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万叶集》里的咏梅和歌集中出现在天平时期(729~749年),大多出自大伴旅人、大伴加持等贵族官人之手。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万叶集》咏梅和歌中梅与雪、梅与柳、梅与莺以及梅花"插发"等几种主要模式,指出其在构思、选材以及用词上模仿借鉴了魏晋南北朝至初唐的咏梅汉诗赋。但由于中日两国传统审美情趣的不同,汉诗赋与和歌的根本差异,《万叶集》咏梅和歌与魏晋南北朝至初唐的咏梅汉诗赋在意境和文化蕴涵上又存在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2.
《新古今和歌集》作为日本古典和歌的重要典籍之一,开启了日本中世文学审美典范,承继并完善了平安时代以来日本传统的审美理念。其中的古典主义倾向是本论文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分析《新古今和歌集》中的古典主义产生的历史契机、古典主义的传承与转变以及通过具体的歌例分析古典主义的审美呈现来全方位、多角度地解析《新古今和歌集》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虎关师炼《济北集》呈现出十分明显的类书化倾向。这主要反映于虎关汉诗的题材、用语、典故多出自类书,以及《济北集》的编辑仿类书体例两个方面。《济北集》的类书化,沿袭的是镰仓时代前已形成的受容中国古典诗文的传统方式。这种方式的具体应用,可以从《万叶集》《古今集》《新古今集》和歌及编辑方式中见出。《济北集》的类书化倾向,与虎关所处时代、自身修养及阅历密切相关,反映出五山禅僧在吸收宋代文化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语言美""句法美""形式美""格律美""意境美"等美学视角考察了汉诗英译的美学路径,并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的角度,诗人译诗的优势,以及从"三美论"到"五美论"的发展等方面全面评价了《汉诗英译美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为中国诗歌"走出去"开辟了一条美学之路。  相似文献   

5.
日本汉文学写本研究属日本文学研究的难点,是当下中日学界广泛关注的前沿课题。由于写本非常脆弱,在保存上难度极大,因此加强对写本进行整理与研究,是当下学者迫在眉睫的任务。日本平安时代的经典选集《本朝文粹》,是日本古代最具代表意义的汉文学总集,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典籍在日本传播与影响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本文就以静嘉堂文库本《本朝文粹》卷一为例,对《本朝文粹》古写本进行校勘研究,指出历来校订本在字词识读、文意理解等方面的讹误,对先前校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比勘其文字篇籍的异同、纠正其讹误、力求接近原文真相,以此来论证域外汉文文献对于校勘研究可提供的新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讨论汉诗英译中风格再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为诗歌的艺术灵魂,风格在多数情况下是可译的。本文以《江雪》两译本为例,描述与分析汉诗英译过程中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以此为汉诗英译中的风格再现探索多元的理据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五山文学被认为是孤立的日本文学,与日本母语文学没有什么关系。但五山汉诗与中世和歌存在着直接的交流关系,直接交流的方式是和汉唱和。和汉唱和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意唱和;二是和汉次韵,这是五山诗人发明的唱和方式。和汉语言不同是阻碍次韵方式的主要障碍,但五山诗人仍然采用了依韵、用韵、次韵的三种方式。尽管与中国文学或汉诗的同类方式存在差异,但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认知科学的引入为汉语古诗英译等效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观察点,解决了古典汉诗英译是否能够等值、等效的难题。通过从声律系统、意象系统以及由此构成的诗歌意境三个方面的考察,发现H.A.Giles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英译本与原诗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诗味与诗情的等效。当然这一成功有赖于H.A.Giles对汉英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良好把握能力以及他对诗歌这一文学文本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9.
从主题、内容、形式结构、语言特色、视点、表现手法、诗歌风格等方面比较《关雎》与《天皇御制歌》的异同,探寻产生其异同的原因以及由此给日本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最先强调了读《诗》者在《诗》义阐释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这意味着读《诗》者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诗》义;还可以通过主动推求去寻找《诗》的创作意图。《韩诗外传》正是汉《诗》践行孟子“以意逆志”观的突出代表。《韩诗外传》对孟子“以意逆志”观的传承,不仅展现了《诗》学发展至汉代的一次飞跃,同时也证明了汉诗通过《诗》义阐释传达经世意图的经学化倾向正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  相似文献   

