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贯彻国务院批复和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认真把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强土地管理和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各项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逐步健全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确保"十一五"时期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在2006年编制完成《北京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年)》的基础上,北京市规划委又会同市国土局、市建委等各相关部门,进一步编制完成了《北京市"十一五"保障性住房及"两限"商品住房用地布局规划》.  相似文献   

2.
"人居三"大会总结了全球人居环境领域20年来的成就,是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落实与支撑。《新城市议程》提出通过良好的社会治理结构、优良的规划设计和有效的财政支撑,最大程度发挥城镇化的积极作用,应对气候变化、社会分异等全球性挑战。《新城市议程》倡导社会包容、规划良好、环境永续、经济繁荣的新的城市范式,对全球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针对可持续城市的复杂理论议题,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多元化的概念模型.然而,理论的复杂性和模型多元化,引发了可持续城市建设实践当中的观点分歧及政策争议,从而影响到可持续城市理论的实践价值.现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本原入手,基于“目标定位-运行机制”的一般性分析框架,将既有的可持续城市概念模型归纳为3种主要的范式类型:①物质空间改良范式——如紧凑城市、宜居城市和区域城市等;②活动行为调整范式——如慢速城市、安全城市、健康城市和绿色城市等;③复杂系统重构范式——如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包容城市和弹性城市等.并对这些概念模型的理论内涵进行辨析,以实现对可持续城市理论的系统化理解.  相似文献   

4.
最佳人居环境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永恒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涵义不断拓展,到21世纪已成为全球人民和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最佳人居环境的国际探讨始于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追求:1976年联合国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为改善住区规划和管理,综合提供环境基础设施等制定了行动依据、目标、活动和实施手段;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倡导保证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使人类住区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也更具效率的全球性目标.近两年又不断冒出"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新模式,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最佳人居环境的具体细节阐释.  相似文献   

5.
本文为制定"城市繁荣指数"提出了一个更稳健和灵活的框架,力求让指标和数据分析与城市规划师及政府决策者的政策需求实现关联。联合国人居署新近制定的"城市繁荣指数",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城市繁荣,采用的是更为渐进与平衡的政策议程,此举已引入一种更全面的政策路径,将生产力、基础设施、生活质量、平等与社会包容,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整合为一个贯通的体系。以这个国际性议程为基础,"城市繁荣指数"的概念和方法论体系仍有可修正和提升的空间。或许我们也能以渐近的方式,让它成为更理想的政策工具,使其能真正应对城市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让不同区域的城市在各自的社会—空间情境下,实现可持续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追求经济增长、社会和谐与环境友好协调发展理念的共识。当前,中国大型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不可持续的桎梏。结合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基于 DPSIR 理论框架,梳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关注的重点指标,进一步探索以北京为代表的大型城市建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国大城市实现和优化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低碳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兼具气候变化的环境问题属性。本文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针对城市能源、城市产业、城市交通、城市建筑、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碳汇、城市生活、城市废弃物8个维度,结合现在运用较为成熟的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能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指标体系中适于城市尺度且符合低碳城市内涵的指标进行综合比选,初步建立了一套低碳城市综合测度指标体系,且综合测度的框架与低碳城市行动框架对应:构建的低碳城市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共涵盖人均单位GDP排放强度等12个压力指标,非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比例等30个状态指标及清洁能源政策等16个响应指标。研究亦表明,PSR概念模型为综合分析和描述低碳城市构建的各个维度的评估内容提供了合理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8.
回顾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演进历程,反思当前城市可持续研究概念泛化的困境,面对存量时期城市发展对于提升空间效率和空间品质的需求,提出将空间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纳入可持续研究的范畴,建立系统性的空间化研究框架,进而提出“以空间为支柱、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框架。构建了对经济、社会、环境维度从空间化表达—关注重点—关键要素—数字画像的技术路线,形成了“经济—社会—环境维度的空间化”和“空间维度的可持续发展”耦合的研究框架,利用高覆盖度、细颗粒度的多源时空大数据,提出多维度的数字画像技术方法,并以杭州等城市及其典型地区为实证案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数字画像应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残疾人、老人、孕妇等人群的出行问题也备受关注.但是,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却成为很多城市的“面子工程”,并未真正解决相关人群独立出行问题.文章以宜昌市为研究地点,对宜昌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总结实际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为保障残疾人、老人等行动不便人群的出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使他们能平等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  相似文献   

