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黄河下游河道特点及高含沙洪水演进特性,建立基于耦合解法的一维非恒定流非均匀沙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黄河下游2004年8月的高含沙洪水过程,采用实测水沙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各水文站的流量、含沙量等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所建模型可以用于模拟高含沙洪水演进及冲淤过程.采用该模型计算不同断面间距条件下同场次的高含沙洪水过程,分析不同断面间距下的计算结果.分析表明:不同断面间距对一维模型的计算精度有一定影响,在计算边界条件及其他参数取值相同的条件下,计算断面间距对流量及水位的影响相对较小,对含沙量及河道冲淤过程的影响较明显.在黄河下游地形及水沙特性均复杂的情况下,采用一维数学模型计算高含沙洪水过程时,应适当考虑断面间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高含沙洪水的水文特征及河床演变特征的分析和险情调查,分析了高含沙洪水对河道防洪工程的各种影响,阐述了防洪抢险工作中高含沙洪水带来的新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含沙水流流变参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5.
用极限浓度综合反映诸因素对高含沙水流流变参数——刚性系数和宾汉极限切应力的影响,提出了确定极限浓度的新方法,并根据流变试验资料,建立了精度较高、适用范围较广的流变参数表达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水槽试验,对高含沙水流浆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及其内在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在形成浆河过程中,水流处于非均匀流动状态,且底部存在不动层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 ,三门峡水库为了减少库区淤积 ,实现冲淤平衡 ,在运用中不断降低蓄水位和洪水起调水位 ,在洪水期敞泄排沙 ,使入库潼关站以下库区已非完全水库调节 ,而是河道调节与水库调节相结合。其调洪演算预报的方法 ,采用了“马斯京根河道流量演算法”和“蓄率中线调洪演算法”联合预报 ,并针对库容随洪水冲刷和蓄水淤积的改变的情况 ,用实时校正法加以解决 ,从而提高了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8.
针对黄河泥沙水大田微灌的严重堵塞问题,分析了国内外净化设备与设施现状与缺陷,提出了高含沙水微灌非全流过滤方法,设计了多种类型的排渗过滤装置以及与之配套的田间灌溉系统的典型布置.通过野外与室内试验验证,方法及装置可行,处理泥沙效果好,具有推广价值,为利用黄河高含沙水微灌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9.
酸性白土粉模型沙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比例尺的正态悬沙模型,在选沙方面存在一个大的困难,就是要求模型沙很细,而模型沙一细,就容易出现胶体化学中的电化学现象。也就是因水中电解质及其含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凝聚或分散现象,改变颗粒级配的组成,从而改变泥沙的水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0.
高含沙水微灌非全流过滤方法及装置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黄河泥沙水大田微灌的严重堵塞问题,分析了国内外净化设备与设施现状与缺陷,提出了高含沙水微灌非全流过滤方法,设计了多种类型的排渗过滤装置以及与之配套的田间灌溉系统的典型布置。通过野外与室内试验验证,方法及装置可行,处理泥沙效果好,具有推广价值,为利用黄河高含沙水微灌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1.
对高炉渣的排锌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证明,渣中ZnO的还原属一级反应,反应的活化能为176kJ/mol~332kJ/mol,反应处于扩散范围。高碱度炉渣和高炉温不利于炉渣的排锌。含锌炉渣(ZnO=0.5~2.5%)的粘度不高,在一般温度(1400℃左右)下可保持良好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2.
13.
根据黄河实际资料,考虑泥沙粒配对极限浓度的影响,建立了极限浓度的经验表达式以及粘度的计算公式。验证结果肯定了所获公式的精度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鱼道是一种重要的生态补偿工程,以往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水力学要素对鱼类通过效果及鱼类适应度的影响方面。针对泥沙在池室中可能造成的水流含沙量增高及淤积面积扩大进而影响过鱼效率和鱼道运行寿命这一关键问题,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泥沙粒径和来流流量组合情况下的池室水流含沙量变化及池底泥沙淤积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可为在具有一定含沙特征的河流上建设更为长效的鱼道设施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根据王家坝水文站的基本资料,分析了含沙量、输沙量变化趋势及断面的河相关系,得出了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6.
