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台湾的社区营造活动自1980年代起,已经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它的意义何在?在传统习惯上,建筑师是一个被动的角色,虽说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有很大的创作空间,但在项目的开始,则总是在等待业主提供的一份任务书。近年也有人提倡建筑师的工作是否可以向项目的前期拓展参与策划,向后期延伸参加建造等内容。反观台湾的社区营造,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种实践。在这些年中,涌现了一大批自主、甚至是草根的社区营造组织,他们关心项目的开始、落地、直至后续的改造,发展了设计师的责任和追求。台湾的社区营造分成都市型和乡村型两类,以前我们看到较多的例子是都市型的。GKStudio曾在2013年《建筑  相似文献   

2.
林航 《中外建筑》2014,(12):89-92
基于福建省开展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的契机,本文从社区营造的角度入手,通过总结与分析福州示范社区——军门社区在公共空间塑造、公共景观改造、公共事务管理、公众互动参与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寻求宜居建设与社区营造之间的联系,进而找寻通过营造外在环境促进内在社区感唤回与提高的途径,以期为其它社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便捷的交通,绝对是促进都市发展的有利条件之一,因此都市有效扩张发展,建构完整计划的道路交通系统即是最佳途径。公元1900年日治时期的"市区改正计划"是台中市今日都市计划的原型起点,基于卫生考量的四十五度格子棋盘式的街道系统,开启台中都市计划性的发展模式;1908年台湾南北纵贯铁路全线通车完成后,开始启动台中市区的发展变化;1985年台湾第一条南北高速公路完成后,台中市的都市发展明显地看出形成以旧市中心区为轴心,向外朝西主要往高速公路方向做辐射状扩张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台湾社区发展历程与经验认识,提出农村社区内在活力的概念与分析框架,从产业经济活力、社会文化活力、物质环境活力等三股分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理论认识的基础上,以台湾龙眼林社区为例分析了内在活力营造经验,并总结对大陆农村社区内在活力营造机制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过程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乡村的景观产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种植业的衰退是其中的原因之一。随着社区营造的发展,乡村景观营造的方式也开始有所改变。除了对于环境本身进行干预,反思与重建乡村景观生产方式可能更有助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高城镇化的广东顺德地区,反映了我国乡村城镇化过程中面对的一些社区困境。通过对顺德霞石村2018—2019年间的社区营造活动的实践性研究,发现“种植”对于当下乡村社区营造具有积极作用。结合霞石社区花园及自主花园营造2个项目的活动组织过程及意见反馈,以种植为契机的社区营造需要结合不同参与者特点建立多层次的种植目标,共同挖掘“种植”在现代乡村社区中的价值意义;以种植活动对于乡村社区的资源分享,促进社区居民的协作;以渐进的方式推进社区不同群体对于种植需求的“表达”以及种植经验的“交流分享”。而在霞石村的实践中,风景园林专业人员亦需要不断调整介入社区的方法。在辅助设计环境的同时,风景园林专业的介入更需要结合文化景观、环境教育、可持续理念重构“种植”的现代价值,赋能社区居民,推进乡村景观及社区的可持续营建。  相似文献   

6.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中国的乡村建设面临重大的转型。本文以乡村微更新在晋江市英林镇的实践为基础,从"政-校-村"的合作、地域性文化场所的塑造、碎片化空间的串联三个方面分析了社区营造在乡村微更新中的成果;并总结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包括文化内涵的表达比较浅显、社区运营理念难以落实、社区营造动力持续性不足等。通过对实践案例的认识和剖析,从挖掘乡土景观潜在价值、创建乡村利益共同体、拓展构建广泛的社区营造机制三个方面思考社区营造理念应用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实际意义,以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种理论补充。  相似文献   

7.
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村落",城中村是当今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城中村普遍为拆迁建大楼的情况,这会导致在地历史文化的遗失,文章通过社区营造在泉州后坑社区的实践来探究未来村改居的可能性,同时判断村落的自我优化性,以此来改善村改居的劣势与缺点,为未来村庄转型提供可实行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日本乡村社区营造历程的梳理,总结岛根县活化步骤以及乡村内生力量组织方式,结合中国乡村特定背景以及特有问题,进行系统比较,探究并归纳适合中国乡村活化的社区营造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台湾大学城乡所进行的一次针对台北都会弱势社区“宝藏岩”的参与式设计为例,探讨空间专业者进行社区营造时,如何纳入社区民众参与设计,在哪些方面纳入民众参与々以及在何种程度上纳入民众参与?并探讨了该种模式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西螺镇延平老街是台湾乡村历史街区的典型代表。文章以台湾西螺镇延平老街为例,通过对街区历史及其空间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综合调查,分析其衰落的过程、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多样态居住模式与公共环境相结合的方法。以社区规划和住宅设计为主题,将设计手段与运作模式相结合,为乡村历史街区的复兴和延续提供合理的操作手段,也为中国大陆同类型的乡村历史街区的更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区作为最基层的社会治理单元,其治理方式也就成为了社会治理的切入点。这一时期社区营造在我国各地,尤其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推广开来,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社区营造工作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收集历史的方法,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已经有广泛的应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也将其视为社区营造的一项重要方法。在2000年前后,日本以爱知县足助町、新泻县高柳町、神奈川县小田原市为代表,展开了社区营造口述历史系列行动。1998年,我国台湾地  相似文献   