11.
要研究日本文字的起源,首先必须研究日本古代文字与日本的源始语言的交流。日本直到公元四世纪中后期左右还只有用于交流的语言,即日本人通常的思想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唯一手段。所以,这些交流和信息传递只限于口头上的,而无文字记载。据日本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公元四世纪末与五世纪初叶,即日本的 神天皇时代,由阿直岐和王仁经朝鲜半岛前往日本,带去了中国的《论语》和《千字文》,从此,日本人不仅要阅读理解中文,而且要用汉字来表记日本语言,并由此逐步产生了训读与音读文字。当然,随着汉字传人日本之后,日本的学…  相似文献   

12.
艾米·洛威尔是美国意象派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译介了大量汉诗,出版了汉语诗歌译集《松花笺》。洛威尔的英译手法既严谨又富有创新,深受东方艺术的影响,从语义和美学角度再现了中国古诗的意象之美。《松花笺》使得艾米·洛威尔确立了自己的意象派信条,在美国诗坛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13.
招贴设计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图形、文字和色彩等视觉元素通过构成美法则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并引起其共鸣。而在视觉元素中,以汉字为代表的文字又是招贴设计中较为重要的设计要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本文旨在从汉字符号的建构这一角度,分别具体阐述汉字符号建构的文化内涵与招贴的含义,以及汉字的符号系统,并结合招贴设计案例分析汉字建构形式。从而进一步扩展招贴设计中汉字符号的表现空间,丰富设计语言,体现汉字这一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英语诗歌在写作形式上最大特点是格律和韵式的应用.一定规律的韵式和格律应用赋予诗歌独特的美感,同时,这种外在诗歌写作形式也强化了诗歌内在表达的主题和情感.以美国诗歌《野忍冬花》和英国诗歌《西风颂》为例,通过分析两首诗歌所使用的格律和韵式,探究诗歌写作形式与诗歌主题思想的紧密关系.研究表明诗歌中格律和韵式与诗歌主题相得益彰,诗歌的表与里相互统一,从而使诗歌的外在美感和内在主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日本汉字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多元的文字系统。合字是整理日本汉文古写本必备的知识。日本汉文写本中存在与敦煌写卷相同的合字,也有日本特有的假名合字,还有来自佛教的合字,以及反映日本特有事物的所谓“国字”中的合字,在个人文字和地域文字中,偶有特有的合字。合字反映了书写者的文字思维和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大字典》和《说文解字》是不同时代的字典,在部首归并上明显存在差异,这一差异给查找和研究带来了困难,为了克服这一问题,需要对不同时代的字典进行比较研究,分析造成其不同的原因即汉字演变的规律。《说文解字》从义归部,而《汉语大字典》主要是从检文索字的方便着手进行归并,因此,两部字典在部首归并上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差异,通过对这两部不同时代字典对汉字部首归类的不同来研究汉字演变,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具有极强魅力的歌行体诗歌,其诗学渊源与唐寅其人、其事、其诗密切相关。 曹雪芹继承与发展了唐寅身上的文人意识与诗学传统,并使诗歌的诗学功能与小说叙事功能完美结合起来。作为 一个例子,本文就是要探讨文化承传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说文·金部》为材料,从文字学、训诂学的角度,分析"金"部字与中国古代冶金、农业、军事以及其它古代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并揭示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文汇报》属高阶媒介,它是中高端人士等青睐、器重的纸媒,其内涵、质量、品位应符读者的期望。《文汇报》是投送科学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要塞与标兵,《文汇报》报人工作不能大意、不可马虎,他(她)们应为每篇文章、每个文字负责。《文汇报》文字、内容当求确、求雅,其细节非小事,《文汇报》的文字、文章应是这个时代的精品。《文汇报》应规范细节、做好细节,要尽力使其文章、信息"无一字不清真"这也是该报的目标与硬任务。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典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西游记》自问世以来,以戏剧、小说、话本、版画等艺术形式对其进行改编的产物不计其数。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以电影、电视剧、动画片为代表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社会上对各种类型的《西游记》题材影视作品褒贬不一。从观众接受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西游记》影视作品之中的合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