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利军  孙小勤 《太阳能》2013,(23):34-35
简单介绍了静止形动态无功补偿装置(SVG),提出了现行规范规定中对光伏发电站无功功率补偿的基本要求,分析了光伏发电站中的SVG配置原则以及静止形动态无功补偿装置(SVG)在光伏发电站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云南节能通讯》2009,(21):11-13
一、无功补偿技术改造整体方案 依据变电站集中补偿、低压集中补偿及用户终端分散补偿三种无功补偿方式的不同特点,兼顾电网对无功补偿的要求,供电部门对力率达标要求与企业内部改造投资,生产装置运行费用及降损节电的要求,通过对某公司配电网结构及用电负荷分析,确定采取配电变电所高压侧集中补偿与对大功率电机节电技术改造、就地无功补偿、提高自然功率因数相结合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哑铃形截面氯丁橡胶膨胀节的试验研究,阐述了冷凝器喉部膨胀节的补偿能力、密封性能、结构、安装工艺及安全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首次在国产大型机组上,采用的这种哑铃形截面橡胶膨胀节所具有的主要性能,己完全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指标。为我国大型火电、核电机组冷凝器推广使用这种弹性联结热补偿装置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先例。  相似文献   

4.
二次空气补偿阀是摩托车发动机排放净化的关键零部件之一,通过该阀本身的结构特点--从外界单向吸入新鲜空气到发动机排气道,为氧化剂的高效工作补充一定的氧含量,实现高温废气中有害成分的再次燃烧,并通过截止阀与进气负压的脉动关系控制相应的开度.通过调整设定单向阀的金属簧片厚度、止口和开口面积参数,控制补气量的大小.因地域气压大幅度的偏差,导致负压波动的差异,二次空气补偿阀体现出的流量特性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放炮"等高原反应,为确保摩托车的整体性能,须针对不同地域对二次空气补偿阀的机构进行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5.
太湖生态补偿方法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太湖流域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在分析太湖生态补偿驱动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太湖生态补偿范围和内容,分析了太湖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损益关系,以生态补偿基金为媒介简化了太湖生态补偿关系,基于共建共享理念构建了太湖生态补偿测算模型,依据现有太湖管理模式提出了太湖生态补偿模式、机制及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楚得全  于敬华 《节能》1999,(10):42-43
用户的功率因数偏低要补偿无功功率,使之达到电业部门的规定要求,这是节约电能的主要措施之一。用户提高功率因数不外乎两种方法:一是提高自然功率因数,让设备运行于最佳状态。二是自然功率因数达不到要求时采取无功补偿的方法。但将功率因数补偿到多大才算较合理呢?一般资料中都比较笼统地提出将功率因数补偿到0.95以上,或最低目标是达到规定的功率因数,然后是越高越好,尽量使其接近1。这种片面追求高功率因数的做法是缺乏对总体经济效益的考虑的。首先,我们看一下有功功率P,无功功率Q和相角的正切值tgφ之间的关系:t…  相似文献   

7.
采用无功就地补偿搞好节电降耗哈尔滨化工二厂张洪达1无功补偿方式及性能无功损耗对电能是一种浪费,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无功损耗。人为的进行无功补偿可以达到提高供电能力、减少无功损耗、节约电能的目的。无功补偿方式有;集中补偿、分组补偿、就地补偿三种。1...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使用TSC动态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具备的工况条件和该工况的必要性,以及该补偿装置的组成结构、特点,具体分拆了TSC动态无功功率补偿装置的具有的优异的性能,完全满足实际运行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光伏逆变器的非线性特性导致相电压和相电流畸变,使得系统性能降低,在详细分析非线性效应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非线性补偿策略。该补偿策略在两相静止坐标系下,根据电流空间矢量所在的不同扇区,将逆变器功率器件导通压降带来的电压偏差前馈给指令电压来进行补偿,保证了并网电压空间矢量仍为圆形轨迹,提高了相电压和相电流的正弦度。该补偿策略简单有效,能有效对非线性误差进行补偿,最后通过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新型非线性补偿策略能够有效减小非线性误差造成的电压电流畸变现象,提高了系统运行性能。  相似文献   

