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07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成功举办以来,海内外建筑界反应强烈。该评奖促进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国际性传播,提高了华人建筑师的知名度,为华人建筑师与国际间的合作提供更广泛的机会和交流平台。如果说青年一代是一个国家的希望,那么一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则需要一批批优秀青年建筑师的不断涌现。中国羽翼渐丰的青年建筑师们需要有人为他们搭建平台,需要有一个奖项提携他们中的佼佼者,为人们推荐出代表华人青年建筑师群体力量和水平的建筑师和建筑作品,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的成长,还将为他们今后在行业内脱颖而出创造机会。这是青年建筑师们的憧憬,更是所有关心和热爱中国建筑事业的人们所期望的。作为一名建筑师,也许每个人心中都向往着一座奖杯,这座奖杯带给建筑师的不仅是个一认可、一个激励,更是一种希望。有鉴于此,主办单位决定举行"第二届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的评选。  相似文献   

2.
台湾当代建筑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17世纪以来就一直是不同文化与政权交会之地,从荷西殖民政府、明清政权、日本殖民政府、“国民政府”、“民进党政府”一再次轮替回“国民党执政”,建筑的发展也随之起起伏伏。1945年台湾在被日本殖民政府统治50年之后,重回中国的怀抱,重大的改变不仅见之于政治及文化层面,也明显的反应在建筑方面。虽然现代建筑;在日本殖民台湾期间就被引进台湾,台湾的建筑师真正掌握到文化主体性却始于战后中国大陆来台的建筑师。从那时候起,文化如何成为建筑外在表现或建筑内在意涵一直是台湾建筑师不可回避的任务。文章将分战后至1970年代、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及1990年代中至今3个阶段来介绍。台湾建筑师如何尝试或努力的在建筑上建立他们认知的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正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仍能把控的是什么?建造过程的工业化、预制技术、不熟练的工人,以及由投资人驱动的建筑产业都带来了严格的限制。因为投资人似乎不再相信有好的建筑,其他行业既为建筑师创造了可能性,但同时又约束了他们。山区经济资源有限、距离遥远,尤其需要特别的方法来维持生活。新一代建筑师为解决这些问题开辟了各具特色的道路。其核心是一种态度:建筑,是解决由结构所界定的空间组织问题的工具。建筑师将作品植根于形成其建筑和实践的文化中——位  相似文献   

4.
读者来信     
《建筑创作》2004,(6):22-22
要向青年建筑师倾斜贵刊在用超出国内所有建筑刊物的版面去报道新建筑项目并追求建筑经典大家等方面,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也是贵刊吸引建筑师的关键所在。但细细分析杂志所载文章确能发现,刊物在推荐建筑师方面还有差距,比如还要向不知名的青年建筑师倾斜。当今中国建筑设计界,能当上大师的人微乎其微,能留下传世作品的人更少,但如此好的建设形势为一大批立志成为建筑大师的青年人已经准备好了条件。问题在于,媒体该如何应对?我想,不应该等待,不应该让他们一个个通过艰辛之路再“冒出来”,而需要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培育土壤。不少发达国…  相似文献   

5.
今年第三期茶座的话题为“法国建筑9币在中国”,请了一些中国建筑师来评价法国建筑师和他们在中国的作品。有法国建筑师看后就向我们表示不满,说我们只请中国建筑师,不请法国建筑师,有失公平。于是我们有了办  相似文献   

6.
动态     
正中国建筑师好声音—这个冬天因他们而温暖!2016.1.24上海2016年1月24日,由中国建筑中心CBC主办,上海风语筑展示股份有限公司承办,蓝硕科技独家冠名的"UED十周年庆典暨2016中国建筑师好声音总决赛"在上海风语筑大楼共享大厅里隆重举行。建筑师是一个感性与理性交织、才华与激情共融的群体。  相似文献   

7.
陈雳 《建筑师》2022,(2):91-10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城市建筑开始向现代化转型,外国建筑师们捷足先登,他们在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03年德国建筑师罗克格来青岛创业,后于1911年进京执业并迎来了事业的巅峰,他在我国近代建筑师制度的发展、西方建筑文化和技术的引进及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化转变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载入中国近代建筑的史册。  相似文献   

8.
汪晓茜  俞琳 《新建筑》2011,(5):12-16
作为民国首都的南京是中国近代建筑师实现职业理想和施展专业技能的主要舞台。在民国南京短暂的辉煌岁月里,在此执业的近代建筑师中不少人肩负着设计师、政府机构职员、大学教授等多重身份,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将为中国近现代建筑体系的创立和完善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了解其面貌,可一窥中国现代建筑转型的特殊历程。  相似文献   

9.
他们是一群奋战在建筑设计创作第一线的青年建筑师。他们有高涨的创作激情,有共同的梦想与追求,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有独立的、进取的建筑师精神。已建、在建和未建是这次展览的主题,也许,这只是建筑过程中短短的一瞬,但可以让我们通过这三种状态来认识当今中国建筑发展的轨迹与趋势。也许,参展建筑师们并非个个声名显赫,也许,他们的参展作品并非都很优秀,但是,这里有南中国青年建筑师在创作实践中的创新和探索,有他们对建筑梦想的认同与追求。也许,二十多位参展建筑师所发出的声音还不足以掀起滔天巨浪,但即使是微波荡漾也一样可以证明:平静的湖面下正涌动着澎湃的激情。  相似文献   