12.
生态社区以其低能耗而高效率的模式成为当代乡村转型的重要动因之一,是单一产业结构的乡土聚落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南投县埔里镇桃米村作为台湾地区居民集体营造的成功案例,从单一的农业产业发展成为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复合业态发展模式。通过第三方组织指导、村民协作参与的社区公约管理模式,形成待客热情、民风淳朴、人与生态环境互动良好的社区环境。本文着手于桃米村历史源起,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从社区产业类型、社区营造措施、生态建筑单体营造三个角度对其营造特点进行分析,旨在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区营造模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文化空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而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本研究以徐州汉王镇拔剑泉文化空间为例,在乡村建设基础上,通过空间要素梳理及文化空间设计策略分析,针对徐州乡村旅游文化空间形态破败、文化活动发展停滞、空间内涵缺失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对空间实体形态、活动内容及其内涵的重塑策略,使乡村文化空间适应新时代文化发展要求的同时,也为乡村建设提供具体的情景和时空。  相似文献   

14.
以台湾四个典型的农村社区营造为例,通过对社区实地考察观摩,借鉴其合理有效的做法,并结合我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5个方面探讨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社区营造是城市存量更新的重要方式,其出发点为增进居民福祉。以此为目的,文章基于积极心理学幸福感相关理论,寻找积极心理学与设计之间的契合点,运用积极设计框架于社区营造。该框架指出设计可作为幸福感的直接来源、促进者、象征物或指导者,提升人的积极情绪、参与感、良好关系、意义感及成就感,并通过广州东莞庄南街社区营造实践进行了初步验证,得出了积极设计框架适用于社区营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无论从重建的内容、目的以及产生的问题来看,社区营造都应成为大陆农村灾后重建的主要运用模式。本文以台湾灾后农村的社区营造为研究对象,分析台湾社区营造的发展与在农村灾后重建中的应用。通过对台中埔里桃米社区营造过程分析,以都江堰青江村为例,对比台湾与大陆灾后社区营造的不同结果,分析其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大陆灾后重建社区营造应用产生的问题;总结台湾桃米社区营造对我国灾后农村社区营造在人文地产景五大面向的启示,其中着重强调以人为本的灾后居民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环境、产业与文化同步发展的乡村灾后体验式旅游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中国乡村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一方面作为人口的主要流出地,另外一方面,作为城市承载与资源供给的重要区域。中国乡村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也亟待解决,如何实现与城市发展思路不同的发展,如何延续乡愁,如何在乡村中留住人,成为广泛思考的议题。中国的乡村发展应该积极培育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营造组织,日本在社区营造探索中积累的经验对于中国的乡村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乡村是我国社会结构中的关键一环,它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以高投入,低回报的方式支援着祖国的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现如今,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农村人口转移加速,越来越多的空心村应运而生。村庄在生产力不足、活力下降、发展缓滞、人居环境糟糕等弊病下逐渐凋零,大量本应美丽的村落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本文凭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针灸式的设计,针对达莲塘村的建筑风貌改善、村内环境整治、乡村景观提升3个方面做出改造,旨在将基础条件较好、有发展空间的达莲塘村转换再生为一个永续的生活社区。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如何实现社区公共空间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笔者尝试通过实践研究与分析,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在对上海社区花园的空间特征和属性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的4级结构和3种发展途径,并从政府宣传引导、社会组织推动和挖掘社区"领袖"等不同层面给出社区营造的建议,解析社区花园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实现多元共治,让社区营造有可能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20.
揭示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介绍社区营造参与活化的方式及成果,为工业遗产活化思路提供借鉴。以台湾高雄桥仔头糖厂作为案例,分析其内在价值、空间再利用方式及地方组织参与营运模式,进而总结出一套具有普适性的活化策略:建构地方价值认同,灵活置换闲置空间,鼓励民间参与公共建设,并指出社区营造中建筑师的专业职责和桥梁作用,反思社区营造过程的局限性。社区营造介入工业遗产活化的根本前提是建立起地方认同。政府、企业、民间及专家共同努力进行可持续的开发经营,将有助于推动工业遗产实体的保存与精神价值的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