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曹会元 《模具制造》2014,14(11):91-93
现代学徒制在模具专业的实践与探索有效整合职业院校和企业有限教育资源,对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桂芹 《模具制造》2022,(11):89-91
“1+X”证书注重通过将学历证书与各种职业技能认证进行科学融合,现代学徒制注重通过校内教师与师傅共同教学,把企业最新的技术传授给学生,二者的有机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总结了我校模具专业“1+X”证书与现代学徒制融合的现状、课程体系改革、典型课程标准改革等,做好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而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蒋瑞玉 《模具制造》2024,(3):115-117
现代学徒制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走向完善的重要举措。探讨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通过校企共同设置培养目标、开发项目化课程、建设双师队伍等途径,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培养具备机械设计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制造所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5.
李明  李力  刘超 《模具技术》2021,(3):67-71
从模具专业供需关系角度出发,分析了模具专业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相关主体深入合作,培养模具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培养具有现代工程创新能力的学生,更好地为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组建现代学徒制性质的工程创新班,以工程创新班的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为研究对象,结合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4个核心岗位对学生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取得了诸多成绩,学生毕业后更加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相似文献   

7.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是指以企业校区为载体,校企双主体实施"六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在校3年学习期间,从进校到学业完成止,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培养主体中依次进行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基础学习、生产实习、岗位学习、顶岗实习等六个层次的学习。让学校与企业共同成为人才培养主体,真正发挥学校、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伟 《模具工业》2023,(2):89-94
以“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为引领,着眼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艺赛项,把竞赛的标准、模式、资源、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与行业职业能力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融合,重组知识模块,开发了以“赛→岗→证→课”为轴线的5门主干和7门专业核心课程,利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形式,分别采用四步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完成教学的实施,并且评价主体多元化、方式灵活多变、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采用学分置换的形式,激发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和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六层推进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其内涵、背景意义、探索过程、实施平台、实施效果等关键问题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让学校与企业共同成为人才培养主体,更加明确和真正发挥学校、企业人才培养"双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动力机制,共同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技能人才,为学校未来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会展专业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会展大国的行列.以应用型为特征的会展专业人才市场日渐趋盛,高校会展教育空前高涨.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迫在眉睫.本文对我国高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模块式"课程设计、"开放式"师资建设、"体验式"教学组织、"全程式"职业导航四个方面的内容.这是针对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的,是可供各高校参考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1.
从优化浙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布局,助推绍兴区域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出发,分析了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四年制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和目标,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从5个方面提出了四年制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对于机械、模具、数控专业高职教学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为例,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进行研究,结合企业的用人标准,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质量3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通过4年的培养,使学生在毕业时成为技术应用型、高端技能型模具技术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3.
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激发大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工程伦理教育融入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尚需强化、校园文化“主场所”有待拓展、伦理建设“大团队”需要充实。基于此,高校应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大学生在受教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教材无法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及岗位需求,提出适应高职学生学习的新型活页式教材的设计开发思路及体系架构,并以《数字化制造(CAM)》课程中的“航空模型连接件加工”典型工作任务为例,阐述新型活页式教材的开发要点,以期为高职教育的教材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铸造技术》2019,(3):328-330
针对地方高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工程教育认证为目标进行了修订。在修订培养目标过程中注意结合学校立足航空,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毕业要求的制定要对培养目标形成有力的支撑,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对毕业要求形成支撑。通过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明确了人才培养方向,加强了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专业教学改革,对于学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两大思潮的激荡下,教育界一方面在课程改革上做出了回应,另一方面,却也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摇摆不定而产生失衡现象,导致课程发展和改革主体性的失落。只有引入"全球地域化"这一新范式,才能对中国内地与西方国家课程教育的互动关系做出更有洞察力和前瞻性的分析。本文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为例,以"全球地域化"的四个核心概念即"全球场域"、"特殊性空间"、"地域化"与"普遍主义—特殊主义"为切入点来探讨课程教育的发展问题。由于"全球地域化"范式包含"自上而下"、"由外及内"的"全球地域化"过程和"自下而上"、"由内及外"的"地域全球化"的双向过程,且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从而在课程教育研究领域实现了对"全球化"与"本土化"两极化论争的真正超越。  相似文献   

17.
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是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厘清其认证标准对于工作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包含八个方面内容,其中毕业要求既是培养目标达成的有效支撑点,亦是其他各个环节开展相应工作的出发点。对照卓越(三级)标准和合格(二级)标准毕业要求这一关键指标的文本,可以较为全面地概括出卓越标准蕴含的拓展性、系统性、发展性、创新性四大特质。这些特质是引导师范类专业持续改进和辅助师范生角色转换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