10.
陈雳 《建筑师》2022,(216):91-100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城市建筑开始向现代化转型,外国建筑师们捷足先登,他们在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 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03年德国建筑师罗克格来青岛创业,后于1911年进京执业并迎来了事业的巅峰,他在我 国近代建筑师制度的发展、西方建筑文化和技术的引进及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化转变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 载入中国近代建筑的史册。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二十年来的超常规发展让世界瞩目。近年来西方对于中国格外关注,以中国当代建筑为主题的展览在威尼斯双年展、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荷兰建筑协会(NAI)等最重要的展览机构登台亮相,也使中国诞生了一批活跃于国际建筑舞台的"明星"建筑师。但是西方媒体和学术界对于中国建筑的关注,似乎仍然集中在为数不多的一些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上,对于中国大批量建造的建筑产品,更多听到的则是一种负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陈晨  王柯 《建筑师》2019,(4):107-114
1927—1937年这一近代中国的"黄金十年",孕育了中国建筑师群体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高潮期。此期留学归国或本土培养的建筑师,在政府认定资质的机构中从事建筑活动,标志着现代化、正规化、学理化的中国职业建筑师的出现。南京国民政府充满党派色彩与民族国家符号的文化、政治诉求,又促使在南京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建筑师,主创公署类、教科研与社会服务类、体育场与纪念类等可以美化政治、传达党国权威的建筑类型。他们除了开设自营建筑设计机构以外,还积极投身建筑施工、行政管理和建筑教育领域。与此同时,政治中心南京的特殊性、变动的时局与建筑师不断自我修正的创作观念,也造成其创作高峰期因人、因时而异。  相似文献   

13.
李伟 《时代建筑》2007,(1):146-153
外滩18号楼是柯凯工作室在中国的第一个建筑设计实践项目。它再次证明在中国一座历史保护建筑能够重获生机并被改造成一座成功的时尚地标。文章通过对柯凯工作室主持建筑师高芾(Filippo Gabbiani)和狄安德(Andrea Destefanis)的访谈,了解他们在中国的建筑设计与实践。同时,通过意大利建筑师的视角来观察中国旧建筑改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6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因其时代背景、建筑实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现如今这一批人已成为当下中国建筑界的主力军,文章将这一代建筑师分为大学教授型建筑师、民营事务所建筑师与国营大院建筑师三个类别,尝试从他们对传统回归思考的视角探讨60年代生建筑师的建筑实践观,从而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有更为系统的梳理,以期从中窥探出未来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5.
崔光亚  董艺 《时代建筑》2011,(2):150-153
疲于应对的建筑创作环境是当下中国建筑师的生存现实。杭州建筑师需要突破保守的城市地域文化,释放自身的创作激情。最大程度地回归真实的建筑,还原建筑本质,反映出青年建筑师崔光亚的建筑思考。  相似文献   

16.
方海 《百年建筑》2006,(4):14-17
在过去的20年里,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用钢、混凝土,和玻璃设计了许多大型建筑,尤其在大城市。这些建筑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而且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品位和质量。在20世纪90年代初,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建筑师在中国大显身手,他们取得许多大型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项目,商业建筑师在中国日显重要。到了21世纪,更多的欧洲建筑师开始进入中国设计市场,不久,几乎所有的欧洲著名建筑大师都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的工作。从大型公共建筑到小别墅,境外建筑师在中国所处可见,他们成为中国建筑师新的导师。  相似文献   

17.
裴钊 《时代建筑》2012,(4):32-35
从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筑学被引入中国后,老一辈中国建筑师在20世纪30年代所致力的实践和构建的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当今中国建筑实践的中坚力量,5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群体,他们接受的建筑学教育来自老一辈建筑师所建立的建筑知识体系。由于历史原因,这个体系与外部和现实存在差距,这使得他们所继承的必然只是这个体系的一部分。反映在建筑实践上,80年代的中国建筑实践呈现出一种既有传承又有分裂的状态。文章试图将这两个建筑师群体放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进行讨论,从而分析两个群体的思想及实践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社会的开放,中国的建筑市场得到了繁荣发展。尤其是近10年来,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成为中国建筑实践的主角,而他们的思想和作品与老一辈建筑师在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下创作的民族风格建筑相比更具多样性,路径也更多元,但没有形成清晰的整体特征。文章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克成教授的访谈,一方面试图从个人化的视角来总结和归纳60年代生建筑师的某些整体特征,另一方面将个体放入特殊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西部——梳理其发展过程,进而分析其当下实践状态的成因,为中国当代建筑保留一份切片式的个案记录,同时,期望为中国目前其他地域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建筑实践与研究提供一份有参考意义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城市环境设计》2008,(5):114-117
[U+EN]:如何看待斯图加特大学的建筑专业设置?前景怎样?刘杨姣:我觉得不管是建筑还是城市规划,都是一个涉及很多方面的学科,而且要做出好的建筑、好的规划,不仅需要建筑师或专业人员,而且还需要业主、甲方、政府等其他方面的配合。行业发展可能会朝着更加细分的方向来发展,比如说,有的公司就把这个做成总承包,然后可以随时挑选他认为最合理的配置。  相似文献   

20.
《建筑设计管理》2011,(10):18-18,23
在中国,建筑师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很好的职业:轻松、有意思、能赚很多钱、有社会地位、主导着建筑。但建筑师真实的生存状态并非想象中那般光鲜,总的来说,现今的中国建筑师面对的执业环境和生存态势不容乐观。前不久某建筑网站发布了一篇关于建筑师维权,向某地方政府要求收回拖欠设计费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