排沙漏斗优化及输沙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大比尺模型试验对排沙漏斗体型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设置适当的悬板和调流墩以及漏斗的体型、尺寸,形成稳定的三维螺旋流使水沙分离实现连续排沙。排沙下界粒径较大时,可以选择较小的漏斗尺寸.使涡流强度提高以较小的耗水率排放泥沙。排沙下界粒径很小时,须选择较大的漏斗尺寸,使涡流强度适当以避免细颗粒泥沙因紊动上浮而被带入引水渠,同时还要避免泥沙在漏斗内淤积。直径60m的漏斗经优化体后,试验结果表明,工作流量为40-50m^3/s,粒径大于0.1mm的泥沙排除率达到90%,而排沙耗水率小于10%,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通过收集东江下游博罗河段历年的水文、地形资料,首先从水沙分配变化和流量水位变化两个方面对博罗水文站的水沙特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选取研究河段各历史年份的河床平均高程、深泓、河道整体冲淤和特征断面等研究对象,分析了研究河段的河床异变特性.认为博罗站年平均流量呈微弱增加趋势,而输沙量则总体呈下降趋势;1997年以后的12年间,研究河段河床地形大幅下切,下切幅度自上而下沿程递增,刷深幅度远远超过了此前30多年的变幅,且与河流自然冲淤状态下的冲刷形态明显不同,应为采砂所致,这是本研究河段水沙变异的最主要原因,对本河段的动力条件与河床演变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制约黄河三门峡水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是潼关高程(即潼关(六)断面1 000 m3/s流量相应水位)。依据三门峡水库1960年建成运用以来近60年的实测资料,计算了潼关以下库区的累计淤积量和潼关高程,分析了不同时期引起库区淤积的主要影响因素,给出了枯水、枯沙情况下水库适宜的运用方式,为三门峡水库可持续发展及综合效益发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上游支流——十大孔兑的高含沙洪水在入黄交汇区形成沙坝、淤堵干流的过程是一种典型的干支流交汇现象,对交汇区河床演变、防洪和工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因此研究减轻高含沙交汇区沙坝淤堵的治理措施是一项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工作。本文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干支流不同交汇角度对孔兑与黄河高含沙交汇区沙坝淤堵规模的影响。模型试验以产生的高含沙洪水淤堵黄河干流次数最多、危害最大的孔兑之一——西柳沟与黄河交汇的干支流河段为模拟对象,采用黄河高含沙水流动床模型相似律进行模型设计,选取90°、60°、30°和15°作为试验交汇角度,分别开展了清水和浑水交汇试验,获取交汇区水流分区特性和沙坝淤堵规模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交汇角增大,支流对干流的顶托作用增强,交汇口上游壅水区流速逐渐减小,水深增大;交汇角较小时交汇口下游形不成回流区,交汇角增大到30°以后回流区形成并随交汇角增大而增大,伴随着高流速带向对岸移动;壅水区和回流区沙坝尺度随交汇角增大而增大,交汇角较小时形不成壅水区淤积体和回流区淤积体,但易形成交汇口对岸淤积体,其尺度随交汇角增大而减小,与回流区淤积体互为消长。交汇口以上主槽的淤堵由壅水区淤积体构成,交汇口下游主槽淤堵由回流区淤积体和对岸淤积体共同构成,当交汇角为30°时交汇口上下游主槽总体淤堵规模最小。从河道淤堵规模和河岸稳定方面综合分析认为,在现状河道和水沙条件下,30°是有利于减轻孔兑与黄河高含沙交汇区淤堵的较优交汇角,这对交汇口河道整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上游高含沙支流入汇与交汇区淤积形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河上游支流十大孔兑高含沙洪水入汇干流、在交汇区形成沙坝淤堵黄河是一种特殊的干支流交汇现象。通过模型试验对孔兑高含沙洪水入汇过程和交汇区沙坝淤积形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一般水流入汇,高含沙水流入汇造成的交汇口上游壅水程度更高,下游回流区范围更大;壅水区发生强烈的高含沙水流逆行扩散和异重流潜入运动,异重流运行长度是干流流量和干支流动量比的函数。壅水区形成具有倒坡降的楔形淤积体,回流区形成带状淤积体,水流偏转区和高流速带形成凹坑。支流总来沙量是影响淤积规模的重要因素,各部分淤积体几何特征与支流来沙量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