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点布局缺乏统一规划,土地的适宜性未进行过量化分析。基于GIS的技术平台,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相关影响因子权重,叠加分析后将居民点用地分成四类,对溆浦县桥江镇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具体的运算结果,较好地描述农村居民点斑块的用地规模、形状和分布状况,更直观地反映居民点的散布情况,为今后村庄规划中居民点的规划布局提供可靠的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2.
城市边缘区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是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农村居民点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本文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利用2009、2014年遥感解译数据,运用ArcGIS等软件定量研究了铜山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形状、空间布局及动态变化方面的特征,并进行了综合区划。研究表明:(1)铜山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呈现明显的低值空间集聚,空间分异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2)农村居民点形状方面,研究发现东南部地区居民点的连接度大于西北部地区,呈现蔓延分布的状态。(3)铜山农村居民点空间整体离散,局部方面呈现"东疏西密"的分布特征。(4)铜山区农村居民点整体处于较快变化当中,并且存在着较大空间差异性。(5)以乡镇级行政单元将铜山区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低密度团簇状一极速变化区、高密度小团块状一快速变化区、低密度大团块状一较快变化、高密度点状一缓慢变化区。并提出相应的产业布局和用地调控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村收缩成为必然趋势,部分地区相继开展了以“合村并居”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核心内容的村庄布局规划,对乡村空间优化实践发挥了积极的探索作用,但也存在很大争议,比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推广困难;与非农就业结合不充分,“二次空心化”风险较高;农村居民点改造范围过大、速度过快,造成乡土文化丧失、农民的实际需求考虑不周等。本文以青岛市为例,通过乡村收缩特征研究及传统村庄布局规划困境分析,从乡村“精明收缩”的视角开展村庄布局规划研究,提出“精明的乡村生活圈”“明智的建设用地减量”“精准的村庄类型划分”和“精细的规划传导”等村庄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路径,促使村庄布局规划更好地发挥乡村空间治理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类型之一,其空间格局与变化特征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受限于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式,农村居民点用地体现并控制着特定区域的土地利用活动情况,但因文献记载少、空间差异大、易受灾异战乱影响等特征,对历史时期农时居民点用地进行数量估计和空间格局重建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以现江苏省和安徽省(苏皖地区)为研究区,在解析传统居住文化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数量控制和空间配置准则,选取1820-1864年间历史数据较为丰富的5个典型时间断面(1820年、1911年、1936年、1946年和1964年),重建形成了100m×100m空间网格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格局。在数量重建方面,以历史人口数据为基砒,分析苏皖地区的居住特色、区域差异和人居生产生活用地特征,通过家庭户数和户均用地面积确定用地数量;在空间格局重建方面,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综合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特征,构建了历史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及演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每个时间断面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估计为2617.14km^2、3301.46km^2、4108.61km^2、4430.91km^2和4882.31km^2;空间格局上苏皖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在空间特征上表现为以长江、淮河、太湖、洪溼湖等水网力中心,多集中在沿湖泊水系平坦地带;在空间扩展上呈现岀从平原地区向丘陵(氏山地区不断扩散。通过空间数量与格局验证方式,将重建结果与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1820和1911年数据结果,以及1930年代和1950年代测绘地形图进行比对分析,验证了重建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甄延临  李忠国 《规划师》2008,24(3):24-28
村庄布点规划的重点是解决农村居民点重构、建设规模和空间形态的问题.农村居民点重构的影响因素有农民意识、经济发展水平、村庄规模、公共服务设施等,可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方法来得出村庄发展等级分类,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规划措施.建设规模的影响因素有人口规模、农村工业化及城乡住房供给制度、建设标准与管理,可通过运用人口预测方法,促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等手段确定建设规模.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等,可根据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村域体系结构模式和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6.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聚集的场所,探索历史时期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特征及长时期农村居民点变化规律可为复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历史进程提供参考。文章以江苏省苏州市为研究区,以地方志为主要资料来源,通过历史文献解读并设计古今地名匹配算法,实现了对明清时期4个历史断面下苏州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定位;通过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和泰森多边形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索了研究期内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志记载的历史居民点虽难以与当前通过测绘形成的农村居民点图斑进行直接对应,但可反映当时农村居民点分布总体格局;(2)明清时期,苏州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较为稳定,基本保持东北—西南方向的分布格局,并呈现出常熟市—苏州古城与常熟市—昆山市两条发展轴线。与现代多核结构特征相比,核心—边缘结构较不明显;(3)明清时期,苏州农村居民点密度分布就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表现出以苏州古城为中心,随时间推移逐渐聚集的趋势,这与当前以苏州市区为中心向四周递增的阶梯格局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张强  陈宏伟 《城乡建设》2021,(11):66-69
城阳区位于青岛市郊,距离市中心约15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85万,GDP1122亿元,一二三产比例1.5:49.6:48.9.规划包含城乡边缘及乡村地区共53个村庄,户籍人口规模为6.9万人,建设用地总规模16.8平方公里. 一、村庄布局规划需重点协调"效益"和"权益"两大维度 (一)村庄布局的 "效益"维度 1.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 村庄建设用地粗放利用现象突出.从全国层面来看, 2018年人均城镇工矿建设用地面积为146平方米,而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达317平方米,远超前者,也超过国家相关标准.城阳区人均村庄建设用地也达到223平方米/人,部分村庄甚至超过400平方米/人.面向高质量发展要求,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是规划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沈阳市康平县为例,通过分析康平县县域居民点布局现状及其特征,指出农村居民点在空间分布和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康平县居民点布局发展的策略,最后从居民点的空间布局、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协调布局等方面对康平县居民点布局规划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汶川大地震后,各地加强了编制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工作。常规的做法是以城区避难人口规模预测和开放空间用地资源评价为主要工作内容,设定人均用地面积指标,进行避难场地的分派和指定,以实现避难人口和场地需求的就地平衡为基本目标。但是,由于我国开展避难场所规划工作的时间不长,在规划研究和实践操作上还存在很多不足,文章对以下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避难场所布局的科学化、人口与开放空间在分布区位上的不对应性、避难场所布局的特定化、指定避难场所的有效性等。最后指出,需要从不同角度切入,提高规划的理论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城乡规划的价值导向由促进城乡经济发展转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得处于城市建成区外围的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价值日益凸显。本文围绕秦岭生态保护问题和山区农村发展问题,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采用核密度法、农村居民点建设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商洛市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并对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优化。在传统建设适宜性评价模型中增加了耕地规模、学校、医疗点和农村居民点规模四个维度参数,以提高适宜性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在居民点优化中增加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保护农田、生态敏感性、建设适宜性四个因素的考量。研究表明:(1)商洛市农村居民点分布具有典型山地居民点分布特征,受地形因子影响明显。在地形变化大的地方,居民点分布较破碎,地形变化小的地方,居民点面积大,呈现片状、带状分布。(2)商洛市农村居民点整体布局不利于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比较紧张,生态环境压力较大,需要对农村居民点进行优化。(3)经优化后商洛市就地城镇化类、重点发展类、控制发展类和迁移合并类农村居民点面积分别为22.66km~2、162.01km~2、63.29km~2、43.80km~2。  相似文献   

