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的住宅产业化推进措施.分析上海市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及其与这些地区的差距,提出推进上海市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惠玲  王婷 《建筑经济》2020,41(3):20-23
推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是绿色建筑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住宅产业化乃至现代建筑产业化的必经之路。在充分分析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特点的基础上,总结目前我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制定相关规范、培育高水平技术人才、完善配套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推动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冷玉英 《住宅产业》2014,(10):20-22
上海是全国较早推进装配式住宅试点的城市之一,第一个项目建设启动于2006年。近年来,本市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政策,特别是2011年至今,市政府办公厅先后发布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设交通委等七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若干意见的通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设交通委等五部门关于本市进一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和《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的通知》,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上海市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的住宅产业化为背景,本文首先对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及特点进行介绍,并对住宅类装配式建筑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现阶段装配式住宅在我国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为我国装配式住宅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及策略。  相似文献   

5.
保障性住房中推广预制装配式住宅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制装配式住宅发展,在美国、日本等发展较快,我国香港等地也有不同程度发展。上海将加快推进预制装配式住宅发展。从其国内外发展现状,着重提出装配式住宅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在保障性住房中推进的发展意义、分类、特点及前景,从建筑设计、质量、工期、造价、节能等方面加以分析,提出节点控制、预制构件质量、施工工艺、抗震性能的要求及标准规范和技术导则等。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住宅的装修施工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装配式装修施工技术就是其中一种.基于此,本文在掌握住宅装修施工现状的基础上对装配式装修施工技术优势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具体的住宅装配式装修施工技术,掌握其要点,以期促进我国装修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发展装配式乡村住宅是改善农村住房环境、提高农村居民居住水平的重要举措。然而,成本过高是阻碍装配式建筑在乡村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价值工程原理和方法,从功能价值角度探究装配式乡村住宅和普通砖混住宅的功能及成本配适度,明确装配式乡村住宅的发展优势通过对装配式住宅案例的功能分析,研究其功能和成本分配的合理性,并提出改进策略,为装配式乡村住宅成本控制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传统的住宅建造方式的缺陷,总结了装配式建造住宅的优势,介绍了装配式住宅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住宅建设工业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住宅产业》2014,(6):26-27
住宅产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住宅产业由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上海近年来围绕装配式住宅发展,积极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  相似文献   

10.
总结目前装配式住宅发展面临的困境,包括建筑业管理体制、商品房预售制度以及产业链成熟度等。然后从深化改革建筑管理相关制度、逐步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大力推进装配式住宅产业链等方面提出装配式住宅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回顾“九五”期间上海的住宅建设的成就,明确了面对新形势,以及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需要,上海“十五”住宅发展目标,通过统一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之路。以点带面,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兼顾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确保上海住宅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曾浙一 《住宅科技》2004,(11):42-45
分析了上海住宅装修行业的现状,指出上海发展住宅装修业符合城市建设与市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探讨上海住宅装修业发展的趋势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住房体制由原先的计划福利体制向以市场为主导的体制的转变要求住房规划方法的相应转变。本文在分析住房供应和需求分层的基础上,提出了住房次级市场动态变化的理论框架,揭示了住房次级市场形成、运作和动态变化的过程。通过对上海两个案例住宅区1994-2005年住房次级市场变化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加强住房市场研究,以提高城市住房规划科学性和完善相关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依托现代设计集团开展的“工业化住宅标准体系研究”课题调研成果,通过对国内外工业化住宅标准体系的梳理,提出了工业化住宅的定义,梳理当前国内工业化住宅的不同结构体系,以及当前住宅建设“从建造到制造”转变的三种不同模式,并结合上海地区工业化住宅发展需求提出实现工业化住宅的“社会化、市场化、工厂化、标准化”技术特征及建议技术路线,可以对上海地区工业化住宅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未来十年上海大都市的住房问题和社区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论述当今上海大都市住房与社区建设状况基础上,探讨了未来十年影响上海市住房建设与规划管理的十大因素,包括社会整体发展目标、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区域城市化与大都市人口压力、城市用地结构调整、住房政策、开发方式、行业规范、城市社会心理,老龄化社会、以及地方传统等,这些因素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住房与社区发展的动力。文章还论述了城市居住地在“社区化”过程中的营建原则,包括效率、公平、地方化、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等五项原则。论文对当今和未来一个时期上海城市住房与社区营建的政策制定和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胡馨文  蒙春运 《规划师》2012,28(Z1):32-38
高容积率保障性住房具有其发展的必然性。上海市保障性住房三林基地项目规划在充分研究其现状的基础上,在不改变规划面积的前提下,以"H.沪尚社区"为规划理念,采取"大社区、小组团"模式,理性配比机动车停车需求,科学适配公共服务设施,如构建"15分钟服务圈"、配套设施"保质"规划、构建居住景观环境、"精细集约"的住宅户型平面设计及"新海派"的住宅立面形态控制等,对高容积率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上海住宅生产方式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步入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期,指出上海的住宅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围绕装修和技术集成两个切入口,切实提高住房的物理性能、室内空气质量、现代使用功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新建住宅与旧有小区的健康舒适性能.  相似文献   

18.
公共租赁住房作为保障性住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应以“节能省地、保护环境”为导向,在满足居住要求的前提下,提高住区的生活品质,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资源和能源消耗.本文以上海地区公共租赁住房为研究对象,分析公共租赁住房实施绿色技术的特点,并以上海南站地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为例,重点分析其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及增量成本,对上海地区公共租赁住房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可借鉴性和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绿色建筑技术在国内的发展趋势,并以上海浦东新区惠南民乐项目为例,介绍了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实际应用,提出了适用于上海地区的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技术的选取原则.并总结了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评选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性技术和处理思路.  相似文献   

20.
《Journal of Urbanism》2013,6(1):11-29
This paper examines both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modern aspects of the lilong, traditional low‐rise row houses adapted from the Western tradition to accommodate the families of Chinese worker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Treaty Port era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in 1948. The paper aims to redefine the abstract concept of the lilong, arguing for their potential to be rethought as a typology of low–medium rise‐high density (LMRHD) housing today. In particular, the paper delivers a practical answer to a conceptual question: how does lilong provide the dwelling identity of Shanghai, China, taking into account its form, meaning, and culture? The emergence of both lilong and Western modern housing is rooted in a crisis of space and the economic drive of modern cities. Lilong architecture and the normative living programme embedded in the typology of modern housing have been proper development housing strategies in modern Shanghai. By closely examining both the physical and community aspects that make lilong a mediating agency between Chinese locality and Western modernity, the paper presents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architecture of lilong does not confine itself to certain forms or physical configurations; instead it is an “abstract concept” of an urban neighbourhood –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architectural practicality, casual formation of semi‐private space, and community lane‐life – a concept tha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for the design of urban housing today. The redefinition of lilong is a conceptual idea that will serve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for the last part of the paper: a discussion of the possibility to develop this housing strategy for today's situation. This paper also presents the preliminary strategies for the designing of the new LMRHD hous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