10.
正韧性城市作为新形势下应对城市危机的新模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成为各城市追求的建设目标,也已成为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如何真正实现韧性城市的建设,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文章在全面阐述韧性城市的内涵及其建设意义基础之上,从导引、保障和核心内容三方面构建出韧性城市的建设框架,进而从推进"指标引导—寻找平衡—强化特色"三方合一的城市生态韧性、强化"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个人保险"多元化合作的城市经济韧性等四个层面提出韧性城市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规划层面改善城市热环境,是应对气候问题的有效方式,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热环境改善措施亟须构建可靠的热环境研究框架并提出规划指标的量化调控建议。在理论层面,文章结合气候学方法和规划分区概念,提出基于多要素的城市热环境分区理念;依据指标与地表温度的耦合关系,在分区框架下的局部尺度内,提出改善热环境状况的指标量化调整建议。在实证层面,以武汉市为案例的研究表明,利用城市地表温度、用地性质和人口密度等要素,可以在规划层面建立热环境研究的分区框架,且规划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聚合程度、绿地率和水体覆盖率与地表温度存在规律性的耦合关系;基于分区理念框架和规律性耦合关系,可以提出热环境优化建议。由此可见,基于气候学与规划学多学科融合的分区理念架构和量化调控方法,是探索利用规划手段从"适应"层面主动应对城市气候挑战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各个城市出现了住房紧张的状况,导致城市的房价不断增长,住房问题成为尖锐的社会矛盾。为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政府建设了保障性住房。随着保障性住房的大量建设和使用,保障性住房的质量问题就暴露了出来。本文介绍了中小城市保障性住房存在的质量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探究了提高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和预防质量问题发生的一些技术和方法。目的是保证中小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和人员财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国家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十分重视,通过层层下达指标,采取“问责制”的严厉行政手段,强力推进了一大批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启动、建设和分配,困难群众住房条件明显得到改善.但是这种指令性下达建设任务的模式也带来了弊端:在制度设计上忽视了大、中、小城市的差异性,对不同地域、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住房需求分析不够.笔者认为,正视差异性,“因地制宜、分城施策”,才是真正落实城镇住房保障特别是小城市住房保障建设,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居住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将人类健康与环境健康视为一个共同体。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该方法关注个体维度对促进健康的看法,为他们创造条件来应对生活挑战、改善生活质量、增加福祉和与自然的联系。【方法】通过案例研究,讨论了健康本源设计理念,该理念有助于为社区提供健康促进的资源,以及解决更广泛的健康不平等问题。【结果】健康本源理念可以为设计决策提供指导,在大尺度可持续发展方案框架下提升个人体验及健康促进的发展前景。【结论】将健康本源学、自然系统、环境和社会基础设施技术结合的整体性设计方法有助于建立一个健康、活力、有韧性和公平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为解决中国大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安居问题提供一种思路和模式。文章详细地阐述和分析了西欧福利国家荷兰的百年社会住房体系——它的历史发展沿革、法律框架、外部监督管理机制、开发机构的内部组织以及资金运作机制,通过分析取其长处并结合当前国内住房市场的现状,文章最后提出了构建我国大城市社会住房体系的五点基本原则,供广大规划和决策者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一、以加强行政效能监察为核心,实现城乡规划"三个促进" (一)突出抓好科学规划编制,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哈尔滨市基本建立了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覆盖城乡的科学规划编制体系,为规划审批、管理和执法监督提供了依据,为哈尔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超前服务. 一是完善了<哈尔滨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哈尔滨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及时补充完善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定位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目标进一步清晰,"北跃西扩、南延东优、中兴外联"的城市发展空间战略得到了确定,搭起了哈尔滨城市发展的整体框架.<哈尔滨市近期建设规划>和<哈尔滨住房发展规划>紧密关注民生,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建设支撑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系统和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为重点,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发展与建设.  相似文献   

17.
影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十大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 ,以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变化 ,实现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和现代化 ,从而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 ,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它包括城市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子系统。其中 ,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保证。本文拟从这三个子系统出发 ,分析影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10个主要因素。1.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对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 ,可以从它对于经济健康持续增长、收入平等分配和人与自然关系(简称人自关系)和谐的作用中体现出来。第一…  相似文献   

18.
正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城市在基础设施、社会管理、产业转型升级、民生改善等方面均面临诸多挑战,在长期快速发展中积累,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城市难题"。所谓"城市难题"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具体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并制约城市化发展甚至引发市民身心疾病。针对这一系列"难题",以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为支撑的智慧城市被看作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些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用传统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已经难  相似文献   

19.
《城市住宅》2012,(4):18-19
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随后各级政府加大力度推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表明,住房政策由单一的市场化解决向"市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维护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国土资源集约利用的角度,参考以往城市住宅建设用地技术指标,引入"户均居住用地"和"客户率"两个控制概念和具体指标,并提出在实行"实户翩"基础上,征收超标房产"资源税"的控制策略.以此为城市住宅建设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从根本上抑制投机行为,调整住房结构,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