11.
从区域视角研究农村地区人地系统脆弱性,是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该文以黄石市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2014年5个连续时间截面,采用熵值法、AHP层次分析法及专家打分法,从自然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三个方面分析黄石市农村居民点人地系统脆弱性。结果显示,黄石市农村地区的人地系统脆弱性矛盾较为突出,且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两个要素方面。依据分析结果,从不同方面提出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的方案:从规划时序方面,可将黄石市农村居民点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进行规划引导以降低脆弱性;从空间引导方面,可将黄石市农村居民点分为非脆弱型地区、单一脆弱型地区和综合脆弱型地区进行发展引导。  相似文献   

12.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方法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背景下.传统的村庄规划显然不能适应农村长远发展的新要求。本文结合上海正在开展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规划试点工作.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具体从村庄规划的编制模式、规划布局与产业发展、居住点与城镇化关系、土地平衡与经济平衡、村庄类型与土地流转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相适宜的村庄规划编制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湘中丘陵地区的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该类型区域优化资源要素布局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基于两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核密度分析及空间自相关的方法识别不同尺度居民点变化特征,通过空间自回归模型探讨居民点布局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长株潭地区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14.
冯正汉 《广东建材》2012,28(8):49-51
国土规划与城市规划是地方政府实施土地空间管理的重要法定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可以在人口数据、建设用地规模、空间管制、中心城区用地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近期建设规划等六方面与城市规划相衔接,实现"两规合一"。  相似文献   

15.
《规划师》2020,(8)
文章以厘清当前不同部门人口与用地统计口径的差异,建立"多规合一"视角下"人地"空间对应的城镇人均用地指标,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为目的,比较和分析各部门城镇人均用地指标的差异及存在问题,基于"明差异—统口径—建指标"的研究思路,提出"城镇范围人均建设用地"这一效率指标。同时,以泰兴市为例,测算2015年各乡镇人均城镇用地规模,并结合乡镇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类型,进而提出适时修订现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的计算方法与规划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珠三角农村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三角地区快速城市化的同时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与升级,农村产业的发展也必然会导致珠三角传统村落布局和形态的演变,农村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常态下村庄发展的态势,有效指导新时期的村庄规划建设,补充现状村庄规划布局相关理论,本文以珠三角地区农村产业和空间布局为研究对象,梳理出农村产业发展的三阶段特征及其对应的村落空间布局特点,然后分别在珠三角不同区域选取不同类型的村落作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城乡规划学、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空间与时间不同维度的分析,从用地状况、居民点布局、道路交通等方面总结珠三角农村产业发展与村落空间布局之间的关系及规律,并通过典型实例进行充分的论证,为其他地区村庄发展与规划布局方法提供基础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7.
程茂吉  周慧  张媛明 《规划师》2009,25(12):84-89
新形势下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表现出编制主体和实施主体合一、规划决策和规划实施相结合的特征。从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编制的四个难点出发,南京市浦口区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在需求预测、用地布局、适宜规模、规划设计标准、地块详细指标分析图则五个方面进行了规划编制办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上海郊区农村居民点的现状、布局、建设类型以及实施情况.探索了未来农村居民点规划与建设在城市化地区和农村地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之间的差异和特征,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杨明  杨涛  凌小静  何小洲 《规划师》2012,28(8):38-42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交通布局的引领作用、交通规划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南京市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与交通规划同步编制,强化交通与用地规划互动协调,在总体规划中融入交通引领、交通支撑和交通需求减量的理念;构建响应城市空间、城市等级规模和城市空间格局的交通体系;实行差别化交通分区引导策略,实现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搭配。城市总体规划与交通规划同步编制的方法,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果、用地布局和交通设施配置,促使南京朝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由于远期缺乏系统规划,农村住宅用地呈现出数量多、分布分散、利用粗放等问题,制约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村庄空间布局的优化,以指导农村住宅用地的科学管理。本文以无锡市鹅湖镇鹅湖村片区规划为例,在分析研究其农村住宅用地特点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构建了住宅用地减量布局体系,并做好相应增量需求的近期远期规模预控,进一步从微观尺度上提出了近期住宅用地布局的优化方向,以确保有限新增建设指标的精准投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