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综述目前食品接触材料中几种常用材料(纸、塑料、油墨)迁移与检测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几种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促使我国食品行业向着更绿色、更安全的方向发展。方法 概述纸质、塑料、油墨的发展趋势和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来源;对比几种材料的迁移规律及迁移模型;总结几类常见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结论 绿色环保的生物基材料是食品接触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需重视可持续性生物基食品接触材料的化学安全性。因其产生的化学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甚明朗,因此需多方面研究生物基食品接触材料中化学物质的存在和迁移到食品中的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降低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和环境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木质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木质食品接触材料本身所含有的有害物质及其迁移。方法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的有关资料,对木质食品接触材料中存在的重金属、胶粘剂、烟熏剂、多环芳烃、防腐杀菌剂、漂白剂及着色剂等有害化学物质的来源、毒性分析、其迁移到食品和环境中的可能性及对人体的危害作综合论述。结果木质食品接触材料应用广泛,由于原料及加工过程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可能迁移到食品中,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结论食品接触材料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研究分析木质食品接触材料本身所含有的有害物质及其迁移,为相关木材包装企业的质量控制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本文着重研究了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有关食品接触材料相关领域的资料和文献为基础,特别针对食品接触材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重金属迁移物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新形势下对食品接触材料的技术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食品接触材料中双酚类物质迁移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选用去离子水、3%乙酸溶液、10%乙醇溶液和精制橄榄油作为4种食品模拟物,开展了食品接触材料中双酚A,双酚A二甘氨酸醚、双酚F二甘氨酸醚及其衍生物等9种双酚类物质迁移检测方法研究。目标分析物采用反相液相色谱柱分离,荧光检测器进行检测。水基食品模拟物(去离子水、3%乙酸溶液、10%乙醇溶液)中的目标分析物可直接进样,精制橄榄油中的目标分析物依次通过正己烷和甲醇乙腈混合液(体积比1∶1)萃取后进样。结果表明:目标分析物含量在0.008~4mg/L范围内,线性度在0.993以上,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方法检测限在0.0011~0.0052mg/L之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食品接触材料中32种添加剂迁移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调查市售塑料食品接触材料中32种添加剂的迁移水平。方法选取103批不同材质的塑料食品接触材料,采用异辛烷、乙醇(体积分数分别为50%,20%,10%)、质量分数为3%的乙酸浸泡样品,得到模拟液,用液相色谱仪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 DBP,DEHP,二苯酮,UV-1577,BHT,697,2246,BHEB和荧光增白剂184均有检出,其中11批PVC样品中DBP或DEHP、1批PP样品中二苯酮和1批PC样品中UV-1577的迁移量高于限量要求。上述添加剂在异辛烷模拟物中的检出率最高,在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模拟物中有较低的检出率,在其他3种模拟物中均未检出。结论塑料食品接触材料不宜直接用于接触油类食品和浓度较高的酒类食品。PP材质中的二苯酮、PC材质中的UV-1577、PVC材质中的DBP和DEHP存在的潜在危害较大,应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7.
