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春天来得特别早,北京平谷桃花节比往年提前十天,八达岭长城杏花节比往年提前15天,大兴千亩梨花节也比往年提前半个月刚唱完“秋去冬来雪花飘”的冬眠曲,就看见街上美女露胳膊露腿的热烈时尚……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庄子"得鱼忘筌"这一哲学思想谈起,以"鱼"、"筌"比之建筑的精神内涵与外在形式。通过形式与精神、美与体验、光线与永恒、传统与时尚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石上纯也所接受和承继的不同的社会文化来源,并分析了其所投射出的建筑师关于建筑与空间、审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部分设计案例,对应呈现出石上纯也将这些思考杂糅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最后,总结了其所代表的日本新锐建筑师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及其在"鱼"、"筌"之间对建筑设计所做的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主办:《建筑技艺》杂志社、A+杂志社地点: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一层会议室沈华英:优秀的建筑都让人记忆深刻.不但外形美,还具有丰富的意境。而一个完美的设计必然要以材料作为物质基础,用材料来表达意念,体现设计之美。比如水立方,我们学校曾经针对这种充气结构做过实验,但最终没有用到建筑上,而水立方就敢于挑战难度.还把充气膜结构用得恰如其分.充分体现出水的柔性特质,用一个一个水泡泡组成整个建筑体量,而要完成这一点只能依靠材料。另外就是鸟巢,它的整个外立面是受力结构,用高强钢来体现"巢"的概念,里面用的是超薄玻璃.透光率达到95%以上.所以显得特别通透.并且在色彩上大胆选用"中国红",在超薄玻璃上用红色瓷釉赋予色彩,既漂亮又能够反映中国元素。 相似文献
4.
回归与超越——全球化环境中亚洲建筑师设计观念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地探讨了建筑全球化的含义,指出亚洲建筑师在全球化的环境中,积极弘扬民族文化,采用本土化的创作方法来应对文化趋同的挑战。在世纪交替之际,他们又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进一步实现了创作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越来越多的外国建筑大师跨入中国大门,纷纷取得了许多重大标志性建筑的设计权,中国建筑师在学习他们国际新理念和新方法的同时,也陷入了对中国现代建筑如何传承中国文化的困惑:如何让建筑打上中国的文化烙印?如何让建筑有机地适应环境?如何让建筑因地制宜?面对多元化建筑设计共存的今天,对"本土设计"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7月26日.由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及本刊主办的“中国当时代人居研讨会“在西安“就掌灯”举行。西安规划局局长和红星、上海规划局副局长伍江,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晓钟,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赵元超、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宋昆,中科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彤.广州市设计院副总建筑师陈小珉、著名文艺批评家殷力欣和商子秦等出席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7.
正未来的建筑一定仍然是以人的需求为发展目标,其中体验感是精神需求方面的最显著特征,当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精神上的追求必定也是建筑设计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当前中国正处于规模化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大量的老建筑被拆除,新的民用建筑需要精品设计,城市需要建筑地标等等,这一系列都围绕着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展开,那么作为基本的建筑个 相似文献
8.
集美组的作品“北湖九号”是北京五环内的一个高尔夫球会所,他们从策划入手到建筑规划再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直至其VI设计进行了一系列完整深入的工作。曾经有人就“北湖九号”整体的设计理念,组织了建筑行业人士进行点评,题目为“中国精神”。而针对项目本身和这场讨论,苏丹老师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当然,作为近年来将中国元素运用于空间设计中最为出色的项目之一,我们明显的感受到这个以灰,白为主色调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群落,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深沉底蕴和现代建筑的舒适人性化精神,但是北湖九号带给我们的远非如此,通过苏丹的文章,更值得引发我们反思的,或许是设计背后所隐喻的社会现状和行业体态,可能是当代室内设计师要郑重面对和认真思考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2011年5月28日14:00,由《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和天津市建筑设计院主办的"理想与现实:天津院里的年轻人·展览暨论坛"在天津市规划展览馆隆重开幕。展览开幕式及论坛由《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彭礼孝主持。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和百家建筑设计名院国际宣传推介活动,经过启动、申报、推荐、评议、公示、公告几个阶段的繁忙工作,结果终于揭晓了.我对获得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界的名师和名院表示衷心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获得这样的殊荣,他们是实至名归,更是期望所在,是中国建筑学界对他们辛勤工作和光荣成绩的肯定和褒奖;获得这样的殊荣,源于和仰仗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是这个时代为他们造就了巨大的创作舞台.这次活动是中国建筑学会贯彻党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对提高中国建筑学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都将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由此,我想到这个活动的初衷和目的.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地域性——一个“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全球化时代充满着现代性的冲突与矛盾,它们对中国当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关全球化与地域性的争论似乎不可调和,然而其中却存在着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误解。文章对全球化、地域性以及它们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全球化”首先是现代性的全球化,它并非与“地域性”完全对立的概念,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际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域化是普遍现象,而全球化则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过程。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不应是文化的单极化,而是多元化,是地域文化的共存。 相似文献
15.
材料之于建筑师工作的意义与影响,一直是建筑圈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材料的运用也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被纠结的一个重要方面,围绕建筑材料相关话题,2011年4月9日,《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材料悟语系列沙龙上海站在普陀区苏州河畔E仓创意园举行。 相似文献
16.
现代建筑创作理念、思维与素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当前建筑领域的实际,结合作者多年的创作实践,提出“二观三性”(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创作理念,综述建筑师应具备的创作思维和素养。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哲学对中国的传统建筑构造的影响很深,特别是我们可以从老子的道器观里找到建筑空间理论的精髓。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人们已经意识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对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破坏,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严峻的问题和矛盾,使得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对中国建筑重新认识和定位以及思考当代建筑设计该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对这些问题的探寻与思考也具有了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2022 年1月底至6 月初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费舍尔美术图书馆和建筑档案馆举办的“中国建造:
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览。旨在呈现展览的原貌,本文概述了展览的背景和缘起,介绍了展览的具体内容和策
展思路,并回顾了展览进行过程中和结束后来自各界的反响和评价。本文将“中国建造”展置于近二十年来一
系列有关宾夕法尼亚大学与中国现代建筑关系的学术活动的框架内,强调其目标是在立足于“第一代“中国建
筑师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扎体系首次交集的一个世纪之后,审视现代建筑发展进程中的跨文化对话,揭示中国
建筑实践中的跨世纪连贯性,并对全球性建筑技术的探索和设计创作中本土身份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地诠
释。文章指出本次展览是对中西现代建筑“百年对话”主题的一次有意义的深入扩展性研究,并提出了中西建
筑文化交流这一宏观话题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地方建筑设计院曾经是地域性建筑创作的主要力量,受现阶段全球化意识和设计市场的影响,地方设计院在地域化建筑探索中面临困境。本文结合建筑创作实践,呼吁地方设计院肩负起地域性建筑创作的重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