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代建筑:谈建筑教育.首先是如何认识建筑/建筑学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建筑教育体系和方式来自西方.建筑学的概念也不产自本土.这种体系和方式也曾多少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而调整以适台中国的情况。在当代西方建筑和建筑理论的发展以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仍在影响着人们对建筑/建筑学的认识。建筑/建筑学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在这样的情况下.您觉得建筑教育应该如何应对变化?  相似文献   

2.
《城市环境设计》2014,(12):130-131
论坛时间:2014年9月21日论坛地点:天津大学天南联合楼C座四层报告厅主题设计的教育与实践面对建筑实践的多样性,该培养怎样的建筑学人?如何打破建筑教育与实践的壁垒?建筑教育模式该走向怎样的"开放与多元"?为什么要举办国际建筑教育论坛?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为人们呈现了一幅符号多元的后现代社会图景。城市化愈演愈烈、城市未来不可预知的当下,建筑设计亟待摆脱桎梏,建筑学科亦亟需对于建筑教育传统圭臬的破执与祛魅。  相似文献   

3.
时值世纪之交,我国建筑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特别是即将在中国召开的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这一盛事,无疑将给我国建筑界注入新的活力,提供发展契机,我国建筑教育也当一同分享。与此同时,我国建筑教育所受到的二次冲击和考验也使我们记忆犹新。首先是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一度出现师资队伍流动过大的局面,客观上造成教学质量的滑坡。接下来是注册建筑师制度的实施,使得多年形成的传统教育体系面临比较大的教改问题,以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和国家关于建筑学人才新规格的要求。建筑教育怎样才能顺应这些变化呢?“教”的问题至为关键。新一代建筑教育  相似文献   

4.
贺勇 《室内设计》2015,(3):6-11
乡村建筑,是一种典型的在地建 造,以此作为一种观照对象与方法,探讨 其在当下对于建筑教育与设计实践的作用 与意义。以乡村建筑为代表的在地建造, 脱离了历史的主线与时代主流,其局限性 是显然的,然而,让建筑重回场地,让建筑 重回生活,让建筑师重返建造现场,让建 筑从形式本位中解放出来,或许这正是当 下在地建造之于建筑教育与建筑实践的意 义。尽管它的力量有限,但它注定正在修 改我们对待建筑的立场与方法,乃至对于 生活的态度,让我们对中国建筑的未来充 满了期待。  相似文献   

5.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建筑师,其所创建的赖特建筑学校,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闻名于世。以该校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为例,管窥赖特时代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后赖特时代的延续与发展,旨在对中国高等建筑的教育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城市建筑》2012,(10):12-24
中国速度之下,中国建筑似乎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当代建筑被作为时代和经济的表征引发各种议论,但其作为文化承载体的意义似乎还未有足够认知。媒体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改变大众将建筑作为艺术或技术分支的狭隘认知.进一步传播建筑文化?建筑师需要怎样的媒体?又通常采取哪些途径和方式.进一步提升自身及作品的国内及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还给人以美的享受。建筑艺术性的发挥,留给人们的观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建筑材料的制约,尤其受到当代称之为“装修材料”的制约。 中国的古代建筑,早以金碧辉煌、色彩瑰丽著称于世。如北京的故宫、天坛和颐和园的古建筑好象是丹青妙手绘制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使人百看不厌、赞誉不绝。而这一切,又  相似文献   

