保护更新,以空间生产和场所构建的理论结合人类学田野调查、结构化访谈及大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泮溪酒家及所处西关历史环境的“空间”“场所”景观及二者“多相”共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泮溪酒家保护更新的实践,以“空间”和“场所”视角扩大研究范围,串联象征符号,挖掘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实践与社会关系,生产与构建出具有地方特色且符合当地居民情感记忆的景观。最后以“多相律”理论探求内外景观的统一与融合共生,为中国城乡建设中的历史环境保护更新提供新视角与方法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纪念性景观是我国著名建筑师齐康先生提出的,他认为纪念性的本质就是“纪念过去,表现历史,并期望这种表现得以延续”.纪念性景观是景观情感传达所营造出的场所精神的体现,它是充满着怀念、哀悼及追思等情感的场所,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对逝去时光的思考.可以说,纪念性景观是以“纪念”为目的的,可以引发群体记忆或传承历史的区域环境的综合,这个“区域环境”包括区域内的人工构筑物和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8.
景观城市主义,还是城市景观主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景观界出现了“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一词,且在规划和设计界的影响日渐增大。本人在此提出的“城市景观主义”(Urban Landscapism),是把“城市”与“景观”两个词前后顺序颠倒了一下。这并不是夏日酷暑中闲极无聊的语言游戏,而是一种根本的转向。景观都市主义,是用景观改变和引导城市,给城市染上景观的色彩。然而归根结蒂,景观只是个形容词,城市才是主角。其结果是,把景观纳入城市的藩篱,如狮子进了笼子,虽然威风,却没人怕它。  相似文献   

9.
本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城市的景观问题,提出了“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实质,分析了目前城市景观发展的挑战及深层原因,指出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任务在于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包瑞清 《山西建筑》2006,32(20):29-30
“集约”是解决城市化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集约”的过程也必然带来城市景观的改变,试图通过探索城市景观与“集约”之间的关系,来寻找“集约”条件下城市景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是我国山海城市经自然与人工长期互动形成的多尺度、多维度视觉关系集合。文章针对当下山海城市景观文脉断裂问题,从我国城市景观营建传统方式着手,总结了“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在格局、脉络和肌理方面的特征,并以厦门为例,借助舆图、八景、诗词等资料研究以及“山海城图”的六步绘制,探讨了“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的解析与重构路径。在规划设计中传承“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有利于山海城市景观特色的深挖与彰显,对根植于我国本土文化的城市景观营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城市记忆.但在当今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承载城市记忆的空间不断遭到“脱胎换骨“的改造而丧失,各种记忆“错位“与“失忆“使得人们对曾经熟悉的家园顷刻间感到不知所措.为了安抚人们恐慌的心灵、保护那些宝贵的城市记忆.在发展的大趋势下同时延续城市文脉,本文引用日本著名规划师,景观师横松宗治提出的“景观单元“的研究方法,以广州和深圳为例,通过对城市随历史演变的空间过程的分析,试图用一种量化的方法以解决城市建设和保护之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余柏椿 《新建筑》2002,(3):44-46
论述了一种新类型景观观测-景观概念规划的概念、意义、内容和成果。以当阳市沮河城区段景观概念规划中标方案为例,解读了新类型城市空间景观概念“城市屋”、“城市大厅”,以及当阳市滨河特色景观概念“蓝厅”及其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14.
纪念性景观的基本图式母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入经验与记忆的图式理论,以优秀人类景观实践为例,对纪念性景观及其方圆几何形体的应用举例剖析,以成吉思汗陵景观规划设计为实证研究,提出纪念性景观的基本图式母题这一研究命题。  相似文献   

15.
景观都市学     
翟俊 《新建筑》2008,(2):88-94
景观都市学的核心就是景观“场”,它对更好地理解当代都市化过程起着日趋重要的作用。随着这一理论的逐步成熟,对许多不同学科的人士来说,景观已成为一种“透视镜”,通过它,当代都市得以表现;同时景观又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当代都市得以展示。从这个学术观点出发,在全球都市化的进程中景观已被认为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实践,而不是过去所谓的传统的艺术流派、环境科学或应用艺术;过去有关建筑、都市化与景观的区别和划分已成为历史。相反,由这些相关学科共同组成的生态基础设施的景观“场”已成为我们理解与从事当代都市化建设的首选。  相似文献   

16.
《世界建筑导报》2005,(6):48-49
北林苑注重发掘场地脉,在公园总体规划上保证与惠州西湖的景观格局的延续,通过合理设置景观节点,有机组合“功能线”与“景观线”,形成从动到静,从城市到自然的过渡,景观塔的新颖造型使其成为惠州新城市地标,在“惠州印象”滨讧广场中,利用现代的构筑元素。表达“峙南名郡”的场所脉。  相似文献   

17.
临时性景观,这是从时间意义去界定和感知空间意义。临时性,它的反义词是恒长、永久、永远,但是,以人而言,我们所能真正触及的事物,往往就是“临时性”。在时光面前,不变者惟有改变。广义而言,一切景观不都是“临时的”吗?“临时性”帮助我们洞察景观的本质意义,从而让“临时”变成一个个美的瞬间和刹那。  相似文献   

18.
在都市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张开空间、时间与事件所交织的记忆之网,影像的记忆,氛围的记忆,感觉的记忆等,复杂的记忆牵绕着人心,与现实纠缠。由建筑中都市空间的提供,来完成都市设计中活动空间系统的构架,以及由建筑形式的创造,来带动都市中视觉景观品质及意象。当我们以一个更积极的态度来介入一个规划或设计时,很自然的,思考的角度,切入的方式会有所不同。在空间、形态和功能的都市型态的转变中,从理性或感性的角度分析,谁是优美空间的创造者?而谁又是城市景观的“杀手”?在今天已很难一言概之。  相似文献   

19.
《城市环境设计》2009,(5):85-87
UED:您一直在大力倡导大景观的设计理念,请谈谈您提出大景观理念的初衷是什么?您又是如何理解大景观理念的? 陈:简单来说,大景观就是景观师用生态景观的原则来指导城市的发展布局问题,也就是以景观设计原则来指导规划。目前就国内的情况来看.景观行业并不是很受重视,一提到“景观规划设计”.很多人便将其同“造园”、“环境小品设计”、”种草种树”等同起来.在外界看来景观设计师仅仅充当了一个锦上添花的角色.但景观设计的概念决不仅止于此。景观设计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高层建筑中的高空生存已是现代城市人的一种普遍生存方式,因此,应该为高空生存的人们在高层建筑构建“拟地景观”。本以此为出发点,论述了“拟地景观”的主要构建原则,并且阐释从屏蔽真实地面和引入地面景观元素两个方面去构建“拟地景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