抽取8种材质273批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对其进行适宜性判定、水分敏感性确认以及橄榄油总迁移量测试,分析不同材质食品接触材料的检出风险。结果表明,在适宜性判定方面,PVC材质适宜性判定不通过率为100%;PE、PET、氯乙烯-偏氯乙烯共聚树脂和纸铝塑盖膜材质的适宜性判定全部通过;TPE、PP及金属涂层材质则由于添加剂的干扰出现适宜性判定部分不通过。在水分敏感性方面,PET和纸铝塑盖膜试样均为水分敏感性试样,需要进行水分含量调节的概率为100%;TPE材质因添加剂、暴露时间等因素不同,需要进行水分含量调节的概率为48%;其他几种材质不需要进行水分含量调节。在迁移试验检出方面,TPE、PP和纸铝塑盖膜材质的检出风险较高,分别为86%, 58%, 50%;PE、PET、金属涂层材质检出率为7%, 9%, 9%,有一定的检出率,但是总体迁移风险不高;氯乙烯-偏氯乙烯共聚树脂材质加校正因子后符合限量要求。在迁移试验前,应优先做适宜性判定、水分敏感性确认及调节,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为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综述陶瓷食品接触材料中重金属的来源及危害,国内外标准法规,铅镉迁移的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进展等,为解决我国陶瓷食品接触材料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提高我国食品包装安全性的综合监督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包装产业和食品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列举、排比及归纳等方法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在铅、镉溶出量相关法规方面,目前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陶瓷釉层中重金属初始含量、釉料成分比例、烧制温度,食品的pH值、酒精度以及贮藏时间、贮藏温度等都会对重金属的迁移起到很大影响;国内外对陶瓷中重金属迁移机理相关的研究较少。结论我国在陶瓷制品重金属检测方法和限量标准等方面虽与国际逐渐接轨,但仍存在差距,在陶瓷制品微观结构对迁移机理的影响方面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2.
对BB CEN/TS 13130-27:2005 HPLC法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三聚氰胺单体迁移量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和评定了浸泡液体积、标准曲线、浸泡面积、浸泡时间、酸浓度等主要不确定度分量,并计算了测量结果的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各不确定度分量中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校准曲线拟合对合成不确定度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12种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迁移量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水、乙酸(质量分数为3%)、乙醇(体积分数为10%)和橄榄油浸泡食品接触材料,将得到的水、乙酸、乙醇等水性模拟物和橄榄油模拟物分别经过80,90℃顶空加热20 min后,通过DB-624石英毛细管柱(30 m×0.32 mm×1.8μm)分离,顶空进样分析,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结果 12种单体在0.1~50 mg/L(水性模拟物)及0.5~50 mg/kg(橄榄油模拟物)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大于0.999。加标回收率为89.3%~109.6%,相对标准偏差为1.13%~7.55%。结论该方法前处理简便,分离度好,分析灵敏度高,满足食品接触材料中12种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迁移量的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4.
15.
16.
食品接触材料聚乙烯和聚丙烯中9种抗氧化剂在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不同条件下,将含有已知量抗氧化剂的聚乙烯和聚丙烯薄膜,在水、乙酸(3 g/L)、体积分数为10%,50%和95%的乙醇等5种食品模拟物中浸泡,在规定的时间点抽取一定量的浸泡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抗氧化剂含量,研究了迁移量及迁移率与时间、温度、模拟物属性、抗氧化剂初始浓度和聚丙烯材料的厚度等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食品模拟物的属性对抗氧化剂的迁移行为影响最大;迁移量和迁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材料厚度增加,则抗氧化剂迁移量增加,而迁移率降低;薄膜中抗氧化剂初始浓度越高,则迁移量越大,迁移率越低。 相似文献
17.
食品接触材料PVC中32种增塑剂在4种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在不同的条件下,将含有已知量增塑剂的PVC薄膜,在水、乙酸(体积分数为3%)、乙醇(体积分数10%)和橄榄油等4种食品模拟物中浸泡,在规定的时间点抽取一定量的浸泡液,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增塑剂含量,研究迁移量及迁移率与时间、温度、模拟食品属性、增塑剂初始浓度及包装材料厚度等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食品模拟物的食品属性对增塑剂的迁移行为有显著影响;增塑剂溶出种类数、迁移量和迁移率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加;薄膜厚度增加,则增塑剂迁移量大,迁移率降低;薄膜中增塑剂初始浓度高,则迁移量大,迁移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测定1,4-丁二醇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确认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1,4-丁二醇迁移量是否满足国标限量要求。方法对可降解塑料产品进行迁移试验,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迁移液中1,4-丁二醇进行分离、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该法对1,4-丁二醇迁移量的方法检出限为0.4 mg/kg,1,4-丁二醇的含量为0~10 mg/kg时,与色谱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5,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5.2%~108.7%,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5.9%~9.7%(n=10)。结论该方法适用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1,4-丁二醇迁移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