8.
试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体系大致分为尊崇"学院派"的"宾大体系"和以土木工程技术及包豪斯为背景的"非宾大体系",此种划分旨在对两种建筑教育模式的师资背景、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培养目标等诸多方面进行相互参照;作为一种初步的尝试,对于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体系的深入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李华 《新建筑》2010,(4):57-57
汪原对2009中国建筑大事记总结的10个关键词,实际上涉及的是10个方面的主题。从第一个“迷茫”提出了学科自制和学科边界的问题,到最后一个,“回归”建筑教育上,在我看来,围绕着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建筑学学科自身的构建,包括它的职业化;第二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概念,对建筑意味着什么,更准确地说,对中国建筑界和中国建筑师意味着什么?与“中国”概念紧密相关的,是经常被视为他者的“西方”。如果说第二个问题是以“本土”为出发点的话,那么第三个问题可以称为“碰撞”——在急切地引入外来的建筑师、建筑作品、建筑思想、建筑理论的同时,又伴随着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焦虑与困惑。这三个问题相互交织,其核心是第一问题,即在当代中国,建筑能构建什么?它自身的定位、知识结构的组织、职业规范及活动的领域与责任。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时代对建筑的发展提出了现代化要求,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建筑教育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既有不可低估的优势,又有不容忽视的缺陷。在现代化条件下,中国建筑教育必须在发展继承和扬弃的问题上作出抉择,才能跟上现代化进程的步伐。本文拟就为达到中国建筑教育现代化目标,并以建筑学专业为例对其需要采取的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以来建筑教育中技术课程的比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近代以来中国出现的正规建筑教育为考察对象.根据其课表,重点研究中国建筑教育中技术、建造类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其占专业课程的比重,勾勒出中国建筑教肯的发展概况.提出在当前国内建造、技术类课程占建筑专业课程的比重在中国建筑教育历史中偏低的情况下,如何将技术类课程与设计类课程相融合以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数位时代的建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位时代的到来使建筑教育面临挑战,在重新审视建筑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数位技术的应用给传统的建筑教育带来了活力和冲击,因此,我们需要更新建筑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模式,革新建筑系统机制,从而指引建筑教育迈入数位时代。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各种建筑教育理念对中国建筑教育影响的时代背景下,文章从中国20世纪20年代以来建筑教育对其艺术、人文精神建构的角度,思考在以现代主义建筑教育为核心的要求下改革“鲍扎”式的教育体系的辨证意义,并指出在当代适应现代建筑教育方式的同时,以传统建筑教育为基础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变革从明治维新开始 UED:日本很多建筑师在本土受到建筑教育,而后去国外(尤其是欧洲)进行长期的讲学(非考察),与国际建筑发展联系得很紧。请问这是怎样做到的?日本的大学在建筑教育与国际接轨方面是如何做的?日本如何将自己的优秀建筑师宣传出去?  相似文献   

15.
云南建筑:中国自古以来是没有建筑学的。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留学生毕业归国,引入西方建筑教育,才逐步奠定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基础。但是这样一种西方的教育模式或者说西化的思维方式如何与中国东方的思维模式相衔接,作为一名教育者。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16.
1920—1940年代是中国建筑教育 的起步阶段,因教师大都为海外归来的留 学生,其教学模式几乎照搬国外模式。此 时,美国建筑教育已形成一条异于其发源 地——欧洲的多元化现代主义道路,并通 过留美学生回国创办建筑教育的方式影响着 中国建筑教育体系。该时期美中两国的建筑 教育在教学目标、师资组成上有其相似性, 而在发展阶段、理论发源、教学理念、教学 模式上又存在着差异性。美国建筑教育作为 中国的重要理论源泉,对中国建筑教育产生 了持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建筑与建筑装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三成 《建筑》1999,(7):30-31
建筑与建筑装饰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其实质作用和形式表现已成为一段段的历史碑文,记载和表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乃至一个村落的发展史,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建筑与装饰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智慧结晶,为后人留下极其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其发展创造的思想及形式表现在人类创造的历史长河中将继续延伸、发展。面对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建筑装饰又呈现什么特点?建筑与建筑装饰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建筑风格、民族特色又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我们予以认真研究。建筑是人类初始时…  相似文献   

18.
一、历史与发展中国现代建筑教育起源于本世纪20年代初,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当时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就设有建筑科,1927年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创办建筑系,并将苏州工专建筑科迁来南京,不久该校又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所在地。此外,1932年南方创办了广东省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1931年湖南大学创办建筑学组。北方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北工学院也相继创办建筑学科等,它们是我国较早培养土木高级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特别是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在我国的建筑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我国建筑教育主要发源地,成为我国最早培…  相似文献   

19.
蔡志昶 《新建筑》2010,(5):99-103
西方古典建筑和古典精神是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的核心。"学院派"建筑教育传入中国后,中国传统建筑成为其无法回避的主题。探讨了在"学院派"建筑学术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以东南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早期40年建筑教学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在"学院派"建筑教育中的地位、教学方式、教学成果等。指出,"学院派"建筑学术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建筑学者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对外来学术加以改造,从而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梁思成先生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前后史料的研读分析,论述梁思成先生借鉴外国经验,顺应国际新建筑发展潮流,反映本土思考,进而最早且最具系统性地提出建筑教育"体形环境论"的中国模式的历史贡献,并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以此在世界范围内寻到了一个锚点,以梁思成建筑教育思想为基础的中国建筑学教学体系,已经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教育范式之一,并将继续指引着中国建筑教育迈向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