10.
在轮轨作用下液压机械加工过程中,轮轨液压线散热程度的非均匀分布,导致机械加工出现热误差,需要进行热误差补偿,传统方法采用热力学分层切割技术实现热误差补偿,在加工高温环境下补偿效果不好,提出一种基于多重约束热辐射控制的轮轨作用下液压机械加工的热误差补偿方法。首先进行了轮轨作用下液压机械加工的热力学环境模型构建,分析轮轨作用下液压机械加工约束状态模型,进行机械加工精度影响参量分析,采用多重约束热辐射控制方法实现机械加工过程中的误差补偿控制,提高加工性能。仿真实验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轮轨作用下液压机械加工热误差补偿,机械液压加工精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加工控制过程的收敛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1.
V形隔热膜平板集热器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报道了V形隔热膜平板集热器性能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结果。在平板集热器的吸热板与盖板之间设置一层透明的V形膜能有效地抑制自然对流换热,提高集热效率。这种集热器性能好,造价低,适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非轴对称端壁的设计和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透平叶栅中的二次流损失,提高透平机械通流部分的气动性能。对非轴对称端壁造型技术的应用背景、端壁造型方法及其在透平机械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详细介绍了非轴对称端壁对叶栅和透平级气动性能的影响,阐述了气动性能得以提高的机理,结合实验结果介绍了非轴对称端壁对叶栅和透平级变工况特性的影响。在透平叶栅非轴对称端壁成型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非轴对称端壁造型技术在高负荷透平叶片研发和叶片三维造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电厂管系水击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谭平  孙晔  王斌  王少宁  陈杰  高伟 《汽轮机技术》2004,46(3):180-182
对电厂管系水击激发的管道振动进行了研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研究的管系进行了有限元建模,把水击基本方程得出的水击力作为加载力,计算出了水击激发的位移、转角响应幅值和激发出的管系模态系数,从计算结果看出水击对管系的动力特性有重要影响,在管道设计时必须加以考虑,最后提出了消除水击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文章浅析供电系统影响功率因数的因素、无功补偿的作用、原则和分类,以及新型和普通型无功补偿装置的性能比较。  相似文献   

15.
电力负荷的功率团数又称为力率。根据调查情况,在各工厂的供电系统中,自然功率因数均低于规定的功率团数标准。为了提高电源设备的利用率,为了减少变电和配电过程中的功率损耗,均需人工补偿提高功率因数。在维持负载不变且不够补偿的情况下,增大补偿容量,能较多的减少变压器和电力线路的功率损耗,但补偿装置的功率报耗的增大,减少补偿容量.能使补偿装置的功率损耗减小,但变压器和电力线路的功率耗减少下多。经无功补偿后的功率因数过高过低,均将使总功率损耗增加,若补偿后的力率恰当,能使总功率损耗最小。如果所确定的无功补偿…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F240给出了一个动态的模糊预测电流补偿的方法,针对感应电机提高了直接转矩控制的低速性能,引入了一种模糊控制方法来补偿PWM信号中由死区和芯片延时引起的相位误差,根据电流的幅值与方向,结合瞬时电压,采用模糊推理对相位误差进行补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控制的性能,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的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为抑制风力发电的间歇性及波动性,需对风电并网系统低电压穿越技术的研究分析。另外,风电并网系统的无功调节性能也是研究的重点及热点。因此,提出一种计及无功补偿的双馈风机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首先针对传统撬棒的不足,提出了双模式切换的改进撬棒结构,可以减小撬棒投入期间从电网吸收的无功功率,同时更好地抑制转子过电流;其次针对低电压穿越的过程中无功补偿问题,提出了基于STATCOM的动态无功补偿,结合风机自身无功调节能力与改进Crowbar保护电路投切协同控制,促进双馈风电系统LVRT期间风电并网点电压的快速恢复和抑制转子侧过电流,改善双馈风机的低电压穿越性能。通过PSCAD/EMTDC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证明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采用自愈式电容器进行就地补偿的优越性;讨论了最佳无功补偿方案,推导了电动机最佳就地补偿容量计算公式,说明了就地补偿的必要性。为进一步计算就地补偿容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供电气技术人员参考。辽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制造的自愈式电容器,已通过鉴定,符合IEC831~1(2)标准,具有良好的性能,并在上海设立代理经销点。 自愈式电容器是极为理想的就地补偿电容,其特点是体积小,安全性好,没有爆炸和火灾危险,功率损耗低,详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在合理界定河流生态补偿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河流系统自身特点及实践经验,从系统耦合角度对河流生态补偿机制进行初探,并提出了河流生态补偿未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0.
《节能》2015,(10)
介绍静止无功补偿器和静止同步补偿器这两种类型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原理及控制策略。通过性能对比分析,指出静止无功补偿器适用于输电网,静止同步补偿器更适用于大城市配电网及易于产生较大扰动的工业电网。最后介绍2种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在电力系统应用的接线形式,并给出容量选择及设置位置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